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京大学国际文化节的功能

2018-03-20 17:39罗玲王柯月
世界教育信息 2018年4期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北京大学

罗玲 王柯月

摘 要:北京大学国际文化节创办于2004年,经过14年的发展、完善与创新,成功地搭建了一个留学生与中国学生、校内与校外多重参与、多向交流的平台,是校本国际化的典范。文章在总结北京大学国际文化节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究如何通过这一平台利用功能性要素,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培养学生多元智力,提高跨文化传播水平,创造中外文化和谐共生的氛围,并进一步探索如何在全球文明的视野下将大学精神和多元文化相结合,建设开放、多元、国际化的校园环境,使北京大学成为连接中外、沟通世界的国际化舞台,以此迎接新时期的新挑战。

关键词:北京大学;国际文化节;跨文化传播

一、立足北大,搭建跨文化平台

——国际文化节概述

2004年,由北京大学时任副校长郝平发起,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主办了首届国际文化节,其初衷是依托北大的留学生资源,搭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一方面致力于促进北大为数众多的留学生融入校园文化,以解决留学生群体在课堂之外如何与校园主流文化展开互动的问题;另一方面致力于拓展中国学生的国际视野,实现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由此,国际文化节也选择了象征五湖四海、世界友谊的五色鸟作为节日的吉祥物,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北大就像一个小型的联合国,也像一个汇聚了多元文化要素的地球村。

纵观14年来国际文化节的发展,它在多个方面不断实现突破和自我超越,始终关注着在教育和跨文化传播两个领域的不断深入。

第一, 时间和范围上的扩展。从2004年只有短短一天时间的文化庆典,到后来一个月的活动串联发布,再到为期半年的系列活动延伸,国际文化节日益成为北大校园内有着持续影响力和正面效应的品牌活动,将跨文化交往逐步渗透到校园日常生活中来。第二,校内外多个机构的联动。随着节日举办经验的不断丰富,北大每年都尝试与校内外多元背景的机构、组织联动,引入全新的形式和内容到文化节的狂欢中来,并且逐步形成主题展览、文艺舞台、美食广场、大使论坛、留学生运动会、留学生汉语演讲比赛、摄影大赛、留学生十佳歌手大赛等经典品牌活动,加深跨文化交流层次。第三,多元主体参与。由初创时留学生作为参与文化节的主体,转变到中外学生共同参与、共襄盛举的双向交流,国际文化节真正成为一个多元并存、兼收并蓄、平等对话的舞台。在国际文化节开放包容的理念倡导之下,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一起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推广北大形象。也正是借由国际文化节的平台,成长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且有能力参与国际事务的跨文化传播使者。他们参与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其中的佼佼者正活跃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第四,面向受众的拓展。国际文化节从北大校园起步,逐渐成为面向社会的、更具有公众性、多方参与的节日,因而不僅在校内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更得到了政府部门、企业、各国驻华大使馆、国际艺术团体、社会各界的热烈支持和积极响应。

总之,秉持着“珍惜:文化自信;理解:多元共生;包容:和而不同”精神的国际文化节,在历年发展过程中,不断建构并完善“文化搭台、多方参与”的活动体系,呈现出一系列的独特之处。它既尊重文化伦理间的差异性、历史性,同时又积极建构文化伦理的多样性互动关系,主要体现为5个方面:第一,活动形式多元丰富,包罗万象,注重全方位培育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第二,建立起良好的品牌效应,传播范围和空间得到拓展;第三,艺术性高,审美性强,以美育熏陶和感染学生;第四,形成系列活动,持续产生深远影响;第五,活动内容具有深度与思想性,借助国际文化节的平台成功地使更多的人关注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在完善学生人格的同时,激励当代青年担负责任。

二、国际化、全方位、多层次

——国际文化节的教育功能

国际文化节的教育功能,首先体现为促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简·奈特(Jane Knight)对国际化的定义被英国高校的国际化政策文件所广泛引用。她将国际化定义为“将国际的、跨文化的或全球性的要素融入高等教育的目的、高等教育的功能和提供高等教育的过程”。[1]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积极响应

国际文化节10周年时,北京大学校领导写下题为《为五湖四海共观瞻——文化节与北大梦》的寄语,谈及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时指出:大学的国际化发展是时代的主流,而大学作为培育人才的研究性机构,越来越成为跨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的主要平台,成为高层次人才跨国流动的主要渠道,成为人类社会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和知识领域拓展的主要动力源泉[2]。国际文化节正是北京大学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

正是因为国际文化节具有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位,这个平台不断地在更大的范围发挥作用。“兼容并包”是北京大学一百多年发展史中一直坚持并引以为豪的精神。国际文化节的举办,不仅展现了北大“为五洲四海共观瞻”的国际化抱负,反映了北大国际化建设的成果,同时也历史性地映照出中国融入世界的每一步进程。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部长助理王晓安曾指出,国际文化节“作为一个小窗口,其盛大的规模、平等自信的姿态,都提示我们:中国正行进至历史的关口,她既是北京大学对于兼容并包传统的自觉发扬,也体现了对今日中国在世界中位置的成熟思考”。[3]

同时,国际文化节的国际化功能也体现在对蓬勃发展的来华留学事业的呼应上。该节日的初衷是帮助留学生更好地融入北大生活,虽然已经超越了单向为留学生服务的目的,但仍然在推进留学生交流事业方面有着无可取代的重要性。留学生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使者,有助于进一步密切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在党中央部署下,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今天的国际文化节依托并服务于国家教育对外开放和整体发展战略,优化北京大学全球布局,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4],正是通过这些形式丰富的活动,优化来华留学环境,多方面地促进留学生走出校园、了解中国、感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培育知华、友华、亲华力量。

(二)校本国际化的成功典范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分为出国学习、在地国际化、校本国际化。有学者对北京大学的具体调查进行研究并指出,出国学习对于学生国际化相关素质的发展确实更有效,但其成本高、受益群体小,而学生在校内对丰富的国际化资源的利用率却非常低,因而应该强调充分利用校本资源,通过“校本国际化”促进所有学生国际化素质的发展[5]。国际文化节便是校本国际化的成功典范。利用北大的优势资源,综合学生多元文化背景,国际文化节以展会展台、讲座论坛、公益实践、文化艺术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在北大校园内搭建了微型联合国和迷你地球村,广泛调动了中国学生参与校园跨文化交流和全球问题研讨的热情。在文化节当天的主展台之外,持续时间长达几个月的系列活动也使学生能在日常校园生活中保持与国际化资源、多元文化的接触,真正实现了“校本国际化”。

(三)学生多元智力培养的重要渠道

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是一元的、个体的、单一的、可量化的,而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主张从多个范畴发掘大脑资源,以促进个体潜力的充分发挥。除了传统学校教育对学生语言与数理逻辑智能的培养之外,国际文化节通过使学生尽可能参与形式丰富的活动,提升他们在空间、运动、音乐、人际、内省、自然智能等其他领域的技能,达到培养全方位、高素质人才的目标。例如,在音乐智力方面,留学生十佳歌手大赛为留学生提供了展示音乐才能的机会;文化节每年都邀请东西方有代表性的音乐家到北大表演,以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在运动智力方面,留学生运动会、五人制篮球比赛、彩色跑(Color Run)、瑜伽日促进学生调动身体语言和身体素质。此外,中外学生以志愿者、组织者、参与者等多重身份加入文化节筹备和举办的过程中来,本身就是对其人际、内省等智力和综合素质的锻炼。

三、 兼容并包、多元并存

——国际文化节的跨文化传播功能

跨文化传播指的是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也涉及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迁移、扩散、变动的过程,及其对不同群体、文化、国家乃至人类共同体的影响。跨文化传播主要涉及兩个层次的传播:第一,日常生活层面的跨文化传播,主要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在日常交往互动中的融合、矛盾、冲突与解决方式等;第二,人类文化交往层面的跨文化传播,主要指基于文化系统的差异,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往与互动的过程与影响,以及由跨越文化的传播过程所决定的文化融合、发展与变迁[6]。在跨文化传播学的视野下,文化具有稳定性、共享性、流动性的特征,只有关注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流动、共享、渗透、迁移的过程,才能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功能。

国际文化节的举行在日常生活和人类文化交往两个层次发挥着跨文化传播的功能,在遵循跨文化传播规律的基础上,举办者不断提升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5种能力——解释能力、目标能力、角色能力、自我能力、信息能力,提供对他者文化的语境式理解以及文化间的可能性联系,在文化勾连中建立动态的互动机制,以实现讲好中国故事、推广北大形象的核心目标。

(一)听取多方声音,确定节日主题

2004-2017年,与时俱进的北大国际文化节在历届主题选择上既关注全球发展、紧扣时代脉搏,又积极倾听北大学子的心声、紧密结合当代中国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在继承和保留前届文化节精华的基础上,每年的主题又有所创新,涵盖多个学科领域,旨在加深中国与全球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展现尊重、平等、包容的大国风范,树立大国形象。例如,首届国际文化节以“秉承北大优良传统、促进中外文化交融,凝聚学子爱校情怀、架构校友联络平台,活跃北大国际交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宗旨,开启了以文艺演出、展台展示等新颖的活动形式展现北大留学生风采的先例,得到了教育部、国家外专局、国家汉办、国家留学基金委、北京市教委等部门的高度肯定。2008年恰逢奥运会在北京举行,第七届和第八届国际文化节均紧密围绕奥运会与中国的关系,并加以延伸,举办“我眼中的奥运”主题论坛,校内外嘉宾共聚一堂热议奥运,以此展现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碰撞,真正实现了文化的跨越性传播。之后几届文化节,更是从“公益”“科技”“创新”等全球性议题出发,通过国际文化节的众多活动,倡导中国青年人拓宽视野,提升学生对世界性问题的关注度和责任感,倾听多元声音,真切落实行动。2017年,第十四届国际文化节更是以“四海一家”为主题,其中以“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为主题的“一带一路”青年论坛,邀请沿线国家大使、国际组织官员、相关专家学者、学生代表等,围绕主题进行发言与探讨,为各国青年之间交流互鉴、融通合作建立渠道,呈现了中国在全球治理背景下所担当的大国责任及所作出的贡献。

(二)注重跨文化传播效应,提高形象识别性

第一,在五色鸟吉祥物的基础上,北大每年的国际文化均根据当年主题设计全新的标识,从海报、游园地图到多个媒体平台的宣传,均采用统一的视觉形象元素进行包装,增强文化节的品牌价值。

第二, 每届国际文化节,组织方都在积极开拓新的宣传渠道,传递北大开放包容的精神理念。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文化节从最初进行校内北京大学校内网络电视(IPTV)直播,到在搜狐推出网络图文直播开幕式表演和展览活动,再到之后的多个直播平台进行现场直播。《光明日报》《北京青年报》《中国日报》等多家媒体也对此进行深度报道。2009年,国际文化节首次接受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CCTV-4)的专访,在一定程度上将其影响力扩展至海内外。第十三届及第十四届国际文化节还吸引网易、优酷、视友网等主流视频网站进行直播,直播直击文化节的精彩活动,参与人数近200万人次,同时也有来自数十家各类媒体争相报道。从第六届国际文化节开始,每年文化节举办期间,北京市海淀区海淀桥下都会树立醒目的巨幅宣传板,吸引许多市民驻足观看。此外,在节日结束之际,每年的国际文化节都会制作精美的纪念册和回顾宣传片,为文化节留下珍贵的图文、影像资料。

第三,国际文化节同微软亚洲研究院、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德韬讲坛·对话全球创新大师、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等众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校外机构有过深入的交流和合作,将北大兼容并包、平等多元的品格精神向外传递,从而进一步推广北大的国际形象。

十四届北大国际文化节的成功实践证明,无论是在理念构想上,还是在具体执行上,国际文化节都充分激发了中外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他们在增进对他者文化的理解、提升全球意识的同时,也加强了自身的文化自信,为文明的平等对话、共同繁荣贡献出自己的智慧与热情。与此同时,国际文化节的举办者十分注重促进高校国际化的教育功能和跨文化传播的功能效益,引领北大国际文化节走出校园,走向国际,为全社会乃至国家搭建文化沟通与交流的国际化平台。

参考文献:

[1]Knight J. Internationalization Remodelled:Definition,Approaches,and Rationales[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04(8):5-31.

[2]北京大学.十年记忆:你看中国,我看世界[G]. 北京: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 2013.

[3]北京大学.与奥运同行,和世界一家:北京大学第四届国际文化节[G]. 北京: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 2007.

[4]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新时期对外开放战略规划(2016-2020)[R]. 北京:北京大学, 2017.

[5]文东茅,陆骄,王友航.出国学习还是校本国际化?——大学生国际化素质培养的战略选择[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1):17-26.

[6]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15.

编辑 徐玲玲 校对 吕伊雯

猜你喜欢
跨文化传播北京大学
《功夫熊猫》三部曲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商标品牌命名及其译词研究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都市电影中正面形象所带来的跨文化传播
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物理人物图书系列
《北京大学物理学丛书》书目
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物理人物图书系列
《北京大学物理学丛书》书目
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物理人物图书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