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网络教育资源对于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推动与影响

2018-03-22 11:49高然侯赟
考试周刊 2018年28期
关键词:高校教学模式

高然 侯赟

摘 要:网絡教育资源在高校的引入引发了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改革,传统教育中知识作为核心资源,讲台式授课是主要形式和权威方式。网络教育资源深入课堂后,从以课堂形式为主的教学方式逐步转变为注重知识、信息、理念的传播的教学过程与学习效果为主的方式。高校在地域条件下,依靠地方文化特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作为高校教学模式中的一种,并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影响。

关键词:网络教育资源;高校;教学模式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软硬件技术的提升,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发展,推动了高校网络教育的发展,使网络教育资源在高校中广泛应用。2012年“互联网+”的概念推出,打破了各个领域在时间、空间和距离上的三维限制,实现了整个世界的虚拟化、即时化和同构化。打破以往教育环境中的地域局限,经济发展局限,真正实现知识无国界的可能。高校应突破传统课堂教育的束缚,利用网络技术搭建多元化教学模式平台,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使高校教育质量在新模式下得到新的发展机遇。

传统教育中,知识作为核心资源,一直以来教师课堂的讲台式授课是主要形式和权威方式。但是,在网络教育资源深入课堂后,从以课堂形式为主的教学方式逐步转变为注重知识、信息、理念的传播的教学过程与效果为主的方式,势必引发尝试新的课堂授课形式,尤其在祖国边疆,丰富的地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成为了艺术类高校课堂的一个重要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也越来越广泛的成为了高校教学模式中的一种。

一、 传统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实现教学目标,围绕教学活动建立的具有系统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规范和活动程序。”我国在建国后受苏联教育影响,一直采取“一对多”教学模式,以“教师中心论”为指导,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师位于教学活动的核心地位,设计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动。而学生处于从属被动地位。长久以来,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性、自主性,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核心,教学内容和形式相对固定,教学内容更新只能靠教师的职业自觉性。传统教学下高校教育于学科的前沿发展,新的学术理论研究成果都有很大的距离。教育依赖教师水平,教师水平来源于地区经济发展,尤其偏离了祖国经济发展中心的偏远地区,教育发展提速是一个问题。

二、 网络教育资源的推动力

网络教育资源的注入,让更丰富的课堂内容以便捷的方式进入课堂,打破地域局限,学生学习主动性和互动性增强。以艺术类高校为例,教学模式有理论课堂、网络教育资源、社会实践、艺术创作、田野调查、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进课堂等,由于互联网技术发展,拓展了师生对于教学、学习与创作的认知,不断探索课堂授课形式的改革,真正拉近理论与现实,思维训练与艺术创作的距离。

新的课程模式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推出以人为本的科学性、艺术性、人本性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可交流、足够开放的学习氛围,创建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是近年来开始的新的授课方式。以云南艺术学院为例,云南地处边陲,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以“立足民间,发展传承”为宗旨,自2005年起坚持高校与地方的校地合作,坚持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的活动,云南艺术学院与云南省地方政府合作的政校企合作系列项目“创意××”活动开展了十余年,活动成果影响深远,带动了多次国际化的展览和学术活动,收获了一批创意、学术成果,各类设计作品在国内外各级设计创意竞赛中获奖数十项。

传统手艺人和文化传承人走进校园,教学的精髓是“手传心授”,目的是让年轻人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我们的优秀传统艺术形式。网络资源的介入一方面便捷地提供了丰富的前沿资讯,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向外传播我们的文化资源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将我们的地域优势的文化资源以网络教育资源的形式与外界交流互动,将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在高校理论基础和教育平台上加以升华,加以形式上的整理,让艺术从田间地头变成有文化内涵、可供推广继承的艺术文化内容。充分利用网络的力量、互联网+的形式,在高校教学模式改革下让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影响力。

以云南艺术学院为例,学校一年一度与政府、企业、社会之间的联系协作,将民族艺术传承人请进校园,让学生与接地气的、生动的、具有历史感的和源于生活的艺术亲密接触,体会生活与艺术、理论与艺术的交融和碰撞。该活动逐渐由纯粹的教学活动转型为彰显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特色,凸显高等教育在创意产业方面对社会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推动力,成为云南省设计专业服务社会特色教学活动的一张亮丽名片,成为云南省科学发展观的优秀案例。站在人才培养的角度上看,“校地合作民族文化创意设计系列活动”切实将区域特色的文化、自然资源优势与设计创意方法有机结合,在传承特色民族文化的同时,打开一条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化之路。

四、 结语

关于“教育的目的”有很多种说法,巴格莱说:“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讲,教育是传递人类积累的知识中具有永久不朽价值的那部分的过程。”高校作为人才产出与社会接轨的最近的一个环节,有责任、有使命做好教育与社会价值创造的正确引导和知识传授,在新时期下,在网络教育资源极为丰富的时代,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高校不断探索教育手段的多样性,尤其艺术类高校,以理论课堂为基础,社会实践与艺术创作产出为主线,不断创新课堂授课形式,丰富教学互动模式,直指一个重要的目的: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创造力和批判力。让知识完成传递,让文化不断传承。

新时期中国经济30年的巨变,教育事业也要在祖国的欣欣向荣中大步迈进,将全球化的前沿知识和资讯引入我们的任何一个边疆的课堂,将边陲民族文化传扬到世界。课堂不再是一个讲台、一本书和一块黑板,而是可以连接世界,创造一切新的可能,汇通古今中外,联系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

参考文献:

[1]李国仓.“互联网+”时代的高等教育之“变”[J].现代教育管理,2016(10).

[2]陆俊杰.无差异的差异化:“互联网+”时代的高等教育变革[J].现代教育管理,2016(01).

作者简介:

高然,侯赟,云南省昆明市,云南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高校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