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阅览规则探析

2018-03-18 19:53曹鑫
新世纪图书馆 2018年2期
关键词:古籍图书馆

曹鑫

摘 要 目前的古籍阅览规則,不同程度地存在古籍阅览手续不一、古籍阅览规则多样、古籍复制规则繁杂等现象。统一规范古籍阅览准则制度,并逐步建立古籍阅览信用体系,或许是一种合理而有效的尝试。

关键词 古籍 古籍阅览 图书馆

分类号 G255.1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8.02.010

Discussion on the Rules of Reading Ancient Books

Cao Xin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ancient books reading rules, such as the different reading procedures of ancient books, the variety of reading rules and the complicated duplication rules of ancient books. It is a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attempt to standardize the system of reading rules of ancient books and gradually establish a credit system for reading ancient books.

Keywords Ancient books. Ancient book reading. Library.

2007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开始大力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自此之后,全国乃至海外古籍普查工作、中华古籍数字资源库等古籍影像数字化项目、全国及各省市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建设等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古籍著录规则、古籍定级标准、古籍破损等级、古籍修复规范等规则标准也在不断修订完善,这为读者提供了更为高效的平台与更加便捷的服务。

虽然阅览古籍的硬件环境越来越好,保护和管理古籍的理念越来越开放,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在阅览古籍的具体过程中,还是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不尽如意之处,最直接最突出地表现在古籍阅览规则制度方面。

1 古籍阅览规则现状

1.1 古籍阅览手续不一

古籍大多存藏于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研院所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文物保管所、党校、中学等国家文化事业单位。读者因学习、科研、工作需要去查访古籍,每到一处,大多须要办理该馆图书借阅证件或出示相关证件,而不少读者去公共图书馆,仅仅是为了查访古籍。虽然办理或出示证件是必要的阅览手续,但是随着查访古籍馆藏地的增加,办理的阅览证就会不断增多,不仅携带保存不便,而且还增加了社会成本。同时,不同的藏馆有不同的阅览手续,入室制度并不统一。有的须要介绍信,有的须要填写阅览目的,有的须要阅览证之外还须要身份证,诸如此类,纷杂不一。不仅来访读者感到不便,阅览室工作人员也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来跟读者解释,而且还要不断劝阻仅仅因为好奇而不看入室须知、也不看书的游客,偶有言语冲突,对正在阅览古籍的读者则影响更大。

当然,各馆的规则制定必然是基于各馆的情况,古籍存藏单位也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例如,填写阅览目的,有利于“掌握古籍读者阅览目的,分析读者古籍阅览层次,会创造更加的服务效果。”[1]但是,精准服务不等于强制服务和必要服务。为读者在最短时间内提供古籍阅览,是古籍存藏单位的最基础工作和最核心服务。如果部分读者需要更多更为深入的古籍阅览服务,可以单独与管理员、咨询馆员、学科馆员等工作人员沟通,工作人员没有必要对每一位读者都进行精准服务,反而为此会降低精准服务的水平。

1.2 古籍阅览规则多样

由于部分藏馆阅览室尚未达到恒温恒湿标准,因此有的藏馆阅览善本古籍有温度湿度标准,有的藏馆阴雨天、黄梅季不提供善本古籍阅览。另外,个别藏馆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也设置了不少的特色规则。有的藏馆周六只提供普通古籍阅览,有的藏馆阅览古籍须要提书费,有的藏馆不提供明代及明代之前的版本,有的藏馆不提供已经影印出版或已经扫描的古籍原本,有的藏馆以已出版发行的纸本目录为索书依据而不允许读者翻检馆藏卡片目录等等。对于读者来说,每一条规则都是不小的约束。设置特色规则是工作实际的体现,但要充分考虑到特色规则的必要性、合理性。而且不少藏馆以“一视同仁”为首要服务宗旨,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因人而异,尤其体现在对待海外读者方面。

同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最近几年,随着古籍保护与古籍修复工作的深入开展,处于修复状态的古籍越来越多,也就间接增加了不能阅览古籍的偶然性。随着科研工作的时效性越来越强,等待修复的过程就稍显漫长,而这也是与“图书馆学第四定律——节省读者的时间”[2]所不符。然而,也并不是没有解决的方法。在古籍修复的流程中,除了对每叶进行编号、建立修复档案之外,不妨对读者需要阅览的古籍进行拍照,一来不影响工作人员修复工作的进行,二来又能在不增加古籍破损的情况下让读者能够阅览古籍内容。

至于因为温度湿度不符标准而不能阅览古籍原本的情况,是滞后的硬件建设对读者的转嫁。另外,在有些藏馆,天气反而成为阻碍阅览古籍的首要因素。

1.3 古籍复制规则繁杂

与阅览规则一样,复制规则同样是千馆千面。有的藏馆允许付费拍照,有的藏馆则只允许付费复印、付费扫描而不能拍照。至于复制价格,由于各馆馆藏资源数量、质量的不同以及对馆藏资源认识的不同,则更是千差万别。然而,服务理念和开放程度一直走在最前沿的复旦大学图书馆,在教学科研、学术研究等非商业行为的前提下,每部普通古籍则可以免费拍照三分之一(总量不超过50叶),为海内外读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大多数读者也都能自觉遵守规则。

2 对古籍阅览规则的思考

對于诸多藏馆来说,往往是因为一小部分读者的不文明行为,让本欲越来越开放的阅览规则和馆藏资源一缩再紧,虽然暂时约束了不文明行为,但也给大多数读者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对读者进行考核分级的共识和设想长期存在,但操作成本太高,可行性并不强。

由此可见,“因有种种的限制,经常有读者在古籍阅览室望书目而看不到书的叹息,这是目前古籍阅览室服务工作首先急需解决的问题。”[3]242“古籍的藏而不用,或者可用而高价,严重阻碍了古籍的利用、整理,使其成为物化了的古董,而失去了传播载体的作用。”[4]

有鉴于此,对古籍阅览手续、阅览规则进行统一规范,并逐步建立古籍阅览信用体系,对读者和馆员来说,或许是一种合理而有效的尝试,从而让读者在阅览古籍的过程中不再是“不是空耗时日收获甚少就是只见书目不见书而望书目兴叹”[3]243。

2.1 统一规范古籍阅览准则制度

统一规范不等于消除特点。每个藏馆都有自己的特点、规则和工作实际,读者不应该挑战规则、破坏成例,各馆也不是非要统一制定、全面执行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阅览准则,而是在统一的共识和总则下,各馆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细化各自的分则,对一些相差过大的规则或者是不符现状、已无必要的规则,参考读者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调整和修正。

统一规范的核心在于简化。由于各馆古籍阅览室的开放时间差异较大,外地读者往往要付出高昂的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因此,面对目前各馆纷杂不一的手续、规则,最重要的是要简化手续和流程,让读者能够充分利用宝贵的阅览时间,不要再为不必要的事务性手续费心费力,同时也可以减少管理员的工作压力,让管理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更精准、更深入的古籍阅览服务。

统一规则的目的是为了读者能够更便捷地阅览古籍、馆员能够更好地提供古籍阅览服务。统一规则的关键在于馆员的落实,而落实的关键则在于馆员能够从思想上真正意识到自己工作的职责所在和实际意义。

统一规则,更要宣传规则。不妨依托现有的网络平台,把阅览规则置于各古籍保护网以及各古籍存藏单位的网站主页、检索主页、微博、微信等平台,让读者能够便捷地甚至是一站式地知悉各馆规则,以便能够更好地查阅各地古籍。

2.2 逐步建立古籍阅览信用体系

读者信用制度,是指“图书馆或图书馆通过中介征信机构对社会公众建立起个人的信用档案信息,公众通过此信用信息在图书馆注册后,凭信用信息评估的等级分获得一定程度的借阅、使用图书馆文献资源权利的一种制度”[5]。

古籍阅览信用体系是读者阅览古籍行为的客观记录,主要记录读者阅览古籍的历史,包括阅览记录、预约履约记录、不良记录等,是藏馆迅速、客观决定是否给予读者阅览古籍信用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可以说是古籍读者的第二张身份证。

建立失信惩戒机制,是“信用体系中最重要的部件之一。”[6]惩戒古籍阅览过程中的失信读者,可以将有严重失信行为的读者从服务的对象中列入黑名单甚至是剔除。

统一证件和信用体系相辅相成,也是“管理形式智能化”[7]的技术需求。依托各古籍保护网、公共图书馆网站、高校图书馆网站等现有信息化平台,建立古籍阅览信用平台(甚至可以扩展为图书阅览信用平台),以Web共享数据库为载体,以身份证(护照) 为主要证件进行识别认证,不仅不需要办理多馆证件,而且也能让读者的阅览行为更加自觉自律。

读者在阅览古籍的过程中,如有预约不信、保留逾期、违规复制、撕扯割叶、遗失、污损(批划、涂改、污损)、偷窃(包括古籍中夹存的题跋、尺牍、名刺、批校、签条、散叶) 等不良不法行为,理应付出相应的代价。

在古籍阅览信用平台建设过程中,可以在条件较好的高校图书馆进行试点,以师生一卡通为载体进行信用管理,之后逐步扩大至地区、全国甚至是更大范围内。例如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阅览室已经通过门禁系统对校内读者进行校园卡验证,只需在原有认证系统上增加信用记录即可。

总之,作为古籍典藏、古籍保护与古籍研究的重要环节,古籍阅览对古籍工作的影响颇大。统一规范阅览规则、建立阅览信用体系,不仅直接影响到读者对古籍阅览工作的认知态度,而且也直接关系到古籍保护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以及古籍研究工作的效率和发展。当然,读者的自觉自律是古籍不断共享开放的基础。如果每一位读者都能够爱护古籍、尊重规则并且律己笃行,想必古籍收藏单位会不断加大古籍资源开放力度,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古籍阅览服务,读者自身也能得到更好的服务、取得更多的成果,并且还能节省大量的社会成本、产生深远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张芳梅.高校图书馆古籍阅览读者服务探析[J].图书馆论坛,2003(8):118.

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M].夏云,等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271.

杨凡.论古籍阅览室服务之管见[J].科学时代(上半月),2010(8):242.

罗荣.图书馆学五定律对古籍阅览室服务的启示[J].学园,2014(8):191.

朱金德.试析在图书馆中实行读者信用制度[J].图书情报工作,2004(1):120.

林钧跃.社会信用体系原理[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49.

杨楠楠.浅议古籍阅览室读者服务的完善[C].北京大学图书馆第十一届五四科学讨论会.北京,2013:131.

猜你喜欢
古籍图书馆
尽快制定《贵州省古籍保护条例》的几点建议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古籍修复师的巧手与匠心
图书馆
江苏完成九成以上古籍普查
气味图书馆
欢迎到图书馆做客
古籍收藏可先从藏经入手
去图书馆
古籍出版的困顿与生机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