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败血症17例临床分析

2018-03-23 16:10范俊杰朱雪萍
重庆医学 2018年36期
关键词:菌病败血症李斯特

陈 静,范俊杰,朱雪萍△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1.新生儿科; 2.血液科,江苏苏州 215025)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M)是导致新生儿感染的一种重要病原菌,可造成新生儿败血症或脑膜炎,在美国其致死率可达20%~30%[1]。日本的一项研究显示,人群中感染发病率为0.65/100万,其中围生期感染约占20%[2]。近年来,国内围产医学界愈发重视新生儿LM感染,虽然报道病例数较少,但病情重,病死率高,引起了临床医生的关注。本文分析本院17例新生儿LM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并总结治疗转归。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新生儿科2008年6月至2018年5月诊断为LM败血症的患儿17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例,女6例,2例为双胎孪生;胎龄30~40+1周,其中早产儿13例(76.5%),足月儿4例(23.5%);出生体质量1 250~4 300 g,中位出生体质量1 900 g,其中11例(64.7%)小于2 500 g,5例(29.4%)2 500~4 000 g,1例(5.9%)大于4 000 g;娩出方式:自然娩出8例,剖宫产9例。本研究由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诊断标准 符合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3],同时血培养鉴定为LM生长。发病时间在出生后72 h内为早发型败血症,超过72 h为晚发型败血症。

2 结 果

2.1 孕母产前情况 共16位孕母,其中无症状者5例(31.3%),有症状者11例(68.7%)。症状包括:发热9例(其中2例伴有胎膜早破),咳嗽1例,不明原因腹痛1例。羊水情况:羊水清2例,Ⅰ度污染1例,Ⅱ度污染3例,Ⅲ度污染7例,羊水情况不明3例。

2.2 新生儿败血症发生情况 发病时间在出生后0~84 h,其中早发型败血症16例(94.1%),晚发型败血症1例(5.9%);发病季节:第1季度发病3例,第2季度发病11例,第3季度发病2例,第4季度发病1例。

2.3 LM败血症新生儿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包括体温变化、呼吸节律改变、精神反应差等,无明显特异性。其中,发热/体温不升7例次,气急/呼吸暂停16例次,反应差15例次,呕吐2例次,抽搐2例次,腹胀、皮疹各1例次。

2.4 LM败血症新生儿并发症情况 本组患儿除诊断LM败血症,尚存在多种并发症,包括:新生儿窒息8例次,胎粪吸入综合征4例次,肺炎11例次,肺出血3例次,化脓性脑膜炎4例次,颅内出血3例次,感染性休克3例次,先天性心脏病2例次,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4例次,呼吸衰竭10例次,新生儿硬肿症4例次,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次,心力衰竭1例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1例次。

2.5 LM败血症新生儿实验室指标 白细胞(WBC)计数(1.12~64.5)×109/L,中位数10.3×109/L,其中明显增高(>25×109/L)3例,明显降低4例(<6×109/L)。中性粒细胞(0.52~22.96)×109/L,中位数6.68×109/L。血小板(23~237)×109/L,中位数127×109/L,其中5例(29.4%)血小板低于100×109/L。C反应蛋白(CRP)水平0.67~149 mg/L,中位数54.45 mg/L,16例(94.1%)高于正常范围(0~8 mg/L)。检测9例患儿降钙素原(PCT)水平为0~62.35 ng/mL,中位数5.8 ng/mL,8例(88.9%)超过正常范围(0~0.5 ng/mL)。共4例患儿进行了脑脊液检查,均有WBC计数高、蛋白水平高、葡萄糖水平低,符合化脓性脑膜炎的特点,但仅1例脑脊液培养提示LM生长。

2.6 LM败血症新生儿治疗转归 17例患儿中8例因严重并发症等原因入院后很快自动出院,未能接受正规治疗;其余9例接受正规治疗的患儿6例治愈,1例好转(症状好转,复查血培养转阴,但未完成疗程,因其他原因自动出院),2例治疗失败(1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9例接受正规治疗的患儿中有4例合并化脓性脑膜炎,均治愈。本组患儿总体存活率41.2%,接受正规治疗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77.8%。用药情况:在病原菌明确前,因临床认识不足,多数患儿应用头孢类抗菌药物,如头孢哌酮舒巴坦,一旦血培养结果明确,立即改用青霉素类(阿莫西林舒巴坦或美洛西林舒巴坦)单用或联合万古霉素、美罗培南、利福霉素等,疗程2周以上,合并化脓性脑膜炎者用药4周以上,最长用药时间47 d。治愈者中位住院时间为40 d。

3 讨 论

李斯特菌共7个菌种,有致病性的主要为LM,是一种人畜共患革兰阳性菌,存在于土壤、腐败的蔬菜、水中,少数健康哺乳动物及人的粪便中也可分离出LM[4]。LM多经食物传播,国外报道多为受污染食物如肉类、奶制品等[5]。LM感染在美国属于法定管理疾病。东方国家报道李斯特菌病较少,近年来李斯特菌病在我国受到重视, 1964-2013年中国大陆李斯特菌病检出256例,其中非围生期病例122例,新生儿86例,围生期孕妇48例[6]。

LM易感人群多为孕妇、新生儿及免疫功能低下者[7],孕妇感染LM的风险为普通人群的20倍[8],感染后症状可较轻,细菌进入血液后对胎盘和中枢神经系统有特殊的易感性,故怀孕后期的感染可透过胎盘屏障传播至胎儿,特别是早产儿,造成新生儿LM败血症或脑膜炎[8-9]。美国活产新生儿的李斯特菌病发病率为8.6/10万[8]。 国内新生儿李斯特菌病报道不多,但病情重且病死率高(52.6%)[6]。

新生儿败血症症状多不典型,包括发热、精神反应差、拒食等,LM败血症亦是如此,并且因孕母LM感染后可造成早产、胎儿宫内窘迫、羊水胎粪样污染等[10],胎儿出生后往往合并窒息、胎粪吸入综合征等,多伴呼吸急促或呼吸不规则。本组病例临床表现亦不典型,对诊断无较多提示价值。实验室指标如血常规、CPR、PCT等多与其他细菌性感染相似,给临床诊断提示不多。因新生儿LM败血症一般为垂直传播,故孕母产前有发热者更需警惕LM感染,特别是对早产儿、伴宫内窘迫史、生后早期即出现症状的患儿,血培养检查与及时的治疗尤为重要。有研究报道,新生儿LM感染有季节差异[11],本组病例也提示第2季度发病率较高。

LM有嗜神经系统的特点,新生儿感染后易患化脓性脑膜炎。美国报道新生儿脑膜炎中由LM感染所致者占20%[1]。本组病例中有4例行脑脊液检查,均被证实为化脓性脑膜炎,提示在明确LM败血症诊断后,需仔细评估病情,高度警惕LM中枢感染的可能。合并中枢感染后一般治疗效果更差[12]。但本组病例合并中枢感染者治疗失败率并未增高,因病例数少,需积累数据进一步观察。

LM细胞膜具有至少5种青霉素结合蛋白,青霉素类抗菌药很少发生耐药,但头孢菌素不能与之结合,故对头孢菌素天然耐药。敏感药物除青霉素类,尚包括亚胺培南、万古霉素、红霉素等[13]。鉴于LM为胞内寄生菌,合理的药物除需具备敏感性,尚需能穿透细胞膜并且在细胞内稳定存在,氨苄西林等青霉素类即具备这样的特点,尽管少数报道称其体外药敏试验对LM耐药[14-15],但其仍为用药首选。合并脑膜炎时,也可选择青霉素类联合万古霉素等用药方式。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尚无统一的建议,因临床病例严重程度不一,且无随机的临床试验结果[16]。虽然抗菌药物治疗最重要,但仍有较高的治疗失败率,有研究显示在使用抗菌药物的基础上采用新方法可能对治疗有帮助,如应用抗白细胞介素-10单克隆抗体或重组血清淀粉样蛋白A[17-18],但均处于试验阶段,尚未用于临床。

综上所述,新生儿LM败血症临床表现不典型,易合并脑膜炎,病情多危重,病死率高,需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积极治疗。

猜你喜欢
菌病败血症李斯特
生物标志物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羔羊沙门菌病的中西药治疗方法
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研究进展
绵羊弯曲菌病的诊断与防治分析
宏基因组学诊断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1例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
早发型与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比较
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实验室检测项目评价
保持肃静
爱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