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竹类园规划特色初探

2018-03-23 12:02邵泽能高成广
山西建筑 2018年36期
关键词:竹类竹种竹园

邵泽能 高成广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224)

目前,许多大学对竹类科学的教学科研越来越重视。大学竹类园是调查、采集、鉴定、引种、驯化、保存和推广利用植物的科研基地,以及普及竹种科学知识,并供大学教学、科研使用的园地。

1 大学竹类园的作用

竹类科学是植物学的一个分支,理论和实践教育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根据自身的需求,设置自己的竹类园,对于提高竹类科学实践教育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竹类园以竹类科学为基础,进行竹类相关研究,是竹类科学研究的理想研究基地。

1.1 教学用竹类园的特点

1.1.1品种的多样性

中国竹类植物种质资源丰富而奇特,据统计,全国竹类植物共有48个属500多种。我国高校遍布各个省份,植物物种、生境各不相同,大学竹类园在依据当地自然环境,以乡土竹种为主,依托中国丰富的竹类种质资源,增加合适的竹种种类,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了良好资源。

1.1.2涵盖不同地域的竹种

中国竹类主要分布在北纬40°以南的地区,由于气候、土壤、地形的变化和竹种本身种属特性的差异,竹种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特征和区域性,是天然竹林群落类型的博物馆。在此先天优势下,大学竹类园不仅突出了乡土竹种,也涵盖了不同地域的竹种。如福建农林大学植物园建设提出了:一园多区,分而不离的布局形式,横跨多个地区,营造出一园多区多竹种。不仅品种丰富,且竹种分布更具地域性特色。

1.1.3竹文化的营造和传承

大学是竹文化传承的理想之所,在竹文化的熏陶下,师生可以更好的感受和学习与竹相关的知识和文化。在竹类园的建设和景观布局中,竹是其核心元素,如通过竹景观、竹建筑、竹小品、竹子工艺品、绘画艺术在竹类园中的运用,使得竹文化氛围营造和校园文化建设相得益彰,为学校的文化氛围、教育教学等提供有利支撑,为营造浓郁的校园竹文化氛围作出贡献。

1.2 科研用竹类园的特点

1.2.1引种驯化

各高校根据所在地的气候土壤条件,收集乡土竹种,引进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的竹种进行引种驯化,丰富竹类园及当地的竹种多样性。主要采用野外收集、交换和转引相结合的方法,广泛收集国内外各类竹种。进行一系列的引种驯化研究,通过人工栽培、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方法,繁殖出适合地方生长的竹种。不仅丰富了竹种的多样性,同时提升了科研水平,完善了相应学科的专业理论及实践技能。

1.2.2种质资源保护

大学依托自身优秀的科研力量以及竹类园自身丰富的种质资源,进行深入的竹类科学研究。对竹类资源的综合利用、竹类资源推广、竹种保护提供可行性理论基础,能够更好的对竹类资源进行系统保护和研究。

1.2.3科学研究

竹类园的建立满足了本校相关专业学科教学的需要,同时以竹类植物资源研究开发和竹类多样性保护为主要科研任务。且不断与其他科研单位合作,开展相应的科学研究。不断加强自身的科研队伍,逐渐成为能够承接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类的科研项目的科技团队。成为竹类资源基础理论研究向成果应用转化的重要纽带,起到带动地方竹业资源的优化和竹产业发展的作用。

1.2.4产业开发

大学竹类园在科研技术以及丰富种质资源的支撑下,合理开发利用竹类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明显的社会效益,较高的经济效益。用于当地的竹种栽培,与其他相关单位相联系,将竹类植物和当地相关产业生产和发展相关联。服务于建筑、造纸、餐饮、城市绿化和医学等行业中。

2 规划实例研究

2.1 项目概况

西南林业大学竹类园地处昆明,最早是我国竹类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著名林学家、竹类学家薛纪如先生的项目试验基地。2016年11月,西南林业大学将竹种园搬迁至学校后山树木园内,占地5.3 hm2。

2.2 规划内容

西南林业大学竹园规划在竹种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基础上,满足于学校的教学和科研的要求,结合不同类型的竹文化,营造具有特色的竹景观和竹文化。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划分不同的区域,以一定的技术手法联系各区。总体布局以“一园二轴五区八景”为核心。

2.2.1一园

一园即竹类园,突出教学、科研用大学竹类园。

西南林业大学竹类园在原有竹种资源的基础,不断丰富竹种类型,引进国内外珍稀竹种资源,收集保存稀有种质资源,同时在学校竹类研究学科的支撑下,竹类园建设成为以竹为特色的科研试验、科普教育、园林艺术和文化展示、种质资源繁育保存基地,为竹类科学研究和试验观测提供物质基础,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弘扬学校优秀文化作出贡献。

2.2.2两轴

两轴:主(纵)轴和次(横)轴,两条文化主线,主轴突出展示云南特色少数民族和展示中国的竹文化,进行竹文化的科普教育;次轴记录和展示薛纪如教授在竹类研究方面的成果、突出贡献以及学校人文精神。

2.2.3五区

划分为观赏竹种区、纪念竹种区、珍稀竹种区、大型丛生竹种区、高山竹种区。

1)观赏竹种区。观赏竹种区位于竹园入口区,是观赏竹种集中区,同时也是竹园入口处的集散场所以及入口处的装饰功能。以中国竹文化轴线为中心,展示中国的竹文化和民族竹文化,以展示牌和园林小品的方式进行展示。

2)纪念竹种区。此区域将收集保存珍稀竹种,种植薛纪如先生亲手引种和种植的珍稀竹种66种,保存薛纪如先生发现和发表的重要新属、新种100种以上。区域内设置薛纪如先生雕像、纪念堂、纪念广场、纪念景墙,记录和展示薛纪如教授在竹类研究方面的成果及突出贡献。同时对民族竹文化进行展示,以傣族、佤族、景颇族为主,采用竹建筑、展示牌以及实物展示的形式对其进行生动的描述展示。

3)珍稀竹种区。此区主要引种国内外珍稀竹种。主要围绕地形和山涧水溪,打造一个具有山林野趣风格的竹林生态环境。以竹为主要元素,营造竹林景观,让引进竹种与周围环境相融合,营造富有诗情画意的空间环境。

4)大型丛生竹种区。此区域种植丛生竹和高山竹种,结合原有松树,配置红梅,组建“松、竹、梅”景观节点,喻其冰清玉洁、傲霜立雪的高尚品格,并点缀园林休憩建筑。

列宁在归纳马克思唯物史观时曾说:“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7]对于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这样的大尺度时代,最基本的判断标准就是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及与之相联系的生活器具。蒙昧时代的标志就是火的使用、“旧石器”的制作和弓箭的制造;野蛮时代的标志是制陶术的发明、开始驯养家畜培植作物、开始有冶炼技术和铁制工具;文明时代的标志则是铁器广泛利用、手工业全面发展、技术工艺长足进步,而且商品货币交换、私有制、阶级剥削、政治国家也已出现。

5)高山竹种区。以展示高山竹种为主,利用竹子的不同形态特色进行配置,与道路、建筑、景观小品及其他植物进行配置造景。提取傣族、佤族、景颇族三个代表性民族元素,营造具有特色的竹亭对少数民族的竹建筑文化进行展示。

2.2.4八景

竹类园通过对景观节点的设计,使得竹园文化精神与景观相融合,营造富有情趣的特色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充分展示竹园文化和传达竹园精神,使师生对竹类园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规划主要依托园内八景,分别设置了八个游憩活动区,包括竹王迎宾、千古流芳、竹苑文采、香竹长廊、琳琅满目、翠堤春晓、奇竹荟萃、岁寒三友,作为竹类园景观形象的代表。

2.3 规划特色

2.3.1教学用内容的规划

西南林业大学竹类园地处云南昆明,有着得天独厚竹种资源优势,竹园收集保存竹种300种以上,竹种品种多样,且涵盖区域广泛。如长江流域的刚竹属,珠江流域的刺竹属、大节竹属、思劳竹属等,以及东南亚特色的牡竹属、梨藤竹属、空竹属、泰竹属、泡竹属、长穗竹属等。同时竹园引进国外竹种,如瓜多竹、紫秆竹、印度箣竹等珍稀竹种。

通过对竹种的系统分类,考虑竹类园地形条件,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依据竹类植物地带性特征合理规划配置竹种,进行合理的竹类植物选择、竹种展示、景观规划、竹种分区等各种教学需要,充分满足竹类园教学实践这一基本任务。

2.3.2科研用内容的规划

在竹类园规划中,竹种选择应充分考虑学校科研工作的需求,立足于学校现有研究团队的基础上,合理规划了竹种的分区,运用现有技术引进不同区域的竹种,为今后科研事业的发展夯实基础。依据学校现有的科研项目成果、发明专利等竹类研究领域先进成果,运用到竹园规划中,如快速繁殖、引种驯化、丛生竹研究成果等技术成果,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竹类园中展现其科技含量和学校竹类研究的科研水平。

竹类园的建设依托本校专业学科的支撑。竹类研究是西南林业大学的优势和特色学科之一,在该领域有众多的科研项目专利成果,多项成果在丛生竹研究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竹类园可以为科研提供课题和对外交流平台,科研工作的进行可以依赖于竹类园,其植物最新研究成果也可及时反映在园中。在此基础上,竹类园将成为西南林业大学的试验研究基地,云南省竹藤科学研究创新团队试验研究基地,同时打造特色学科品牌。

3 结语

3.1 大学竹类园的规划结合使用用途

竹类园在规划建设中,应重点考虑学校的教学和科研需求,合理定位竹类园发展方向。根据自身的优势条件、使用属性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突出优势功能,成为具有特色功能的竹类园,成为集种质资源保存、引种驯化、苗木生产、科学研究、科普宣传、文化传承、教育教学等为一体的竹类综合基地。

3.2 大学竹类园的规划结合地域性特色

竹类园规划应与植物园体系、区域自然特征、地域文化特征、地域经济技术状况相结合,竹园的主体内容及空间构成相结合,塑造地域性特色。分析研究地方的乡土竹种、气候土壤条件、竹种分布特征、竹文化等规划要素,与竹园规划相结合,营造独一无二的竹园特色文化,突出竹种地域性特色以及竹类园特色。

3.3 大学竹类园的规划结合地形地貌

竹类园的规划设计应与原有的地形地貌相结合,竹种与原生植被相融合,使得竹类园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与校园景观形成自然过渡。同时可以为学校建设经费节省大量开支,也最大程度的保护生态环境,为竹种的定植保留良好生境。

3.4 大学竹类园的规划考虑未来的发展

竹类园未来发展中应突出在科研和教育方面的作用,不仅仅局限在服务于学校,要面向于社会大众。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社会宣传,如学校网站、出版刊物、人员宣传等方式向社会传递竹类园信息。同时建立校园竹种信息档案、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令竹类园的功能更加完善。在建立校园竹类数据库共享平台同时,参与国家竹子种质资源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以实现我国竹子种质资源的充分共享和可持续利用。让更多的人了解竹类资源,知道保护竹类植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猜你喜欢
竹类竹种竹园
园林绿化竹种生态适应性评价①
广西干热河谷地带引种竹种适应性及其出笋特性
漫步千竹园有感
美丽的荆竹园
簕竹属10个竹种净光合速率和固碳释氧能力分析
竹园
竹材在现代家具创作中的应用研究
贵州大竹园铝土矿地质特征及综采工艺探析
中国竹类研究成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