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阿谀事,无能被杀

2018-03-19 18:03方绍聪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取巧官位魏徵

方绍聪

却说南朝梁元帝一日雅兴大发,与诸位大臣一起游山逛水。当大家尽兴泛舟在烟雨朦胧的湖上时,一位大臣以《九歌》名句“帝子降兮北渚”献言梁元帝,描绘皇上亲至盛会,却被无辜处死。我以为此人本该如此,他是因为行阿谀之事,无能被杀。

首先,不得不承认古往今来靠行阿谀奉承之辞获得官位者大有人在,可是他们获取官位靠的是实力与能力。他们颂美皇帝只是获得官位的手段而已。至于位高权重,还是九品芝麻官,就要用实力说话了。而此臣对于皇上所说的话体现不了其实力,还反映出他的学养极其低下,面对独眼的皇帝,断章取义地引用古诗,“目眇眇兮愁予”就紧紧连在所引用的诗句后面,且不说要为尊者讳长者讳,他真只是徒然贬低了自己的价值,最后落得个身首分离的下场。只因他把自己的能力用在取巧之上,而且显得愚蠢。

再者,皇帝真正愿意听的并不是单纯无厘头的夸奖,而是“有棉花包裹的利刺”,即虽是批评之言但让人听着舒服,也愿意接受。这是说话的实力,是人的一种能力,这才是决定其人官位大小,权力之轻重的重要因素。明太祖的宰相宋濂才华出众,对待朱元璋的盘问诚恳回答,对于皇帝的错误勇于指正,却又不令皇帝龙颜大怒。他做的是一个艺术的“诤臣”。魏徵也是这样的诤臣,多次忤逆了唐太宗,甚至惹唐太宗怫然大怒,扬言要杀了“田舍郎”,也未见皇帝真杀了他,因为唐太宗知道魏徵每次进言都是为了社稷天下。而这位被杀的大臣,必是无能之辈,说话毫无谏皇上不忘政事之意,且毫无艺术感可言,最后败于能力。

然而,当今社会也的确需要这种能力。在工作职位上,你与上司的关系;在学校,你与老师的关系。虽然不及古代等级制度的森严,但是实力也一样可以决定一切。只要你能力出众,能够为上司谋求利益最大化,为他给出你的看法,艺术化地指出他的问题,你一定会被重用,从而实现自我价值。而采取取巧的策略,行阿谀奉承之辞获得的职位,没有能力的人一定会被社会和职场所淘汰。

孔子有云:“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如果有能力与实力做好一项工作,就应当积极入仕好好工作。不能做好,就让位于他人。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运行的法治与规则。当代人也须遵守。实力才是决定权力与官位的关键。古代现代社会都一样。

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当这个大臣行阿谀之事,言不当之言,又被皇帝视为无能之人时,其悲剧又滑稽的命运就注定了。

得分:34

点评

中心论点“行阿谀之事,无能被杀”,有深度。分三个层次进行论证,从不同角度强化中心论点。首先,作者认为行阿谀之事,不见得就一定被杀,大臣是因行阿谀之事,而无修养学养被杀,论点很独到,且有辩证思想;其次,通过对比分析宋濂、魏徵曾直谏皇帝,甚至触怒皇帝,也不见被杀,与梁朝大臣对比,论述其非诤臣能臣,强化无能被杀的观点;再次,联系当下,且引用“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等名言,论述能力先行、正道直行的重要性,比较有说服力,表现出一定的逻辑思辨能力。

语言文字较畅达准确,但离运用娴熟还有一定距离,而且对“目眇眇兮愁予”的原意和梁朝皇帝的歧义理解,也缺少点到为止的分析。

(点评教师:余正)

猜你喜欢
取巧官位魏徵
钱学森谈“人”
唐太宗何以怒砸魏徵墓碑
唐太宗何以怒砸魏徵墓碑
为官位吹
再论新生态环境下的“一切为民”
以诚相待
《论语》(十五)
新闻角度如何“取巧”
多做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