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小说的上将萧克

2018-03-23 05:37董保存
金秋 2018年21期
关键词:萧克业余时间书稿

文/董保存

长征结束后,1937年5月,党中央在延安召开了有苏区、白区和红军代表参加的全国代表会议(当时称为苏区代表会议)。散会以后,萧克将军策马扬鞭,在和战友返回驻地的路上,忽然产生了一个念头——我要写一部中国的《铁流》。

回忆起最初的创作冲动,萧克神采奕奕地说:“你们不知道哇,那路边的高山,血一样的红,天上的云也像是血,我们骑在马上飞跑,我就想起了红军的战斗生活。我们所经历的战争,远比我读过的《铁流》要复杂,要精彩,我怎么就不能写出来?那时候年轻气盛啊!”

萧克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喜欢文艺,参加革命前,他就读了不少文学作品。在家乡读师范的时候,他就曾经用一块大洋买过陈独秀主编的《新文学大系》。参加革命后,只要有机会,他就找书看。有时打土豪,他也要看看有没有书可读。《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一次打土豪得到的,一直跟了他许多年后,后来被一位战友弄丢了,他至今还很遗憾。

他不光读,而且动笔写,写诗歌,写小说,也写散文。当年的《湘赣红旗》上就发表过他的作品。

创作长篇小说《浴血罗霄》是在甘肃省一个叫镇原的小城,那时,他每天晚上都要挑灯夜战到凌晨。谁知好景不长,抗日战争爆发了,他身为一二○师副师长,和贺龙、关向应同志一起,奔赴晋西北,开辟抗日根据地,战事繁忙,他就没有时间写这部小说了。

1938年3月,一二○师收复了晋西北7城后,部队有个短暂的休整,他又重新执笔,抓紧时间写他的小说。关向应政委开玩笑说:“老萧,你要是不当兵,说不定搞了文艺工作。”

《浴血罗霄》的初稿,完成于京西百花山里。那时他是冀热察挺进军的司令员。每天的工作是紧张的,但他还是见缝插针,利用躲敌机的时间,在膝头上奋笔疾书。当时躲飞机没有像样的防空洞,多是在老乡挖煤的洞子里,有人说过,这是完成于煤洞子里的小说。

司令员利用业余时间写小说,在那时也是绝无仅有的。他的部下中不乏作家、评论家,他们对这本书都很关注。《晋察冀日报》的总编辑邓拓看了初稿,对萧克说,还可以再充实一些,不怕内容多,多了可以删。由多变少易,由少变多难。将军虚心听取了意见,做了再次修改。

自然,他利用业余时间写小说也招来一些议论,有人还来点冷嘲热讽。萧克很不以为然,他说业余时间聊大天、打扑克没有人说三道四,我写小说反倒有人说不好,真是岂有此理!

小说的初稿完成以后,他可就没时间动它了——他毕竟是一员战将。他把这部用毛边纸、粉莲纸等杂七杂八的纸写成的书交给了他的夫人、老红军战士蹇先佛,请她像带孩子一样带好这部小说。

有一天蹇先佛带着孩子到了古北口的一个团里,吃过饭已经很晚了,又困又累,团里的同志就安排她们休息了。第二天早上,她发现稿子不见了,急得满头大汗:“老萧把稿子交给我,我给丢了,这怎么向他交代啊!”团里的同志也帮助找,一直找到深夜,还是不见踪影,谁知到了第二天凌晨,外面有人敲汽油桶。咚咚敲了好一阵,哨兵到那里一看,装稿子的皮包放在桶上。人们估计,可能是偷皮包的人以为里面有钱,偷去一看是一堆稿子,才送回来的……

全国解放以后,环境安定了,照说稿子可以送出版社了。萧克将军却没有这么做,他想好好改一遍再说,只是那时没有时间。他主管部队的教育训练工作,实在无暇改小说。到了1958年,这本还没有出版的小说就开始遭厄运了。有人打电话给萧克,要他把书稿拿出来,他说:“拿就拿,我的小说能有什么问题?”结果书稿被打印出来,罪名也跟着出来了,什么“宣扬战争恐怖”“诬蔑劳动人民”“写不正常的趣味”等。在批判会上有人居然指着书中国民党士兵的一句话说:“你竟敢喊打倒共产党。”将军哭笑不得。翻来覆去的批判把他折腾得吐了血。

到了“文化大革命”,对这本书的批判也进一步升级,罪名越来越大,什么“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活动”“为错误路线歌功颂德”……因此有人对萧克说,你是何苦来呢,当你的将军吧,写什么小说哟,还不够给自己找麻烦的!

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了,泼在这部小说上的污水被清洗掉了,萧克将军依然没有时间来改它。直到从第一线上退下来,他才有时间翻开已经发黄了的书稿。

1986年,当他把这部印有“供批判用”字样的文稿交到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编辑)手上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部难得的书稿,是一部少见的反映红军生活的长篇小说。它虽然还很粗糙,但它毕竟是一块还没有打磨出来的璞玉,只要认真修改,是会成功的。

问题提到萧克那里,他很干脆地说:“文章不厌百回改,我不仅要改,而且要好好改,改不满意,绝不出版。”

他是个说到做到的人,改起小说来也像指挥打仗一样,一丝不苟。我们一起研究了一个修改方案,用他的说法叫做“三三方案”:三分之一的章节做文字删节润色,三分之一的章节要做较大的修改,还有三分之一的章节要重写一遍,全书整体结构也要调整一下。

我知道,小说做结构的调整绝非易事,更何况他是个年过八旬的老人呢!有好心人劝他,不要费那么大的劲了。他说,我要对得起自己,也要对得起读者哟!

于是,他开始了新的战役。

那些日子,他已经进入角色,吃饭时想的是小说,散步时谈的是小说,有时发生争论也是小说。

就这样,一节稿子要改个五六遍。有的章节要修改十遍。全书大的修改四遍,从近40万字删改至25万字。

稿子脱手了,他进了医院。校样出来后,在解放军总医院的病房里,他坚持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并且认真校正了所有引文……

从1937年萧克将军动手写小说,到1988年出版,已经过去了50年。有评论说,当今文坛上,恐怕没有几部写了50年才出版的长篇小说,恐怕没有哪部小说还没出版就先受批判,更没有上将军衔的人写小说,并且一举获得中国文坛最高奖——茅盾文学奖,只有萧克将军创造了当今文坛的几个“最”。

猜你喜欢
萧克业余时间书稿
顾炎武谢鼠
数学说理,怎么说
A 17-year-old helps to feed 12,000 homeless people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萧克镇南历险记
坚定信念上井冈——采访萧克上将
关于《中国杂文》(百部)答问(之五)
萧克上将与共和国元帅
杨尚昆、萧克同志墨迹
数字惊人的业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