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寄生虫的危害及解决方式

2018-03-18 16:54李杰山东省武城县动物卫生监督所253300田振兴高付城山东省武城县畜牧兽医站
山东畜牧兽医 2018年2期
关键词:虫卵驱虫寄生虫

李杰 (山东省武城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253300)田振兴 高付城 (山东省武城县畜牧兽医站)



猪场寄生虫的危害及解决方式

李杰 (山东省武城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253300)田振兴 高付城 (山东省武城县畜牧兽医站)

近年来,笔者在给猪场服务过程中发现,猪场感染的寄生虫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不同的猪场和不同猪群都存在多种寄生虫混合感染的现象;长期大量使用同一种驱虫药,易产生耐药性,况且单一驱虫药并不能驱除猪群感染的所有寄生虫;母猪是猪场寄生虫传播的最主要传播源,大致上各个日龄的猪和成年猪的寄生虫感染比例排序是:种母猪>种公猪>育肥猪>保育猪>哺乳仔猪。当猪群感染寄生虫后通常不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寄生虫从猪只身上获取营养物质以满足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等所需求,当感染较为严重时被感染的猪只才出现贫血、消瘦、饲料转化率低、生长发育缓慢、繁殖性能下降等现象,这些都将严重影响猪场的生产成绩,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没有引起小型养殖场、户足够重视。

1 猪场中的主要寄生虫

1.1 猪蛔虫 猪蛔虫系一大型线虫,是最主要的猪胃肠道寄生虫。成虫可长达25~40cm,栖息于猪的小肠。此寄生虫具有不寻常的高繁殖能力,每条雌虫平均每日可产卵10~20万个,且其虫卵于外界环境中尚能保持感染能力达数年之久。寄生于猪小肠的雌雄蛔虫受精后,雌虫产出虫卵,随粪便排到外界。虫卵在适宜的温度温度和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发育成第一期、第二期幼虫(幼虫仍在卵壳内),这时的虫卵才具有感染能力。猪食入环境中的这种感染性虫卵后,虫卵经胃到小肠,幼虫破壳孵化出来,然后钻入黏膜内肠壁血管,随血液进入肝脏,也有一部分钻入粘膜淋巴管,进入肠系膜淋巴结,然后进入腹腔由肝被膜转入肝脏。幼虫在肝脏进行第二次蜕皮发育成第三期幼虫。之后又随血液到达肺脏,再转过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幼虫在肺泡中进行第三次蜕皮发育成第四期幼虫。幼虫随猪咳嗽或喷嚏返回口腔,再次被猪咽入消化道,在小肠内进行最后一次脱皮,之后逐渐长大发育成成虫。猪蛔虫潜伏期约为6~8周,在幼虫发育及移行阶段,可见肝脏产生局部组织坏死,并有嗜红白细胞及其它炎症细胞浸润的炎症反应。这些病变区域通常被称为“乳斑”,通常于一个月内会痊愈,且不会显现出临床症状;而在肺脏,幼虫侵袭造成的病变,易造成细菌或病毒的继发感染。

1.2 猪结节虫和猪鞭虫 猪鞭虫寄生于猪大肠,成虫长约3~8cm,一部分埋植于大肠黏膜中,潜伏期约为6~8周。成虫长约1~2cm,也栖息于宿主大肠,幼虫于盲肠至结肠间的黏膜中发育,并形成直径超过8mm的结节,潜伏期约为3~7周。这两种线虫与猪蛔虫一样,其感染阶段也为含幼虫的虫卵,而此虫卵于外界环境中可维持感染能力达数年之久。这两种线虫的生活史都不需要组织移行,感染后幼虫钻入肠黏膜,几次脱皮后发育成虫,定位于寄生部位。

1.3 猪疥螨 疥螨属蜘蛛纲、螨目、疥螨科,能感染40种动物,包括人。所有疥螨都是一个种,猪疥螨是疥螨的一个变种,只在猪身上寄生,不能寄生于人或其他动物。猪疥螨是最重要的猪外寄生虫,其长度约为0.5mm,它潜藏于猪只皮肤表皮层,并于此完成整个生活史。猪疥螨成虫在皮肤内挖掘隧道,以猪皮肤组织和渗出淋巴液为营养,雌雄虫交配后,雄虫不久就死亡,雌虫继续在表皮层挖掘隧道,并在隧道中产卵,一条雌虫一生可产生40~50个虫卵。虫卵经过3~10d孵化成幼虫,幼虫继续在表皮层挖掘新隧道,经3~4d发育脱皮成若虫,若虫继续在表皮层挖掘新隧道,经过3~5d才以发育脱皮成成虫。猪疥螨的生活史属于不完全变态,整个生活史平均为12d,在8~25d变动。

2 寄生虫的危害

2.1 生长发育受阻,饲料转化率降低 当猪群被寄生虫感染时,虽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这都是对猪只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寄生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以及维持自身的日常需求必须从猪只体内吸收足够的营养物质,从而减少了猪只本身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另外寄生虫对胃肠道、肝脏等内脏器官的损伤,又破坏了猪只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猪只的健康受损且得不到充足的营养物质,必定会出现营养不良,甚至消瘦,对于育肥猪而言,降低其生长速度。据报道,寄生虫感染可使育肥猪生长速度降低8%~21%,饲料利用率下降13%~ 25%,这些消耗疾病都严重影响着猪场的利润。

2.2 母猪的繁殖性能下降,淘汰率增加 虽然寄生虫一般不会引起母猪死亡、流产等严重问题,但对于后备母猪而言,生长发育受阻,尤其是影响生殖器官的发育,影响后备母猪的发情,增加了后备母猪的非正常淘汰;对于怀孕母猪而言,影响胎儿发育甚至引起早期死亡,降低产仔数,分娩时死胎、木乃伊胎和弱仔增多;很多小型养殖户所购买的驱虫药物不安全,不能给怀孕母猪驱虫,造成母猪感染寄生虫非常严重,尤其螨虫感染。对于哺乳母猪而言,产后恢复速度慢、采食量降低、奶水不足或质量差,导致小猪生长速度慢或被交叉感染,母猪断奶后不发情。寄生虫感染可导致每头母猪平均每年少产1.2~1.5头断奶仔猪(即PSY降低1.2~1.5头)。

2.3 诱发各种疾病,死淘率增加 由于机体免疫抑制或组织器官的破坏,病原微生物很容易感染,诱发疾病的发生。虱和螨虫可以损伤皮肤,从而促进附红细胞体病、渗出性皮炎等的感染;蛔虫感染肠道后增加了细菌性肠炎的发病率;蛔虫的幼虫移行至肝脏时,引起肝组织的出血、变性和坏死;蛔虫和肺丝虫幼虫移行至肺部时,损伤肺组织,引起肺炎和支气管炎。球虫感染哺乳仔猪后,引起仔猪的腹泻,表现为明显的消瘦及发育受阻,甚至是死亡,断奶时残次仔猪比例明显增多。

2.4 引发免疫抑制,容易造成继发感染 据研究,寄生虫病可引起机体明显的免疫抑制现象。一方面寄生虫感染过程中通常会使机体免疫应答现象受到明显的抑制,如机体被鞭虫感染时就表现出明显的免疫抑制状态;另一方面寄生虫感染后吸收猪只体内营养,并破坏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甚至损伤内脏组织,导致免疫器官的发育受到影响,免疫系统处于抑制状态,使机体免疫力下降且无法发挥正常免疫的功能,近几年,一些猪瘟等病毒病在一些地区的散发,与猪免疫抑制病有很大关系。

3 驱虫方案探讨

目前,由于猪场对于驱虫的重视程度和猪场寄生虫的感染现状,采取的驱虫方案也有所差异,通过总结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3.1 不定期驱虫 猪场驱虫时没有固定的时间或固定哪个阶段,通常是猪群的寄生虫感染比较严重,如见到猪粪便中有蛔虫或者猪只皮肤发生病变时才使用驱虫药物驱虫。此时猪群已出现比较严重的临床症状,如母猪繁殖性能受影响,产仔数低、奶水不足、断奶不发情等;保育猪消瘦,育肥猪生长速度慢,饲料转化率低等,且驱虫一般不会有较好的效果。这样的猪场往往没有清楚地了解寄生虫病的危害,或者是对驱虫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殊不知当猪群刚开始被寄生虫感染后不会有任何临床表现,但轻度的感染就已经给猪场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损失,而任由感染越来越严重,最终只会给猪场带来巨大的损失,农村中的散养户、养殖专业户多采用这种驱虫方式。

3.2 一年2次驱虫方案 猪场每年在春季和秋季安排2次驱虫,每次驱虫时都对所有猪群进行驱虫。在每次驱虫时都有一定的效果,且操作简单,很多猪场都采用此方案。实际上,采用此方案的猪场猪群一直处在重复感染的恶性循环当中。因为此方案中间间隔时间过长(5~6个月),而大多寄生虫的生活周期都比这个时间短,如蛔虫11~13周、结节虫5~10周、鞭虫10周左右、虱2~3周等,每次驱虫后寄生虫有充足的时间发育成熟并进行排卵,对猪舍造成污染,驱虫过后不久猪群又被重复感染,所以一年两次驱虫方案的效果并不好。

3.3 阶段驱虫方案 猪场针对各个日龄的仔猪和各个阶段的成年猪进行固定的驱虫。目前猪场常用的方法为:后备母猪引种后第3周和合群前10d左右各驱虫1次;怀孕母猪产前15~20d驱虫1次;保育后期驱虫1次;种公猪1年驱虫2~3次。此方案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寄生虫的传播和感染,其中母猪产前15~20d驱虫1次是其中的关键,母猪到仔猪寄生虫最主要传播途径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种母猪1年约驱虫2次,驱虫间隔时间过长,驱虫强度不够,母猪容易被重复感染。驱虫药物包装规格大小不一,添加剂量掌握不准确,效果难以保证,另外这种方案操作相对较为复杂,实施起来较为困难。

3.4 “四加一”驱虫方案 “四”是指种公猪和种母猪1年驱虫4次,“一”是保育后期驱虫1次,后备母猪合群前驱虫1次。种公猪和种母猪间隔3个月驱虫1次,可有效地杀灭未成熟的寄生虫,避免虫卵的污染和传播,较好地切断母猪到仔猪这一传播途径;保育阶段仔猪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均为发育成熟,是最容易被感染的时期,在保育后期驱虫1次可有效地减少感染以及其向肥猪传染。后备母猪合群前驱虫1次,可有效减少将寄生虫带入整个母猪群的几率,降低经产母猪被感染的风险。此方案能很好的控制寄生虫的传播,减少了反复感染的机会。环境中有时潜伏一些寄生虫的虫卵,有机会再次感染生猪,在实际中,采用此方案猪场的猪群仍有被感染的情况出现,寄生虫并未得到真正的净化。

4 科学的驱虫方案及综合防治措施

通过对以上4种驱虫方案的调查研究,以及驱虫效果的评估,在此基础上信得公司提出了更为科学的“四加二三位一体”驱虫方案,“四”是指种公猪和种母猪每个季度驱虫一次,“二”是指母猪临产前20d驱虫一次,引种后第3周和合群前10d各驱虫一次;育肥猪20kg与50kg各驱虫一次;三位一体指用驱虫伴侣液体驱虫药物,对圈舍、猪栏、猪体表喷雾驱虫;此方案种公猪和种母猪间隔春秋季节各驱虫两次,春秋季节驱虫间隔超过40~45d就可以,每次驱虫时间不得低于10d,有效地控制了种猪这一最主要的传染源,加上种母猪产前20d再驱虫一次,可以确保种母猪到仔猪这一主要传播途径的切断,避免仔猪的感染。小猪20kg时一般处在保育末期,是最容易被感染的阶段,此时驱虫一次可帮助小猪安全度过易感期;50kg的中猪再驱虫一次,确保了肥猪群的健康,避免营养的破坏和提高饲料转化率。另外引种后第3周后备母猪驱虫一次,避免其他猪场的寄生虫带入本场,感染本场猪只,加上合群前10d再驱虫一次,确保经产母猪不被重复感染。驱虫不仅仅单一的停留在饲料中添加驱虫药,要选择合适的药物,且应用驱虫药物驱虫10d后,应将种猪和栏舍清洗干净,并用驱虫伴侣对母猪全身、栏舍、墙壁进行仔细的喷洒;如果是感染比较严重时,在间隔10d后再重复1次,确保第2次用药时彻底杀灭虫卵发育成的幼虫。

驱虫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选择合适的驱虫药物和制定科学的驱虫方案外,也要加强饲养管理,注意全局营养,适当增加左旋咪唑、黄芪多糖等免疫营养,提高猪群抵抗力;采用全进全出的管理策略,进行彻底的空栏清洗和消毒;搞好环境卫生,保持栏舍的干燥;尤其是驱虫时和驱虫后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夏季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冬季做好保温、通风工作等,让猪群处于一个舒适的环境和健康的状态,才能确保生产成绩的稳定和优秀。

(2017–10–02)

S858.28

B

1007-1733(2018)02-0037-03

猜你喜欢
虫卵驱虫寄生虫
海洋中“最难缠”的寄生虫:藤壶
白话寄生虫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杂志稿约
给猪驱虫的小经验
香榧驱虫述古今
家里主子这么多驱虫怎么办
富蕴县阿勒泰羊蠕虫虫卵检查及虫卵特性
几乎 100% 的大米中都有虫卵
人体大片形吸虫虫卵孵育特点
猪寄生虫防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