小学生自我概念、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的关系

2018-03-16 20:34彭敏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自我概念学业成绩心理健康

彭敏

〔摘要〕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学校、教师、父母以及学生本人十分关注的,成绩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家庭教育的效果、个体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对个体学业成绩产生影响的因素有环境因素、智力因素、个体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等诸多因素。本研究从心理卫生和健全人格培养的角度,以普通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自我概念、心理健康水平和学业成绩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索相互之间的关系,验证三个变量之间的理论模型,检验心理健康在自我概念和学业成绩之间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选取兰州市安宁区某城区小学4~6年级51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我描述问卷”(SDQI)和“心理健康测评问卷”(MHT)进行测查,最终得出结论:(1)小学生自我概念、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相关;(2)小学生心理健康在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之间起中介作用。

〔关键词〕小学生;自我概念;心理健康;学业成绩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07-0033-04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研究者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调查发现,小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看似无忧的他们,也有许多我们意想不到的心理健康问题。冯程程对大连市小学生的调查显示,小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可达15.4%,其中有3.2%的学生心理问题比较严重[1]。向晴2015年对江西省部分地区的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占总人数的50.64%[2]。在个体成长过程中,自我概念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特征,每个人一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我概念的发展。而个体的自我概念并不是直线发展的,在青春期之后呈上升趋势,而在此之前则是先上升后下降的[3]。小学生的自我概念在三年级已初步形成,并且逐步从主观趋向客观,从简单到复杂,这个时期是重要的转折和过渡阶段,将为个体成年后自我概念的发展奠定基础[4]。学业成绩是教育者和学生个体十分关注的,而教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保持学生学业成绩的平稳状态并且有所进步,需要从个体全部的教育资源去考虑,而小学生的自我概念发展以及心理健康水平和学业成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研究的意义

通过对小学四、五、六年级学生的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以及学业成绩三个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为科学预测小学生的学业成绩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文献综述

(一)学业成绩的研究

1.学业成绩的概念

学业成绩是指个体在学业领域的知识以及技能水平,一般以学业考试或者检测成绩为标准。本研究中有关学业成绩的资料,来源于该校期末由学校统一组织的各科考试成绩。

2.影响学业成绩的因素

学校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场所,对各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的主要任务。而学业成绩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包括儿童的智商、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家长的教养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所处的教育环境等。学生的智力因素是完成学业的基本条件,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水平以及家长的教育方式是十分重要的,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方面。

(二)自我概念的研究

1.概念界定

长期以来,自我概念一直是界定不明确的,与自我、自我意识等界限不清,交叉重叠,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是哲学命题,处于各种研究的边缘,既有重叠又有分离。美国机能主义学派的心理学家James将自我概念引入心理学,此后心理学各个流派的研究者逐渐将自我概念作为对自我研究的一个单独命题来研究。Cooley认为自我概念是在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中获得的自我知觉的内容,是基于他人判断的一种反映,就像照镜子一样,个体的自我概念主要是通过与家人、朋友、老师等“重要他人”的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罗杰斯在《来访者中心疗法》一书中指出,自我概念是个体对与自身相联系的内容的知觉[5]。本研究采用《心理学大辞典》的作者朱智贤提出的定义,自我概念是基于个体在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方面协调一致基础上形成的自我个性的调节系统[6]。

2.自我概念的作用

《自我概念发展与教育》(Self - concept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是著名心理学家伯恩斯(Burns)的重要著作,在这本书中他对自我概念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的、完整的论述,提出了十分重要的有价值的且导向明确的观点[7]。自我概念的作用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自我引导的作用。在生活中,个体总是会遵循对自己看法保持一致性的方式,来进行自己行为的调整和控制。第二,自我解释的作用。不同的个体在经历同样的事情之后,个体的自我概念可以对其进行不同的解释,并累积不同的经验。第三,自我期望的作用。自我概念比较积极的个体对自己的期待和愿望比较高,消极的个体则对某些事情的期待和愿望较低。

(三)心理健康的研究

1.心理健康的定义

国际上一般认为比尔斯(Beers)的《一颗自我发现的心》(A Mind That Found Itself)一書于1908年3月出版,是心理健康运动开始的标志。本研究采用世卫组织(WHO)给出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指个体在精神方面没有疾病以及异常的行为,更重要的是个体在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及社会适应方面能保持良好的状态[8]。

2.心理健康的标准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最经典的是马斯洛和米特尔在合著的《变态心理学》(Metamorphosis Psychology)中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总共包括十条具体内容:(1)充分了解自己;(2)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3)具有完整和谐的人格;(4)能与外界顺利沟通;(5)具备一般学习的能力;(6)个性可以体现;(7)需要被满足;(8)人际关系良好;(9)可以有效控制情绪;(10)具有安全感[9]。

三、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假设

(一)问题提出

经整理研究文献,发现目前对学生群体的自我概念、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的研究有一些局限性,同时也留下了较大的研究空间。其一是已有研究在对象和地域上的局限性。研究对象以中学生和大学生为主,中学生是研究的重点;在地域上呈现明显的东西部差异,西北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对学生群体在以上问题方面的研究显得十分欠缺。其二 是已有研究在对三个变量的关系上探讨得很少。目前较多研究两两相关,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较少,目前还没有对小学生自我概念、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之间关系的研究。

(二)研究假设

根据笔者对教育实际中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学习和整理,确定了本研究的基本假设:

(1)小学生的自我概念、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之间两两相关。

(2)小学生心理健康在其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间具有一定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初步构建的假想关系模型见图1:

四、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选取甘肃省兰州市某城区小学4~6年级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每个年级选取3个班,共9个班的学生。问卷只以号码标记,注明年级和性别即可,不透露姓名,整班进行施测。本研究发放问卷共512份,收回有效问卷453份,回收率达到88.5%,样本情况见表1。

(二)工具

1.自我概念問卷

采用董奇(1993)修订后的“自我描述问卷”(SDQI),此问卷适用于我国中小学生。题目总数76题,包含正向和反向题,共有8个维度。国内研究证明,这份问卷各分维度的α系数均在0.80以上,证明其拟合指标良好,获得的数据真实有效[10]。

2.心理健康诊断量表

本研究采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T)来完成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测试,此量表是华东师大周步成等人1991年修订而成的。分半信度系数是0.91,重测信度系数在0.667~0.863之间,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适用于我国的中小学生。量表包括效度量表1个和内容量表8个,量表总分是除去效度量表分数后的所有分数,得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得分越低说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量表总分大于65分,分量表大于8分,可判断为有心理健康问题[11]。

五、数据分析

(一)小学生自我概念、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的模型验证

1.自我概念、心理健康状况和学业成绩的相关分析

通过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探讨了小学生自我概念、心理健康状况和学业成绩的关系(见表2)。结果显示,小学生自我概念、心理健康状况和学业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p< 0.01),且相关系数都在0.50以上。

2.自我概念、心理健康状况和学业成绩模型的检验

结构模型用以描述结构变量之间的关系,测量模型用以描述观测变量与结构变量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选取了χ2、RMSEA作为绝对指标,NNFI和CFI作为相对指标,χ2/df作为简约指标。本文使用统计分析软件Amos17.0对所建构的原始模型进行验证(见图2)。结果表明,结构模型的χ2值为625.407。RMSEA值为0.084,小于0.1,符合模型拟合较好的标准;CFI的值为0.906,大于0.90,NNFI的值为0.901,大于0.90,CFI和NNFI的值均符合模型拟合良好标准。因此该结构模型各项指数均达到统计学要求,模型拟合良好。该数据结果支持本文提出的理论构想模型。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小学生自我概念、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小学生心理健康在其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之间起中介作用。

(二)教育建议

1.学校教育方面的建议

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专业水平。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被国家大力提倡和重视,可是在实际中,落实得并不是很好。学校有必要对教师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促其健康成长。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不仅从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上促进儿童学业成绩提高,更要从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和积极自我概念的培养中,促进其学业成绩的提高。

教师要恰当评价学生,促进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针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不要以一个标准来对待性格不同、智力有差异的孩子。所以,在教学中,对于孩子的“笨拙”,要给他们多一点时间,多一点耐心,多一份鼓励,多一份赞许。

2.家庭教育方面的建议

学习心理知识,形成科学教育观。父母应了解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身心发展的特点。不要眼睛只盯着分数,一旦孩子成绩不理想就简单粗暴地对待,使孩子的自信受到损害,丧失信心。要加强对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努力塑造其积极的自我概念,从而让孩子在学业上更好地发展。

奖惩得当,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不应该是简单的专制型或者溺爱型,这样就会塑造出要么胆小怯懦,要么无法无天不受约束的孩子。父母在对孩子的态度和评价中,既不能过分严厉也不能过分溺爱,要在和谐的状态下增进孩子与自己的感情,使之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形成稳定健康的心理状态。

重视全面发展,倡导成功体验。成功的体验会增加个体的自信心,会促成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作为家长,应该全面看待孩子的各方面发展,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挖掘出孩子的特殊才能;帮助孩子在不断体验成功当中,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树立自信心,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发挥优势,弥补劣势,开阔视野,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冯程程. 大连市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D].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

[2]向晴. 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及相关因素研究[D]. 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

[3]李皓,金瑜,叶盛泉. 中学生个性因素及其与学业成就关系的探讨[J]. 心理科学,2003,26(3):445-447.

[4]金盛华. 自我概念及其发展[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30-36.

[5]邵敏. 农村留守中学生自我概念、心理健康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 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

[6]朱智贤. 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7]饶芳. 中学生自我概念的特点及其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D]. 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

[8]Beers C W. A mind that found itself:an autobiography[J].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10,100(12):2354-2356.

[9]李培培. 3-6年级小学生自我概念发展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 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10]郑旭. 4-6年级小学生自我概念发展及其与校园人际关系的关系[D].太原: 山西师范大学,2015.

[11]韦官玲,任杰.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在小学生群体中的修订[C]. 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 2009.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十里店小学,兰州,730070)

猜你喜欢
自我概念学业成绩心理健康
浅谈体育锻炼对中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养方式
学习策略、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情绪调节特征的相关研究
基于女性消费者自我概念的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
自我概念的研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试论消费者自拍行为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