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医家对糖尿病中医病机的认识

2018-03-22 12:54端木晶黄树明
魅力中国 2018年41期
关键词:糖尿病

端木晶 黄树明

摘要:糖尿病越来越呈现普遍和低龄化的趋势,我国已经俨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糖尿病大国。从古至今,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对糖尿病的病机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本文结合古代医家和现代医家对糖尿病病机的认识做一综述,研究中医对糖尿病病机认识的进展情况。

关键词:糖尿病;消渴;中医病机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相当于中医之消渴病,是一种以血糖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临床上大多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亦有患者出现皮肤干燥、大便干结、小便混浊,或如脂膏等症。消渴病日久不愈,常可并发多种兼症,如痈疽、眼疾、劳咳等。在我国糖尿病人群中,以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为主体。2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故又名成人发病型糖尿病。

一、古代医家对糖尿病的病机认识

中医学对消渴的认识较早,且论述甚详。《黄帝内经》对消渴的认识,是后世消渴理论发展的渊源。消渴之病名,首载于《素问·奇病论篇》,谓:“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素间·气厥论篇》:“肺消者饮一溲二”;“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人。”《灵枢·师传》:“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其所描述的症状与糖尿病患者多饮、多食、多尿、形瘦等症状相吻合。总之,《黄帝内经》所记载消渴的相关论述,对现代临床颇有参考价值。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认为胃热肾虚是消渴的主要机制,首创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等方剂,至今仍为后世医家所推崇。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消渴病诸候》中将消渴分为消渴候、渴病候、大渴后虚发候等八种证候类型。金元时期,刘完素提倡的三消燥热学说,经朱丹溪的充实与发展,形成了一套以养阴为主的消渴治疗体系。明代医家赵献可主张三消肾虚学说,提倡治三消当以治肾为本。清代时期,郑钦安、黄坤载认为消渴之病责之于肝,应当从肝论治。陈修园则在《医学实在易·三消症》中强调“消渴之病当以燥脾之药治之。”

综上所述,古代医家对本病病机认识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当今研究消渴病提供宝贵的理论基础。

二、现代医家对糖尿病的病機认识

1.阴虚燥热论。诸多医家对消渴的传统看法大多一致,认为其病机关键在于阴津亏耗,燥热内盛,以阴虚为其本,燥热为其标。然而愈来愈多的医家于常中思变,如刘巨海[1]认为传统的阴虚燥热学说并不能完全阐明消渴的病机本质,其根本病机为五脏阴精亏虚,胃肠三焦燥热郁闭。故消渴不可概以阴虚燥热论[2],应结合近年来消渴病的发病特点以及消渴病的不同证型而灵活辩证施治。

2.气阴两虚论。燥热伤阴,阴损气耗,致气阴两虚。张玮琼[3]认为肺、脾、肾三脏阴津亏损,加之消渴日久,正气亦虚,瘀血内生,指出消渴干眼的根本病机为气阴两虚,瘀阻目络。杨卫红[4]从气与血的角度阐述了糖尿病并发症的基本病机,认为气阴两虚为消渴的病机之本,气滞血瘀为其变证。晏和国[5]等对所在医院302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发现气阴两虚证在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主证中最多,比例为81.45%,具有显著性差异。黄佳娜[6]提出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劳倦等病因所致的气阴两虚是糖尿病病机中的重要阶段,因而变生的瘀血及痰湿为消渴病兼症的源头。

3.气虚论。主要与肺、脾、肾三脏相关。肺主气,为水之上源,正如《医学纲目·消瘅门》所说:“肺主气肺无病则气能管摄津液之精微......肺病则津液无气管摄,而精微者亦随溲下,故饮一溲二。”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脾气虚不能转输水谷精微,则水谷精微下流而为小便,故小便味甘。肾为先天之本,肾气虚则肾之开阖失司固摄失权,则水谷精微直趋下泄为小便,故尿多味甜,或混浊如脂膏。王德惠[7]等指出脾虚运化失常与糖尿病病机密切相关,糖尿病发病之本为“脾不散精”或“散精障碍”,贯穿于糖尿病全过程。常静娟[8]结合临床经验,发现气虚不运与气机紊乱为消渴病变发展及各种并发症发生均存在的共同环节,故治疗应当注重益气补虚和调畅气机。冯教授[9]认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为气虚引发人体内化生毒邪,因此治疗消渴病应该从气虚化毒理论着手,进行辨证施治。

4.湿热论。颜乾麟教授[10]认为后天不良的生活方式是诱发消渴病的重要因素,现代人长期过食肥甘及辛辣之品,性味燥热则伤脾,脾失健运则生湿,湿郁日久化热,从而形成湿热之体。陈禹等[11]提出湿热体质是糖尿病、高脂血症及高尿酸血症主要的高危体质,贯穿于糖尿病的各个阶段。艾雪[12]认为2型糖尿病患者与糖调节受损密切相关,糖调节受损即中医经典的脾瘅,其主要病机为脾失健运,脾不升清,湿热内生,发为脾瘅。

5.浊毒论。吴深涛[13]认为浊毒在糖尿病的发展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提出糖尿病病机转变之要素为浊毒损害这一重要观点。杜悦凤[14]认为由于饮食劳倦、情志失调、禀赋不足等因素导致脏腑失调,化生浊邪热瘀,浊毒内蕴,发为消渴,故浊毒贯穿于消渴病的始终。孙新宇[15]提出消渴肾病的病机关键是毒损肾络,消渴阴虚燥热日久,痰热、湿浊、血瘀互结,日久酝酿成毒,损伤肾络。王东军[16]结合桂枝芍药知母汤的临床医案,表明虚、瘀、浊、毒是消渴痹证的主要病机。

6.瘀血论。自祝氏[17]首次报道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以来,引起了广泛关注。如常柏教授[18]将2型糖尿病分为脾瘅期、消渴期、消瘅期三个阶段,并指出瘀血始终贯穿各个阶段。葛氏[19]认为瘀血存在于2型糖尿病的各个时期。消渴初期,脾失健运,阴津亏虚,燥热内盛而成血瘀;中期脾肺气虚,运行无力或气机不畅而成血瘀;后期久病及肾,命门火衰失于温煦,推动无力而成血瘀。许成群[20]发现在糖尿病“瘀血阻滞”的病理机制中,与体内全血黏度、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血浆黏度、血小板黏附、红细胞聚集性及微循环障碍等改变密切相关,为诊断糖尿病血瘀证提供了客观依据。

7.肝郁论。清代医家黄元御曾云:“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现代医家亦提出消渴病“从肝论治”的新观点,如冯兴中教授[21]认为消渴病产生的始动因素为肝失疏泄、肝郁气滞,而消渴病的病机之常则是阴虚燥热、气阴两虚。故冯教授多采用益气养阴、疏肝解郁治疗消渴病,颇有疗效。于志强[22]指出情志不遂,郁怒伤肝是消渴病发生的重要病因,故消渴之病,应责之于肝。何雷[23]认为肝主疏泄之调节情志、脾胃运化及津血运行皆与消渴病密切相关,消渴的病机可概括为肝失疏泄,因此调肝之疏泄为治疗消渴的基本大法。

三、结语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已俨然成为糖尿病大国,如何利用中医药的独特优势防治糖尿病,成为了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我们应充分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糖尿病的基本病机,进而提出新的学术见解,使糖尿病的中医病机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正如王冰所说:“得其机要,则动小而功大,用浅而功深。”

参考文献:

[1]刘巨海.消渴病阴虚燥热病机学说新解[J].四川中医,2014,32(6):54-55.

[2]瞿岳云.消渴不可概以阴虚燥热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 ,12(3):198-201.

[3]张玮琼,严京,李军.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糖尿病干眼的理论初探[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7,27(5):308-310.

[4]杨卫红,刘素荣.从“气血同治”理论探讨糖尿病并发症的病机与治疗[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90):262-263.

[5]晏和国,杨博,侯建婷.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与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其相关性[J].中医药通报,2017,16(3):46-49.

[6]黃佳娜.糖尿病从气阴两虚论治的理论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9):1-2.

[7]王德惠,吴贤顺,李晋宏等.从脾虚“脾不散精”或“散精障碍”探讨糖尿病的中医病机[J].中医杂志,2014,55 (22):1906-1908.

[8]常静娟,岳仁宋.论消渴治疗当重调“气”[J].医学争鸣,2014,5 (3):57-59+62.

[9]卫江丽,冯兴中.冯兴中治疗消渴病气虚化毒理论与临床经验总结[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 (8):3147-3149.

[10]曹振东,胡琪祥,韩天雄等.颜乾麟从“湿热”论治糖尿病经验撷英[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8 (3):1-3+117.

[11]陈禹,李玲孺,姚海强等.痰湿体质、湿热体质与代谢性疾病关系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 (1):108-110.

[12]艾雪,王东.从湿热论治糖调节受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7 (10):1650-1652.

[13]吴深涛.糖尿病中医病机新识[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 (11):808-811.

[14]杜悦凤,王洪武.从浊毒论治糖尿病[J].国医论坛,2016,31 (3):10-12.

[15]范栋晨,孙新宇.孙新宇老师论消渴肾病之“毒损肾络”病机探析[J].光明中医,2013,28 (11):2260-2261.

[16]王东军,李永美,王磊等.从虚瘀浊毒论治消渴痹证[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40(11):836-838.

[17]祝谌予.用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糖尿病病例报告[J].新医药学杂志,1978,(5):8.

[18]王娟,常柏.2型糖尿病从瘀血论治的理论探析[J].天津中医药,2017,34(8):537-540.

[19]葛峰原,李朝暄.从“瘀”论治2型糖尿病[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61):133+135.

[20]许成群,李中南,周元平.糖尿病“瘀血阻滞”理论及其应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290-292+296.

[21]高慧娟,冯兴中.冯兴中“从肝论治”糖尿病经验总结[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0):4066-4068.

[22]朱明丹,于志强.于志强主任从肝论治糖尿病的经验[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37(9):8-9.

[23]何雷,唐雪梅.肝失疏泄与糖尿病的相关性探讨[J].环球中医药,2016,9(4):438-440.

作者简介:端木晶(1982-),女,硕士研究生在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药药效机制的现代科学解析。

通讯作者:黄树明

猜你喜欢
糖尿病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论Ⅱ型糖尿病的形成与调治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尿酸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
抽烟增加糖尿病并发症风险
跟踪导练(一)(5)
抽烟增加糖尿病并发症风险
年轻瘦人糖尿病增多
糖尿病患者患癌几率高
Ending teen smoking
11月微博活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