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亿智能手机时代的喜与忧

2018-03-21 10:11张志东
中国商人 2018年3期
关键词:智能手机用户产品

张志东

我是一个产品、技术男,从大学时代开始写程序,热衷互联网,几乎天天与电脑打交道。毕业后工作二十多年,一直从事产品和技术类工作,算是长年泡在电脑、手机、互联网里的资深网虫。

这几年,智能手机给我很多便利,也给我带来了过多苦恼,最直接的就是腰椎的毛病、视力的下降。去年开始,我用了一个软件叫Moment,是一个手机使用时长统计的App,我想看看自己的时间到底是怎么分配的。

结果出乎我意料,手机使用时间远远超过了我的估计。一个月里没几天用手机是能少于三小时的。四五个小时的天数最多,超过六七个小时的天数也不鲜见。这个数据让我很震动。

技术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的同时,也对身体健康产生很大压力。

近期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该文用2升的大可乐类比低头看手机的颈部承受力。这个图片给我挺大的触动,一台智能手机大约只有150-200克(3-4两重),在不当使用和不好姿势的情况下,可以引发三四十斤的颈椎压力。

全面数字化时代正在到来

20年前,再前瞻的预测,也很难想象今天移动互联网的巨变。

记得1999年的时候,中国互联网的网民不到百万级,当年有一个被广泛报道的赛事,叫网络72小时生存挑战赛。参赛者每人发一千多块钱,关在酒店房间里,只能用PC和互联网,不能打电话和外出,看看参赛者能否从网络上买到食物、水和生活用品,3天不出门也能生存。

20年后的今天看这样的比赛,估计连小学生也觉得太简单,手机京东一下、美团一下就搞定了。

我是一个乐观的科技主义者,过去二十多年一直很热爱和享受科技以及技术进步给人们带来的便利。3年前我离任腾讯的管理团队后,可以有更多些时间来观察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一方面,我深信大科技时代,技术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赋能的力量,科技将会取得一个又一个巨大突破;另一方面,我开始感觉到,大科技时代也会对社会带来很巨大的冲击,产生新的社会问题。

今天,国内智能手机的用户接近10亿量级,已接近全社会阶层的复杂度了。这个密度蕴藏着巨大的产业创新机遇,这是令人欣喜的地方;另一方面, 智能手机帮人们骤然打开了一个极为便利的新世界,同时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过载的冲击。

全面数字化时代正在到来。我们说“改变”的时候,似乎都默认为是好的改变, 我们对負面的改变,关注程度也许还比较低。

一个好的应用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快速放大;同样,人性的弱点也会被共振放大,人们容易在高度便利的网络中沉溺。

作为一个重度用户,我还遇到信息过载和人际过载的问题。我本来是一躺下就可以入睡的人(属猪)。但这几年,如果晚上睡觉时不把手机放得远远的,夜里起来喝口水都会不自觉拿起手机。一拿起就放不下,很影响睡眠。手机上的资讯类APP给我永远刷不完的资讯。

我的人际也开始过载,微信联系人过了千人之后,每天大量的消息。有时反而会淹没了很重要的朋友的消息,漏了及时回复,也给我带来了尴尬。

面对过载技术和产品能做些什么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也许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参与。除了需要科技行业从业者的参与、还需要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的参与,同时还需要法律和道德软环境的进化。作为一个技术人员,我个人感觉技术/产品端还有很大的作为空间。这里举两个腾讯产品改进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王者荣耀的改进。王者荣耀是去年很火爆的一款手游。这个产品,团队投入了很长时间研发这个品类的游戏,他们经过很多努力,在公平性和可玩性上做得很优秀,赢得了用户的喜爱。

这款手游的受欢迎程度在去年到达非常高的程度,每天有好几千万活跃用户。而此时,有不少未成年用户在上面投入了过多时间,影响了生活的平衡。

腾讯互娱运营团队看到这种现象,参考PC端游防沉迷的经验,他们开发手机游戏的“成长守护”系统,让家长可以设置子女一天用多长时间,消费限额等。这是团队很好的尝试和好的方向,开启了手游上防沉迷的尝试。

我跟团队交流过几次,我个人觉得他们的产品理念尚有不少可以提升的空间。因为他们目前是1.X版本,家长管制子女(猫抓老鼠)的方式。这种方式在实际应用时会遇到不少问题。

许多十来岁孩子的IT水平已远超父母,如果两代人之间是猫抓老鼠斗智斗勇的对立关系,也许效果不会太好。子女一个帐号被管制了,他们可以另开小号,家里的设备不给用,可以放学去邻居家或者是同学家。

团队的同事们也在思考,是不是有更好的方式,他们正在酝酿2.0版本,会更多地引入父母和子女之间相互鼓励的形态。

比如说子女自律有进步了,家长是否可以拍拍肩膀点个赞?是否可以通过技术和产品帮助家长和孩子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是否可以在产品中,让有经验的家长们分享对子女的鼓励之道?

一个行业领先的产品,当用户投入了很多时间的时候,团队就有了额外责任,帮助用户健康有度地使用。这里特别需要团队的聪明智慧和创新尝试。

我也很希望,他们可以给行业做一些试验,把亲情鼓励作为一个用心的产品,能1.0、2.0、3.0地持续迭代。我希望他们做的不仅仅是出产很好玩的大作,还能帮助父母和子女改善关系。

第二个例子是微信公众号辟谣体验的改进。许多老年人用户,直接从智能手机开始接触网络世界,他们缺乏PC互联网的虚拟和现实之间形形色色的洗礼,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自我保护能力比较弱。有些自媒体会针对老年人这个弱点,用诸如“重大突破、治愈绝症”、“举国沸腾、震惊全世界”之类的夸张失实的养生文章、耸人听闻的标题拉动点击量来牟利。

2015年之前的应对方法,团队投入很多力量,识别这种夸张文章和虚假新闻,然后删除文章和封号。

这种方法有一定的治标能力,但对于帮助用户提升数字社会的常识,提升自我识别能力和保护能力,则帮助不够。

2016年,团队引入了科普界的专业机构,对识别出来的这种夸张文章盖上“不实信息”的戳,以及附上科普机构的澄清。这个产品体验比起上一个体验有了比较大的进步。

2017年,微信公众号团队继续在这个体验的基础上延伸,他们通过大数据技术,帮助用户可以更方便地看到哪些文章曾在他的朋友圈里出现过,后经科普机构辟谣证伪。更长期来说,如何帮助作者、读者、转发者之间建立更良性的信用生态体系,应该会是团队努力的方向。

一个好的互联网产品并不是用户花时间越长越好

目前在腾讯内部,更多产品团队主要时间精力放在如何提升用户量、提升收入、完成KPI上,对于产品的社会性和社会问题的观察和思考还比较少,敏感度还很不够。

大科技时代,各种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必然会不断浮现。从产品人的角度来看,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能否有力地应对和正向的鼓励机制。

科技公司是时代变革的受益者,科技公司的员工年轻有朝气、知识密集,具有很强的思辨能力,企业里如何转化这样的能力去面对社会问题?

各家科技公司面对的問题不一样,各家企业的文化和组织不一样,如何从被动应对舆论到更主动作为,或许有一些共性的地方,值得科技产业同行交流切磋。

我个人相信,用心解决社会问题和发展产品,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上面举到的案例,都是一些不显山露水的小型创新,虽然这些尝试并不会增加产品的点击量,不会增加用户的时长,也不会增加产品的收入,但我能感受到,产品团队和技术团队的年轻人在尝试做这样的事情时,他们是很有热情的。

我相信,只要给予年轻人们机会,让他们可以尝试用产品和技术去缓解社会问题,他们就会有很多很好的创新和创造。

一个好的互联网产品,并不是用户花时间越长越好,也不是在单个用户身上产生的消费越高越好。

如何友善地鼓励用户合理有度,理性消费,以及关怀菜鸟用户提升数字化时代的识别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我也相信,这些努力可以转化为用户的信任,也可以激励团队,并不会耽误产品的发展。

这种改变不会一步到位。一方面,社会问题不像用户量、营收这些很容易量化成企业的KPI考核数字,社会问题很难量化。企业的本能是求生存和求发展,企业总是处于业界各种强烈的竞争环境,如何在企业里鼓励这方面的尝试,尚需要时间的探索和实践。

另一方面,中国很多应用已走在世界最前沿,并无多少可以参照的前人经验,我们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验。

腾讯研究院发起了Tech for Social Good(科技向善)这个项目,也是一个试验性的项目,希望能够形成一个多方对话、研究、行动分享平台,希望可以让更多的人能参与进来,一起探讨大科技时代,如何用科技缓解数字化社会的阵痛。

猜你喜欢
智能手机用户产品
您拨打的用户已恋爱,请稍后再哭
基于用户和电路的攻击识别方法
An Evaluation of Chinese to English Translation in Light of Skopos Theory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连续四个季度下滑缓
信用卡资深用户
智能手机今年拼什么?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新产品
产品
下一个酷产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