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模式比较研究

2018-03-18 20:03周萍陈雅
新世纪图书馆 2018年2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图书馆

周萍 陈雅

摘 要 在我国图书馆大众化的进程中,总分馆制经历了十几年的探索,公共图书馆网络覆盖初见成效,并且形成了一系列独具地方特色的总分馆运作模式,给相同类型的图书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论文对四种典型的总分馆建设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从地区政策、管理主体、建设主体、建设机制、服务方式五个方面分析其共性与个性。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总分馆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分类号 G251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8.02.017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omestic Central-branch Public Library Construction Models

Zhou Ping, Chen Ya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the popularity of public library, the central-branch library system has experienced more than ten years of exploration with the early success of libraries network coverage and formed several central-branch library operation models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to provide a good reference for the similar libraries.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four typical central-branch public library construction models from the five aspects of the regional policy, management subjects, construction mechanism and service methods.

Keywords Public library. Central-branch library. Public culture service system.

公共图书馆的总分馆制,是公共图书馆网络在基层的全面布局,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基层公共文化网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方位建设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的建设尤为重要。总分馆制是公共图书馆扩大覆盖面的重要形式,已经成为很多国家公共图书馆重要的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我国在图书馆大众化的进程中,总分馆制也经历了十几年的探索,公共图书馆网络的覆盖初见成效,并且形成了一系列独具地方特色的总分馆运作模式,给相同类型的公共图书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对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模式进行特征分析与经验总结,是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加强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

1 总分馆制的理论基础与基本特征分析

1.1 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基本概念:知识的公共性与图书馆的公共品性质

信息是事物再现的差异,以数据、编码等形式存在,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具有共享性、可感性、可传输性等特点。知识与信息密切相关,是经过筛选、整序之后的信息,知识所构成的期刊、图书、视频等文献是图书馆信息资源最主要的来源。知识的公共性、信息的共享性共同决定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公共品性质,从而也决定了图书馆为大众服务的定位。

公共图书馆一般由政府提供财政支持,为大众提供免费知识服务。公共图书馆是人们追求知识,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和接受终身教育的基本条件,关乎个人与社会的长远发展。公共图书馆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产物,它的建立起源于平等与公平理念,是公众对信息权利平等的切身要求,是维护信息公平的公共产品。我国古代,图书馆主要是以藏书楼的形式存在,为上层阶级提供服务,保存文献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维护皇权的需要,这样形式的“图书馆”并没有体现其公共品性质,从根本上说属于私人所有。直到近代,1902年,浙江绍兴人徐树兰创立了私立的公共图书馆——古越藏书楼,1904年,我国第一所官办的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建立。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公共图书馆产生,到公共图书馆的不断发展,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提高国家的文化实力,而公共性就是其最本质的特征。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性服务,能够使图书馆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使公共图书馆真正成为“公众共同”的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功能不管是何种定位,公共性永远是其最本质的特征。

1.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基本特征:普遍均等全覆盖

均等化的思想来源于三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公元前一千年,希腊最南端的陆地和岛屿就已经形成了很多小的邦国,即“城邦”,在这些新建立的城邦中,首次出现了每个群体成员的权利都应该均等的概念,形成了“均分”的制度[1]。印度图书馆学之父阮冈纳赞1931年提出的图书馆学五定律中,“每个读者有其书”的原则也是普遍均等思想在图书馆领域的简要概括。均等化的思想在我国古代典籍中也有所体现,《论语·季氏》第十六篇中有,“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表达了古代诸侯士大夫对均等观念的追求。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国政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其中着重强调了“有田同耕、有衣同穿、有饭同食、有钱同使”的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虽然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了,但是人们对公平、平等的观念还是有着不断的诉求。几千年来,均等化的思想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中逐渐被重视,我国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也在不断突出均等化的地位,让全体公民享受公共图书馆基本文化服务权益的机会均等、享受的服务均等,不因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受教育程度差距等而区别对待,这充分体现了我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普遍均等理念的发展,不仅仅是公民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是我国公共文化建设必须遵守的政策,作为与基层民众最密切的公共图书馆,更应该准确定位,以均等的观念对待每一个用户。

2 我国现有典型的总分馆模式

根据总馆与分馆的经费投入与管理体制,笔者将我国现有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比较典型的模式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松散型的总分馆模式、集约型的总分馆模式、统一型的总分馆模式和多元型的总分馆模式,以下将具体分析每个层次的具体实践案例与特点。

2.1 松散型的总分馆模式:多元投入、协同管理

松散型的总分馆模式,是指总馆与分馆原有的行政隶属、人事、财政关系不变,通过图书馆行业内部的合作,建立以资源共享为中心的模式,可以简单概括为多元投入、协同管理。这种类型的总分馆的模式,实际上也可以称之为图书馆联盟性质的总分馆模式,不涉及人力、财力、物力的管理,仅仅是业务上的合作,资源上的共享[2]。总馆在业务上对分馆进行指导,主要帮助分馆进行图书编目、数字资源建设等,分馆在财政和人员上始终保持独立性。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主要采取这种方式的总分馆模式,比较典型的有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体系、北京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杭州图书馆一证通体系等,这里主要介绍上海和北京两个体系。

(1) 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体系。上海是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十分发达的地区,上海图书馆也是我国较早开始服务网络建设的公共图书馆。1999年,上海市开展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建设;2000年11月,上海市委和市委宣传部对上海图书馆的“十五”规划、跨世纪战略目标和任务作出了批示,要求上海图书馆进一步扩大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把服务功能扩大到上海市各个高校和各个区、县打造“上海市中心图书馆”服务网络;2000年12月,“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建设”开始实行,以上海图书馆作为总馆,以其他县、区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等作为分馆,实行图书借阅证通借通还,我国总分馆的雏形开始出现。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体系是以信息技术作为发展的基础,以用户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通过资源共建共享的形式,提高图书馆整体的服务水平,是上海各种类型图书馆的联合体。

(2) 北京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2002年,《北京市图书馆条例》[3]通过,为北京市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条例中规定了基层政府对于乡镇、街道图书馆建设的职责以及建设目标,提出构建以首都图书馆为中心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在法律上确立了首都图书馆的中心地位。2003年,北京市启动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以首都图书馆为总馆,区、县、社区、乡镇图书馆作为分馆,构建普遍均等服务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該体系是以联盟为基础的区域性图书馆网络,是为实现资源共享、文化互惠的目标而建设的。以首都图书馆为中心的北京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让庞大的基层图书馆联系到一起,实现业务上的互帮互助,保证基层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除了以首都图书馆为建设主体,各个区政府也加入到基层图书馆的建设中,实施“区街共建”的模式,用各个区图书馆来扶持街道图书馆的发展,分担了首都图书馆作为总馆的部分功能,减轻了总馆的建设压力。

2.2 集约型的总分馆模式:多级投入、集中管理

集约型的总分馆模式,是指总馆与分馆原有的行政隶属、人事、财政关系不变,总馆进行文献信息资源的采购、编目、加工等环节,同时在业务上指导分馆阅读推广活动、读者服务工作等,总馆与分馆之间可以进行图书的通借通还,总馆与分馆都是由政府主导,各级政府共同出资,这种模式可以简单概括为多级投入、集中管理,实现了总分馆建设主体的局部上移,各级政府参与到总分馆的建设过程中。我国经济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主要采取了集约型的总分馆的模式,比较典型的有嘉兴城乡一体化总分馆体系、苏州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东莞集群图书馆体系等,这里主要介绍嘉兴和苏州两个模式。

(1) 嘉兴市城乡一体化总分馆体系。嘉兴市城乡一体化的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在行业内部又被简称为“嘉兴模式”。嘉兴模式开始于2005年,是以嘉兴市图书馆作为总馆,与秀洲区政府合作建设的秀洲分馆建设作为其总分馆开始的标志[4]。2007年,嘉兴市政府通过走访调研实际,召开专题会议等方式,协调解决乡镇图书馆的建设问题,同时,嘉兴市图书馆在仅有少儿分馆和秀洲分馆两个分馆的现状下,开始了全覆盖的乡镇分馆的建设。2008年,嘉兴市政府关于建设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图书馆体系的第一份政策性文件《嘉兴市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 出台,标志着嘉兴市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有了政策保障。

嘉兴模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三级投入,一级管理”[5]。“三级投入”指的是嘉兴市的一个乡镇分馆的建设和维持每年发展的资金由市、区、镇三级政府按照1∶1∶1的比例进行投入;“一级管理”指的是总馆负责制定分馆的发展战略,并且对于三级政府投入的财政经费进行集中管理,乡镇分馆的建设经费由上级作为建设主体的市、县级图书馆集中支配,同时集中管理乡镇分馆的图书调配、图书编目、人员培训、设备维护以及资源建设等一系列的业务活动。

(2) 苏州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以苏州图书馆作为总馆,社区图书馆作为分馆所形成的“苏州图书馆—社区分馆”的总分馆模式被图书馆行业内简称为“苏州模式”。2005年,苏州图书馆根据《苏州市图书馆事业发展十年规划》 规定的任务,制定了《苏州市城区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方案》 并且上报苏州市政府,开始探寻与社区图书馆共同建设的道路。苏州模式是以苏州图书馆作为建设主体,分馆所在的基层政府为图书馆提供场地、基础设施以及管理费用等,苏州图书馆负责分馆的软件设置、文献传递、人员培训等日常工作,总馆与分馆进行资源共享与文献资源的通借通还。分馆所在的基层政府每年向苏州图书馆支付5-8万元的经费[6],用于总馆为分馆进行图书的采购以及支付人员工资。苏州模式的核心就是全委托下的统一管理,基层政府将社区分馆委托给苏州图书馆,苏州图书馆为分馆的建设负责任,在这个时期内,苏州图书馆与社区分馆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2.3 统一型的总分馆模式:单一投入、统一管理

统一型的总分馆模式,将总馆与分馆原有的行政隶属、人事、财政关系进行调整,人力、财政、设备均由总馆统一管理、统一调配,总馆同时负责文献信息资源的采购、编目、加工等工作,分馆仅仅是总馆的派出机构,总馆与分馆共享一个建设主体,可以简单概括为单一投入、统一管理。这种模式突破了一级政府管理一个图书馆的体制,使总馆与分馆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分馆的自主权也有所下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独立建制的图书馆,而是必须依附总馆,是总馆的一部分。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主要采取了这种模式的总分馆形式,比较典型的有佛山禅城区联合图书馆体系、信阳市平桥区总分馆体系。

(1) 佛山禅城区联合图书馆体系。上世纪90年代,佛山市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相对落后,文化基础设施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2002年9月,《关于佛山市禅城区“联合图书馆”建设方案》由禅城区人民政府发布,正式提出了构建佛山市禅城区联合图书馆的设想[7]。2003年,第一家分馆禅城区少年儿童图书馆对外开放,标志着禅城区联合图书馆的起步。2004年,佛山市图书馆发布了《佛山市联合图书馆实施方案》,对联合图书馆的建设提出了统一资源、平台、标识、管理以及服务的策略,标志着联合图书馆体系的全方位展开。禅城区联合图书馆服务体系是一个总分馆式的图书馆网络,是根据佛山禅城区的人口分布情况、各个街道发展的特点,分别建立一批走进社区、深入到大众生活中的中小型公共图书馆群。其中,以禅城区图书馆作为总馆,少年儿童图书馆、童装图书馆、金属图书馆、外来工图书馆、陶瓷图书馆作为分馆,形成了联合提供图书馆服务的格局。佛山禅城区联合图书馆体系在最初的办馆理念上就是要打造“一馆多地”的连锁图书馆品牌,实现了管理主体与建设主体的统一。

(2) 信阳市平桥区总分馆体系。信阳市平桥区在河南省南部,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十分不发达,其下有18个乡镇,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非常薄弱[8]。2010年,平桥区开始实施了“乡镇图书馆建设工程”,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平桥区政府以关爱留守儿童作为切入,制定了《信阳市平桥公共图书馆建设实施方案》,以政策的形式要求全区18个乡镇建设公共图书馆,形成了以平桥区图书馆作为总馆,各大乡镇图书馆作为分馆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被学术界简称为“平桥模式”。根据“统一规划、统一图纸、统一标准、统一验收”的基本原则[9],平桥区开始大力兴建公共图书馆,每个分馆的建筑面积有821.22平方米,并且统一了建筑颜色和建筑格局,设置了少儿阅览室、成人阅览室、多媒体使用区等六大服务区域,集图书借阅、信息咨询、在线预览等功能于一体。

3.4 多元型的总分馆模式:多层投入、合作管理

多元型的总分馆模式,是根据各个公共图书馆的规模,按照市、县(区)一级,县(区)、村(街道、社区) 一级,两层四级的方式综合性地构建总分馆的模式,在每个层级的内部,有集约型和统一型的总分馆模式,可以简单概括为多层投入、合作管理。多元型的总分馆模式,是从一个地区大环境的角度出发,通过地区不同级别的图书馆之间采取不同的总分馆模型的构建方式,并对整个系统进行集中管理。我国经济较为发达、人口较多、区域范围较大且发展不平衡的地方主要采取了多元的总分馆模式,比较典型的有南京金陵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深圳图书馆之城体系。

(1) 南京金陵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南京金陵图书馆总分馆模式,可以简称为南京模式,是基于南京市各级公共图书馆的事业发展现状而制定出来的,是根据南京市2012年出台的《南京市创建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规划》及其工作方案而制定的南京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规划。南京模式的起源是2011年末启动的南京市、区、街(镇)、社区(村) 四级图书馆通借通还的一证通服务体系。总分馆体系建设的目的是最大化的利用文献资源和基础设备,基于“两层四级”的总体目标,通过市、区、街(镇)、社区(村) 四级的共同努力,更新计算机管理系统和网络连接方式,最终实现四级图书馆服务网络的整体框架。所谓“两层四级”,第一层(两级)指在市、县(区) 图书馆之间实现区域流通;第二层(两级) 指在县(区) 图书馆与乡镇、村(街道、社区)图书室之间实行通借通还[10]。第一层的建设目标是在市图书馆和各县区图书馆之间建立一个区域流通的平台,实现互联网络的互联互通和用户资源、书目数据的整合和共享;第二层的建设目标,就是以各个县(区) 公共图书馆作为主体,整合区域内的各个街道、社区图书室,并且设立县(区) 图书馆的分馆,扩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范围。

(2) 深圳图书馆之城体系。“深圳图书馆之城”就是指深圳图书馆创建的一个虚拟的图书馆网络,这個网络突破了市、县区两级财政的“分灶吃饭”的制度限制,由深圳市图书馆直接提供文献信息资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设备等硬件设施,由街道和社区负责提供场地,并且招募管理人员,提供相应配套设备等措施,深圳市图书馆与街道、社区共同建设的市、区、街道和社区的四级公共图书馆(室) 网络,将深圳发展成为一个没有阅读边界的图书馆之城[11]。深圳图书馆之城是一个多元型的总分馆模式,从整体上看,是集约型的总分馆形式,但是从各个区图书馆建设中看,也存在统一型的总分馆的模式,例如在深圳福田区图书馆体系中,街道和社区图书馆都是区图书馆的派出机构,由区图书馆进行全权负责。不同的区,如福田区和宝安区,总分馆的建设模式也不尽相同。

3 四种总分馆模式比较与分析

对上述四种总分馆模式进行比较,分别归纳每种总分馆形式下典型模式的地区政策、管理主体、建设主体、建设机制以及服务方式,详见表1。表1中,地区政策主要指在该地区进行总分馆建设时,当地政府部门或者作为建设主体的图书馆对于总分馆建设公开发布的相关政策性文件或者建设规划;管理主体指的是对于总分馆建设提供主要财政支持的单位;建设主体指在总分馆建设过程中,起着统筹规划和承上启下作用单位;建设机制为该地区总分馆建设的基本形式;服务方式指的是总分馆主要开展的服务或者开展形式。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图书馆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研究
浅谈文化馆的免费开放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贡献
如何补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短板”
衡水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探析
纽约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政策研究
基于图书奖评选的公共图书馆采访创新研究
MOOC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探索研究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谈公共图书馆如何建立自助服务推广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