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洲国康德五年未发行的试铸币

2018-03-23 02:19上海
中国钱币 2018年4期
关键词:铸币伪满洲国中央银行

洼 地 (上海)

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关东军侵占了整个中国东北地区,使其沦为日本的殖民地。1932年3月,在日本帝国主义扶植下,末代皇帝溥仪从天津秘密潜逃至东北,在长春成立了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同年7月,日本政府为了进一步控制东北经济,操纵东北金融,将东三省官银号、吉林永衡官银号、黑龙江省官银号和边业银行四家银行合并,成立了伪满洲中央银行。伪满洲中央银行的总行设于长春,并在沈阳等大城市设立了分行,其主要职能之一是发行伪满洲国货币。大同元年(1932年)6月11日,伪满洲国政府公布了敕令第25号, 即伪满洲国《货币法》。《货币法》第二条规定,伪满洲中央银行按银本位制发行货币,即一元币值相当于纯银23.91克,与现大洋(袁大头、孙小头银元)等值。第四条规定, 伪满洲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为百元、十元、五元、一元、五角5种面额的纸币以及1角、5分、1分和5厘4种面额的硬币[1]。

关于伪满洲国纸币,大同元年(1932年)7月1日伪满洲中央银行开业之际,由于时间仓促,之前筹备期间委托日本东京印刷局印制的纸币,还没运到。为解燃眉之急,曾经把东三省官银号尚未出库发行的大洋兑换券加盖“满洲中央银行”红色印章作临时通用,俗称“改造券”[2]。同年9月,随着甲号券的发行,伪满洲国有了正式流通的纸币。在此之后,伪满洲中央银行又陆续发行了乙号券、丙号券、丙改券、丁号券。在伪满政府末期,因金属原材料的缺乏,还发行过1角及5分的纸质辅币。

关于伪满洲国硬币,伪满洲中央银行按《货币法》第六条规定,自大同二年(1933年)5月起发行5分、1角白铜币(铜750/镍250合金),并于同年8月起发行1分、5厘青铜币(铜950/锡40/锌10合金)。到了1939年,随着日军对华侵略战争的升级,通货膨胀日益严重。铜镍等金属的短缺,使得5厘铜币逐渐失去了流通意义,于是同年11月起开始铸造并发行铝币。铝币有1分、5分、1角3种面额[3]。1944年以后,随着二战接近尾声,伪满洲国政府由于不断往日本输出金属材料,造成了国内生产硬币所用的原料严重短缺,最后竟发展到发行“镁币”的地步。“镁币”是以滑石为主要成分,加入极少量菱镁矿石烧制而成的,颜色呈紫红或桔黄色,民间俗称“钢纸钱”。“镁币”有1分、5分2种面额,它的缺点是易碎、不耐磨(图1、2、3)。

图1 伪满洲国康德十二年1分镁币

图2 伪满洲国康德十一年5分镁币

图3 伪满洲国康德十二年5分镁币

图4 伪满洲国康德九年一角银质“见本”币(KM-Pn3)

从1932年伪满洲国建国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这13年间,伪满洲中央银行发行的流通硬币,按币面图案可分为13个币种,按年号分有50枚(其中白铜币:14枚,青铜币:15枚,铝币:18枚,镁币:3枚)[4]。其中一些存世量较少的伪满洲国硬币(如:大同2年1分、5厘铜币、康德6年5厘铜币、康德10年旧版1角铝币),成了拍卖场上钱币收藏爱好者争先竞逐的对象。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伪满洲国硬币的样币也非常少见。比如:康德3

年1分铝币、康德4年1分铝币、康德4年5分青铜币、康德7年新版5分铝制样币、康德12年1分铜币、康德12年1分阔缘铝制样币[5]。近几年来国内外钱币拍卖会上还发现有多种金属材质(银,白铜,青铜,黄铜,铝)打制的康德9年旧版1角“见本”币(图4、5、6)。即在硬币的正反面,中心面额两侧都铸有“见本”两字。“见本”是日语,翻译成中文就是“样币”的意思。

不过对于此类“见本”币,也有人提出质疑。一种观点认为加印“见本”或“样币”字样的硬币一般是作为新币发行前发给各地银行,用来检验硬币质量和鉴别真伪的标准样本,属于比对样币,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呈样币。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这种“见本”币有可能是1954年在人民币铝质分币未投产前,沈阳造币厂的相关人员为研究各种硬币的合金效果,用战争时期遗留下来的钢模,旧模重打而成的试验品。

以下是笔者按日本货币目录中的记载[6],整理编辑的伪满洲国硬币金属材质一览表。

图6 伪满洲国康德九年一角黄铜质“见本”币(KM-Pn5)

年号(公历) 1角(材质) 5分(材质) 1分(材质) 5厘(材质)大同2年(1933) 白铜 白铜 青铜 青铜大同3年(1934) 白铜 白铜 青铜 青铜康德元年(1934) 白铜 白铜 青铜 青铜

年号(公历) 1角(材质) 5分(材质) 1分(材质) 5厘(材质)康德2年 ( 1935) 白铜 白铜 青铜 青铜康德3年( 1936) - 白铜 青铜 青铜康德4年( 1937) - 白铜 青铜 青铜康德5年( 1938) 白铜 - 青铜 -康德6年( 1939) 白铜 白铜 青铜/铝 青铜康德7年( 1940) 白铜/铝 铝 铝 -康德8年(1941) 铝 铝 铝 -康德9年( 1942) 铝 铝 铝 -康德10年(1943) 铝 铝 铝 -康德11年(1944) - 铝/镁 铝 -康德12年(1945) - 镁 镁 -

从上表中可以发现,康德3年(1936年)及康德4年(1937年)并没有发行1角硬币,康德5年(1938年)也没有发行5分、5厘硬币。而1936年至1938年期间,正是伪满洲国纸币从甲号券改用为乙号券的过渡时期。由于伪满政府是日本军国主义扶植起来的傀儡政府,日本政府为了麻痹民众的反满抗日情绪,命令其内阁印刷局在设计新版乙号券纸币时,必须对版面图案进行大幅修改。重新设计的图案要做到既不能过多地暴露其侵略野心,又能被中日两国的国民接受。在一番绞尽脑汁之后,日本政府决定把对中日传统文化都有着较深影响的世界文化名人,如中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以及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财神“赵公明”像印于新版纸币之上,借以宣扬孔孟儒家思想的名义来笼络民心[7]。在纸币改版的同时,日本政府也考虑过对流通更为广泛的硬币进行改版。以下笔者介绍的3枚伪满洲国康德五年(1938)未发行试铸币,正是这一期间日本造币局按上述思路设计的新版硬币。

1号试铸币(图7)正面的中心图案为孔子戴冠像,人像的上下方分别铸有国号“大满洲国”及年号“康德五年”字样。人像两侧各有1朵梅花纹饰。背面中央竖写“五角”面额,面额两边是一对凤凰。凤凰爪踏祥云,举头仰望上方的伪满洲国国徽兰花御纹章,呈双凤朝阳之态势。

2号试铸币(图8)正面的中心图案是以波浪纹为背景的“寿”字纹饰,在纹饰周圈有64颗小圆珠。纹饰的上下方同样分别铸有国号“大满洲国”及年号“康德五年”字样,文字的大小以及字体与1号币略有不同。纹饰左右两侧各有1个具有佛教色彩的盘长结。背面图案和1号币完全相同。伪满洲国政府把吉语字印在钱币、邮票上的例子也并非少见。比如:大同元年发行的“福”字,“寿”字一两金币,康德5年发行的“囍”字贺年贰分邮票,康德11年(1944年)试制的“囍”字陶瓷币。

图7

图8

图9

图10 《旧满洲国货币图鉴》中收录的孔子像“试作”币,背面有“3”字戳记

3号试铸币(图9)正面的中心图案为孔子免冠像,人像的上下方分别铸有国号“大满洲国”及年号“康德五年”字样,人像两侧的梅花纹饰和1号币相同。硬币背面的图案,总体格局和前2枚非常接近。不同之处是币面中间的“五角”面额改成了“试作”两字,并且在文字的左上方还打上了阿拉伯数字“3”的戳记。此“3”字戳记,可能是第3号试制币的意思。除此之外,文字左右两侧的凤凰图案以及凤凰爪下祥云纹饰的形状也完全不同。

另外,在菅谷信所著《旧满洲国货币图鉴》一书第76页,也有一枚3号试铸币。此枚币的背面同样有“3”字戳记,但位置稍有不同(图10)。

通过对比发现,1号试铸币正面的孔子戴冠像和3号试铸币正面的孔子免冠像,其造型和伪满洲国乙号券一元(图11)及百元(图12)纸币上的孔子半身像颇为相似。

关于2号试铸币正面的“寿”字纹饰,日本政府在当时为伪华北银行(“中国联合准备银行”的前身)设计硬币图案的时候,也曾使用过类似纹饰。如设计稿中的一枚1角硬币(图13),其正面图案用的就是以佛教万字符为背景的“寿”字纹饰[8]。

1号和2号试铸币是日本北浦直人先生的藏品[9],3号试铸币由本人收藏。3枚币的尺寸和重量基本一致,直径均为25mm,重量约5.5g。因为其在以往的拍卖会上从未现身,所以在没有见到实物之前,根本就闻所未闻。在笔者查阅的众多钱币类书籍中,唯有《克劳斯世界硬币标准目录 1901-2000》记载了2枚1938年满洲国试铸的5角硬币。第1枚编号是KM-Pn1-KT5,对其的描述是“5 Chiao Copper-Nickel. Medieval emperor’s bust. Portrait”[10],中文翻译为“5角 铜镍合金,中世纪皇帝半身肖像”。按此描述,其对应的可能是1号试铸币。也就是说美国人错把孔子戴冠像误认为是中世纪某位皇帝的肖像了。第2枚的编号是KM-Pn2-KT5,对其的描述是“5 Chiao Copper-Nickel. Two facing phoenix. Chinese characters”. 中文翻译为“5角铜镍合金,2只面对面的凤凰,中国文字”。这枚对应的可能是2号试铸币。而关于3号试铸币却没有记载。3号试铸币笔者曾送交PCGS进行评级,结果被PCGS以无从考证为由退回。之后又提交NGC评级,同时将收集到的相关日文资料一起寄给NGC评级师审阅,经过数个月的鉴定,最终得到NGC的认可并入盒。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最后,关于这3枚试铸币未被采用的原因,据笔者推测这可能是硬币背面的凤凰图案和当时日本国内流通的双凤五十钱(图14)过于相似有关。如此相似的设计,也许会让人们联想到这是为日后所谓的日满货币一体化做准备,从而暴露日本军国主义全面侵华的野心,故日本政府决定取消了伪满洲国新版五角硬币的发行计划。

这3枚试铸币的制造工艺水平精湛,币面上的人像造型以及图案纹饰,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虽然最终未能被批准发行,但仍不失为不可多得的呈批样币。作为珍贵的实物史料,对伪满洲国货币发行史的研究来说意义重大。

注释:

[1] 伪满洲中央银行编,《满洲中央银行十年史》,1942年。

[2] 《钱币》报,《伪满洲中央银行的“改造券”是怎样出笼的?》,2014年6月。

[3] 日本银行金融研究所著:《日本货币年表》1994年。

[4] 李重著:《伪满洲国货币研究》,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年。

[5] 菅谷信著:《旧满洲国货币图鉴》,彩流社,2011年,P76-83。

[6] 日本货币商协同组合:『日本货币目录』,2017年。

[7] 张新知、王学文著:《伪满洲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考证》,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

[8]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马定祥收藏钱币专场拍卖目录》,2005年秋,LOT.3206号拍品“1937年日伪华北银行硬币设计稿第二册”。

[9] 日本银行调查局编:《図録日本の货币》第11卷,东洋经济新报社,1976年。

[10] Chester Krause and Clifford Mishler:《克劳斯世界硬币标准目录 1901-2000》,2017年。

猜你喜欢
铸币伪满洲国中央银行
略论我国古代钱币铸造中的板形范立式顶注工艺
货币的演变与科技发展的联系
铁蹄下的东北——伪满洲国时期日本侵占东北罪行纪实
中英央行资产负债表差异比较研究
对建立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思考
信贷渠道传导机制有效性研究
伪满洲国时期农产品价格变化及其影响
电子货币和虚拟货币影响铸币税的理论及量化研究
浅析伪满洲国傀儡帝制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