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研究精神 传承活教育思想

2018-03-25 01:52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幼儿园崔利玲
学前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幼稚园陈鹤琴鼓楼

□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幼儿园 崔利玲

1923年,南京市私立鼓楼幼稚园大门

很多来鼓楼幼儿园观摩的同行都好奇:鼓幼的老师为什么始终满怀热情、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研究和实践?有的幼儿园观摩之后会集体学习鼓幼精神,鼓幼的精神是什么?那就是从陈鹤琴建园时期起就形成的科学的研究精神。研究的精神是鼓楼幼儿园的文化之一,是鼓楼幼儿园保持生命活力的源泉。研究精神不断唤醒鼓幼的教师,将“活教育”等价值观的血液传输到校园的每个角落,引领幼儿园向着科学幼儿教育的方向行进,召唤着鼓幼人持续提升专业素养,不断拼搏、创新、向前迈进。

探寻百年老园的精神特质

鼓楼幼儿园中心有一座房子,它是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心理学家陈鹤琴的住宅,也是私立鼓楼幼稚园旧址,现在是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市近现代重要保护建筑、江苏省活教育思想研究所所在地。这里,不仅是中国第一所实验幼儿园的诞生地,也开启了鼓幼人近百年的“活教育”研究之路。

陈鹤琴幼年时的私塾经历,给他留下了“六年最宝贵的光阴,除了认识三四千字以外,可说几乎完全付之东流”的坏印象,他用“惋惜、感慨、痛恨”表达自己对读死书的感受。1914年陈鹤琴留学美国,从霍普金斯大学文学学士到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他深受进步主义现代教育思想的浸濡。在美期间广博的学习与丰富的教育实践,为陈鹤琴归国后投身教育及教育思想的萌发奠定了基础。1919年,陈鹤琴从美国学成归国,受聘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担任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教授。他首先从自己的长子一鸣开始观察实验,时间长达808天,并据此写就出版了《儿童心理之研究》,成为中国第一部采用“婴儿传记”的方法研究并记载儿童早期心理发展历程的科学专著,也开启了中国学者以中国儿童为对象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大门。

当时的南京已经有多所幼儿园,课程大多照搬外国化的课程,有教会幼稚园课程、蒙养园日本式课程,还有福禄贝尔课程、蒙台梭利课程,幼儿园课程宗教化、外国化、非科学化的弊端严重。陈鹤琴痛斥幼儿教育患了“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认为“幼稚教育抄袭西洋,不切合中华民族性,不适合中国国情,不能使中国儿童适应”。他大力倡导教活书、活教书的理念,认为要实现“民主”与“科学”,必须改造旧教育,开创新教育。

1923年的春天,陈鹤琴在自己的家中创办了鼓楼幼稚园,并亲自担任园长。在鼓楼幼稚园这块实验园田里,陈鹤琴有三大计划:建筑中国化的幼稚园园舍、改造西洋的玩具使之中国化、创造中国幼稚园的全部活动。他将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运用在鼓楼幼稚园的教育实验研究中,既重视借鉴西方教育的有益经验,又反对盲目照搬照抄,从国情出发,在鼓楼幼稚园这块实验园田里,努力创建中国化、科学化、大众化的教育体系。

陈鹤琴认为,要使幼稚园教育中国化、科学化,首先要从课程改革入手,由此开启了中国第一次幼儿园课程改革之门。陈鹤琴与助手张宗麟、甘梦丹、屠哲梅、钟昭华等一起实验,从幼儿园的办园宗旨、培养目标、课程、设备标准到对教师的要求,逐项进行研究,在《陈鹤琴全集》的众多文章中(如《幼稚园的课程》《整个教学法》《活教育的理论》),我们都能看到陈鹤琴探索实践的脉络。陈鹤琴先生的研究以课程实验为主导,经过散慢期、论理组织期、设计组织期三个时期,形成了单元中心制课程。课程的组织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内容包括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和语文活动,也称五指活动。课程采用“整个教学法”,以游戏式、小团体式的方式学习,以满足孩子年龄、智力的差异和兴趣的需求。在课程实验中,陈鹤琴总结出我们的主张、家庭教育的101条原则,提出了幼稚教育的三大目标、十七条教学原则、学习的四个步骤、五指活动等,逐渐形成一套适合时代需要、符合民族精神的“活教育”理论体系。这是我国学者提出的第一套系统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对当时依赖国外教育资源的旧中国来说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也引导着近百年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1923年,陈鹤琴在自己家的客厅创办私立鼓楼幼稚园

1932年,由陈鹤琴主持、根据鼓楼幼稚园课程实验成果制定的《全国幼稚园课程标准》正式向全国发布,这是我国幼儿教育史上的第一部幼儿园课程标准。《幼稚园课程标准》既吸收西方的教育思想,又基于本土的教育实践,充分体现了民族性、科学性的中西文化交融精神,对我国三、四十年代幼儿园课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的早期教育实验,推动我国幼稚园课程向中国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课程实验让鼓楼幼稚园成为“活教育”最早的摇篮,它为陈鹤琴提供了教育实验的园田,不仅扬起了教育理想的风帆,孕育了中国化的教育理论,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幼儿教育实验研究中心。“活教育”理论,不仅是鼓幼坚守科学幼儿教育的基础性理论,更成为幼儿园理性思考、不断变革的实验火种。鼓楼幼稚园早期实验中教师的理论功底、研究态度、实干精神,成为鼓楼幼儿园世代相传的鼓幼精神。

1977年,陈鹤琴在鼓楼幼儿园给幼儿讲故事

传承科学实验的研究精神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作为行业窗口单位的鼓楼幼儿园成为国际交流的接待单位。频繁的国际间教育交流,引入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激活了鼓楼幼儿园教师教育改革的热情。我们重新审视陈鹤琴教育思想,对活教育有了新的认识。1985年,江苏省召开“学习陈鹤琴教育思想”座谈会,与会代表参观了鼓楼幼儿园,并建议幼儿园继承和发扬早期科学实验的研究成果。1986年,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成立(简称陈研会),鼓楼幼儿园作为集体会员单位,开始与全国幼教同行一起,投身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实践。

在学习陈鹤琴教育思想的行动中,鼓楼幼儿园面向儿童的研究风生水起。建构合适的课程,摒弃分科教学的弊端,成为鼓楼幼儿园教育改革的首个目标。就在幼儿园的麦田需要麦种时,南京师范大学(原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的郝和平、肖湘宁、周欣走进鼓幼。这三位文革恢复高考后南师首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秉承陈鹤琴院长[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在南京大学、金陵大学有关院系的基础上,组建成南京师范学院,陈鹤琴为院长。]科学实验的精神,来到老院长创办的幼儿园,开展活动教育研究。这种关注儿童、灵活教育、以发现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给仍停留在分科教学模式上的幼教同行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从“活动教育课程”研究的成果来看,也是非常成功的。但是“活动教育课程”是在特级教师的亲自操作下完成的,因为要随时关注儿童、评价儿童、调整计划,所以对教师的观察、评价、决策的要求较高。当时幼儿园教师出现了近20年的断档,要想实施“活动教育课程”非常艰难。但细细分析,活动教育将教育内容分为身体、认知、社会情感、语言、审美五个目标,单元课程将教育内容分成健康、社会、科学、艺术、文学;活动教育重视活动区活动,单元课程重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活动教育重视儿童的尝试错误,单元课程重视儿童的“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活动教育课程与鼓幼办学初期时单元课程在教育理念上非常相似,因此我们再次开始单元课程研究。

在早期单元教学实验的基础上,新一轮的课程研究将“活教育”作为文化之根,坚持“幼童本位”的儿童立场,以“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为目标,通过集体化、小组化、个体化三个阶段,探寻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化、大众化的课程之路。在研究中,鼓幼的研究者们遵循“预设为主、生成为辅”的编制策略,注重教育内容的“鲜活”、 形式的“灵活”、 效果的“激活”,研究探索出“走出校园,生活在前”“经验先行,探究在前”“分层指导,儿童在前”的主动学习教育策略,提出了“半程示范法”“家园共育101条主张”“一日生活皆课程”等理念,让教育过程成为儿童自发生成、自愿参与、主动探索、自主建构的过程,体现了“活”的教育思想和改革精神,形成鲜明的园本课程特色,实现“让儿童活泼泼地成长”的教育追求。“幼儿园单元课程——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实践”先后获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牢记“大麦田”的使命

陈鹤琴不仅要让鼓楼幼稚园走中国化、科学化、大众化的幼教道路,还想让鼓楼幼稚园的实验成果在全国推广。在上海幼专为一位学生批改作业时,他说:“我们办幼稚教育就是要大田种麦,让全国城乡幼稚园都能受到科学的启蒙教育。但你知道大田种麦需要麦种,这麦种从哪里来呢?当然也可以向外国去买。但从外国买来的麦种能适应中国的土壤和气候吗?我办鼓楼幼稚园就是要为大田提供中国麦种这个目的。”

1959年大跃进时,民办幼儿园随着大跃进的洪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鼓楼幼儿园就通过共同研究的方式,连续20年为五个街道十二所幼儿园开展集体备课辅导活动,通过“定时、定人、定内容要求、定期总结”普及幼儿教育。除了共同研究备课,鼓幼还专门安排了观摩课,并和他们一起分析研究,使他们尽快地掌握各科教学方法和开展活动的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1993年,在课程实验研究第一阶段,我们在全国范围组成第一次课程协作共同体。来自新疆、西藏、内蒙、陕西、山东、湖北、广西、青海、福建、安徽等省市50多所幼儿园,与鼓幼建立了姊妹园关系,并通过跟岗培训、送教等方式,帮助这些幼儿园实践单元课程。

鼓楼幼稚园的家长们高高兴兴地把孩子送到幼儿园

2000年,在课程实践研究的第二阶段,为了验证课程的适宜性,我们在江苏选择了32所幼儿园组成单元课程第二轮协作共同体。在三年的时间里,每个月各园业务园长带领课程验证组的老师来鼓幼,由鼓幼提供下一阶段全套的课程计划、活动设计,并以讲座的方式讲解课程中涉及的观念、概念、策略及方法,让共同体的老师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三年中,共同体的老师们每次都要完成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对上一阶段单元课程实施的情况予以反馈,提出需要调整、改进、完善的地方,提出需要商榷的问题,以此帮助我们完善单元课程,让单元课程具备大众化的要素,让“麦种”有更好的适宜性。三年的共同体活动,锻炼了鼓幼的老师,完善了单元课程,也促进了共同体园所的发展与提高。

现在我们又建立了第三轮的“活教育”研究与实践共同体,这一次共同体的范围更大、园所更多。

我们坚定自己反哺社会的担当与使命,力图通过自己的行动让全国的幼教同行了解“活教育”,了解单元课程,不再视国外课程为“新”,不再视家长热捧为“好”,不再视商家宣传为“对”。我们认为幼教人要有自己的思维,有基于儿童的思考,有科学的研究精神,有务实实践的态度。幼教人要主张科学的幼儿教育,有敢于质疑、批判的勇气,要放大自己的声音,捍卫幼儿教育的阵地,要有坚定地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幼教道路的决心。

陈鹤琴在鼓幼实验研究的同时,牵头成立了南京幼稚教育社、中华儿童教育社等社团,集聚众人的智慧研究儿童,促进幼稚教育的发展。百年后,鼓幼也以大麦田的方式成立了“琴声悠扬”教师志愿者联盟,将陈鹤琴故居变成“活教育”思想学习的活教材,将鼓楼幼儿园园史室变成中国幼儿教育发展的缩影室,将陈鹤琴纪念室变成弘扬科学研究精神的“麦加”地,将“活教育”思想研究所变成全国幼教同行研讨、分享、交流陈鹤琴教育思想的平台。

坚守研究精神、传承活教育思想、续写中国麦田的故事,是鼓楼幼儿园永远的责任!■

猜你喜欢
幼稚园陈鹤琴鼓楼
陈鹤琴的教育家之路
鼓楼颂
鼓楼颂
教育大师陈鹤琴的教子经
陈鹤琴:大学教授当了幼稚园园长
Land of the Dong Minority
台湾地区《补助办理公私立幼稚园辅导计划》及其对大陆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
陈鹤琴不赚昧心钱
侗寨鼓楼传歌声
橘兔的幼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