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018-03-22 11:49义向阳
考试周刊 2018年28期
关键词:人文素养教学创新传统文化

摘 要:文化是教育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开展教育的瑰宝,在开展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有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对于提升小学语文教育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可以实现当代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人文素养;教学创新

小学语文学习难度比较高,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小学生通过网络等媒体获取大量碎片化信息,无法构建有效的文化认知和理解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

一、 传统文化对小学语文教育的价值分析

传统文化对于改进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思路和理念上的限制,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度并不高,人文素养得不到有效的锻炼,中华传统文化可以转变这种教学局面,通过引入传统文化,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进而提升教学效果。随着现代教学改革的推进,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空间越来越大,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传统文化既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也能提升教学综合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文化格局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满足当代学生的多元化需求,现代学生成长在互联网时代,对于传统文化知识和文化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断优化传统文化教学方法,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让学生融入到文化知识体系中,对于学生和语文教学而言具有积极的教学价值。

二、 渗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一) 注重挖掘利用传统文化资源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过于注重理论基础教学,对于传统文化知识不够重视,这与当代课程教学改革的趋势背道而驰,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内容,《悯农》由唐代诗人李绅创作,是提升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文章。“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千古名句,更是为学生所熟知,如何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拓展,融入进现代人文意识和文化精神,是该文章教学的创新方向,同时也具有比较高的难度。在开展《悯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理念和方式入手,构建文化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通过细微的生活实践,落实人文意识,提升综合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课堂转向现实生活,通过现实生活案例,让学生们懂得环保的道理,提升综合人文素养。教师可以说:“同学们,保护地球文化资源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我们除了在生活中要珍惜每一粒粮食之外,还要做些什么呢?比如说,我们可以不使用一次性餐具,要随手关闭水龙头,要拒绝过度包装……”

(二) 强化人文意识的实践渗透

开展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综合人文素养,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来说就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文化教育目标,首先要在教学中增加文化教学环节,增加文化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参与人文实践,通过实践提升参与人文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养成良好的文化习惯打好基础。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下,一般就是平铺直叙开展教学讲解,学生对文化教育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通过创新教学的方式,可以提升综合人文教学水平和效果,满足现在小学人文教育需求,在实践中,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仍需要进一步重点持续关注,也是利用传统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

(三) 让传统文化与生活联系起来

知识源自生活,高于生活,如何让知识回归生活本身,是现代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发展的重要课题。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让传统文化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可以提升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钻研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有更多的新鲜感,满足互联网时代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人文教学实践中,既要在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教学理念,也要善于从生活中汲取教学营养,让现实生活与传统文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知识领域和理解效果,帮助学生实现高效学习目标。对此,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由于理解和掌握难度不大,关键在于文章深度如何拓展,进而与现代社会发展形势有机联系起来,让学生们都能深刻理解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进而从中汲取营养,提升自身的人文意识,在实践中做到文化育人。比如说,《弟子规》等经典古籍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通过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升教育水平。《弟子规》中“入则孝”、“出则弟”等内容,都对现在学生的教育有很强的启示性作用,可以渗透到语文教育中来,对于减少学生对教育、生活的抵触情绪也很有作用,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格。

(四) 让传统文化内容具有时代性

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实现传统文化知识的有效渗透,必须让传统文化具有时代特征。比如说,《论语》就具有极强的时代感,《论语》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也正是当代学生所欠缺的,当代孩子容易骄傲自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能起到很好的警醒作用,现代学生比较冷漠,则可以利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感受到时代的力量,通过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光辉,也可以提升小学语文教育水平的实际效果。

三、 结语

综上所述,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分析教学问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传统文化教学策略。通过利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可以不断优化传统文化教学结构,提升教学综合效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满足当代小学语文教育需求,实现小学新课程教学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毓鸿.加强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J].东方教育,2015(3):186-186.

[2]何红萍.论小学语文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J].儿童大世界(下半月),2016(10):5.

[3]苏建霞.小学语文本色回归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J].神州,2017(12):248.

[4]忻娟.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5(6):60,84.

[5]王國学.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小作家选刊,2016(34):206.

作者简介:

义向阳,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广西贺州市富川县葛坡镇中心校。

猜你喜欢
人文素养教学创新传统文化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