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的困境及其解决途径

2018-03-23 06:49王金柱
时代金融 2018年5期
关键词:逆向选择普惠金融对策建议

【摘要】普惠金融为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也存在着众多的制度困境,例如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金融本能的排斥性难以改善、普惠金融目标群体金融法律意识淡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不完善、逆向选择导致民间借贷部分替代信用贷款,最终道德风险加剧等。通过分析普惠金融存在的问题从而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最终提出合理的措施解决问题。

【关键词】普惠金融 逆向选择 对策建议

一、普惠金融的提出

普惠金融是指以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等低收入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为社会提供尽可能惠及所有人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05年联合国“国际小额信贷年”中提出来的,之后便被慢慢引进我国且作为我国金融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一,旨在不断缩小我国南北之间和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使得金融服务惠及全体人民,进而推动金融快速平稳发展,全面深化市场改革。

普惠金融的提出为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改革方向的同时为金融的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和个人信用状态差异较大且金融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使传统金融服务阻碍了普惠金融的顺利推进。因此,应当对普惠金融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

二、我国普惠金融面临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一)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金融本能的排斥性难以改善

金融的本能排斥性在各个国家均存在,在中国也不例外。一般而言,金融天然排斥“穷人”即排斥经济落后地区。纵观我国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的分布情况,呈现出大企业与小微企业以及城市和农村两极分化的的格局,我们通常把这种格局成为金融覆盖两极化或者金融覆盖不均衡。换句话来说,越是贫困的地区越需要金融的帮助和支持,实际上却往往得不到金融服务;越是资本充足的地方,金融的服务体系和质量越完善。根据“官僚行为理论”,官僚的行为目标是自身福利的最大化,这同消费者的行为受个人福利最大化目标驱动、企业的行为受利润最大化目标驱动的道理是一样的。金融服务行业为了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往往会对大企业和发达的城市青睐有加而忽视了小微企业和农村的金融发展。因此,金融往往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虽然近年来我国小额贷款发展迅速,但是发展的深度和覆盖度仍然不够完善。金融应当全面覆盖,具有更强的包容性,使发展的成果能够惠及所有人,大家都能享受普惠金融带来的便利与繁荣。

(二)普惠金融目标群体金融法律意识淡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不完善

普惠金融的目标群体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等低收入群体,例如就农民而言因其收入较低接触的仅仅是部分储蓄业务,对其他新型业务了解较少且由于程序复杂或金融风险较大而存在抵触心理。除此之外,因为目标群体的金融法律知识淡薄,许多人对金融的风险认知不全,金融风险防范意识较差,民众极易受到不法分子的诱导而导致自身承受与收入情况不相符合的损失。与此同时我国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并不完善,有些部分甚至存在真空现象,这与普惠金融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迫在眉睫。

(三)逆向选择导致民间借贷部分替代信用贷款,最终道德风险加剧

逆向选择是指那些最可能造成不利后果即制造信贷风险的潜在借款人往往是那些最积极寻求贷款,并且最可能获得贷款的人。在普惠金融中,民间借贷因为其门槛低、提款快而更容易被民众接受且由于民间借贷历史悠久,其不良影响也根深蒂固难以消除。因为民间借贷的方便快捷,大家往往会排斥信用借贷,最终产生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民间借贷往往是高利贷等形式,最终因为高利贷的滚雪球效应只能使民众的生活更加贫困。金融市场中的道德风险是借款人可能从事不道德、不利于贷款人的活动,这些活动加大了贷款无法清偿的概率。道德风险由此产生和加剧。民间借贷对信用借贷的部分代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对普惠金融的排斥,这也不利于普惠金融的普及和发展。

三、实现普惠金融的途径及对策

(一)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率,拓展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普惠金融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应当提高金融普惠的精准度。不断整合各类资源,加强信息的整理,突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等低收入群体。在不破坏金融整体平衡性的前提下使金融资源向农村和小微企业加以倾斜,使普惠金融资源精准投放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深度的同时更要拓展服务的宽度。政府可以扶持公益性金融的发展,增加农村和小微企业等低收入群体的金融资源。

(二)增加金融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

首先,不论是民间借贷对信用借贷的代替还是目标群体金融法律意识淡薄都对普惠金融的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金融作为一项理性的活动,要想从中获得利润必须经过较为专业的计算才能使风险尽可能降到最小。我国应当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等低收入群体及金融和法律意识淡薄的地區增加金融知识的宣讲。通过公益广告,三下乡等活动对促使民众体验新型金融创新服务产品,例如互联网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服务产品。只有不断完善民众的金融知识体系和提高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才能提高普惠金融的水平。

(三)不论是逆向选择还是道德风险问题,都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因此应当披露更多的普惠金融信息

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等也应当积极披露自己需要金融资源的愿望和所需要的金融服务种类来改善信息不对称现象。不断减少乃至杜绝民间借贷的使用频率转而增加信用借贷。

参考文献

[1]吴国华.进一步完善中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4).

[2]和立道,李妍.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影响因素及其路径选择[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3]周孟亮,张国政.基于普惠金融视角的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新方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6).

[4]曲小刚,罗剑朝.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和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作者简介:王金柱(1993-),男,山西原平人,山西财经大学2016年(法学)学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法。

猜你喜欢
逆向选择普惠金融对策建议
生命伦理视域下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临床管理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