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17年冬气荒的思考

2018-03-25 04:17上海天然气管网有限公司沈雄鹰
上海煤气 2018年3期
关键词:供气供应天然气

上海天然气管网有限公司 沈雄鹰

0 前言

2017年冬“突如其来”的天然气短缺,一下子造成了岁末年初 LNG市场的价格变动,在不足 2个月的时间里LNG价格如过山车般,从2017年11月中旬迅捷上升突破万元到达到2017年12月22日的年内最高值10 064元/t,然后又快速地在10天之内价格下降到了5 818元/t,跌幅高达42.2%,几近腰斩。

价格大逆转的背后看似短期供需格局的变化,而从过程中细究,其实不难发现二只手的痕迹,一只是价格上升阶段的市场的手,一只是价格跌落时监管的手,最终在政府、企业同心协力保供下度过了这一困难期。但是担心依然存在,天气的爆冷是否会再次带来冲击?而年后伴随工业企业的相继开工及煤改气的持续推进,天然气短缺的局面在短期内依然难以消除。由此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下的燃气市场、资源市场的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 发生“气荒”的原因

1.1 需求量急剧增长

2017年是大气污染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的收官年,环保整治的力度也是较前些年更大,同时存在着缺乏可行计划和统筹规划的现象。在环保政策的推动下,“煤改气”直接带来的天然气消费增量约为总增量的 1/6,这部分居民用气的增速仍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但发电用天然气的需求增速很快,加上化工市场的好转,也促成了化工用天然气消费量的快速增长。

1.2 供应端“不可抗力”的出现

中国 97%的天然气由三大国有石油公司(俗称“三桶油”)供应,今年“三桶油”都提高了天然气的供给量,同比增幅超过15%。

“三桶油”为联合保供也在推动天然气管网的互连互通工程,事实上,这项措施在近期的华北地区保供过程中,已发挥了相当作用,但2017年10月起,中国最为重要的管道天然气进口国之一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进口量出现下降,下降幅度约为2000万 m3/d,因而在供应端出现了气源供应量减少的“不可抗力”。

1.3 其他原因

(1)中国天然气储调峰应急能力建设滞后,是业内公认的短板,地下储气地库工作气量为61亿m3,仅占天然气年消费总量的 3%左右,远低于美国及俄罗斯17%的比例。

(2)天然气储气设施及管网布局的不到位,使得气源应急调度的成效大打折扣。

(3)市场交易机制的不健全,价格对需求的敏感度处于极度的不适配。

2 华北地区应对“气荒”采取的措施

为应对 2017年冬严峻的气荒形势,华北地区各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

(1)中海油天津LNG接收站满负荷运转,进口LNG接卸由原先的每周1船增加至约3天1船,每天为华北地区供气约2 400万m3。

(2)中海油旗下公司开展“南气北运”工作,将超过100辆的槽车投入到“南气北运”中来,密集程度将达到每天17车。

(3)天津滨达燃气管线投运,实现了该地区“三桶油”之间的供气管道首次真正意义的互联互通。

(4)北京市启动了华能燃煤机组以减少天然气用量。

(5)2017年12月17日以后,土库曼斯坦天然气入中亚供气管道达到3900万m3/d,并连续6天超过3800万m3,超计划供气500万m3/d。

(6)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开展对 17家企业涉嫌违反反垄断法问题开展调查。

(7)针对工业用气进行适度限气、暂停煤改气项目的进程等。

3 对气荒的反思

首先,面对气荒,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在这个应对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在强有力的措施下,阶段性的 “保供”应该是度过了,但是矛盾依然没有在深层次上得以解决,所有的行为和采取的措施都不能实现在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上“帕累托最优”的状态。

其次,我国的进口气源大致归纳为“三个方向和一个通道”,其中,三个方向指东北方向的俄气、西北方向的俄罗斯和中亚天然气、西南方向的缅甸,一个通道则是海上液化天然气(LNG)。从三个方向来的天然气未来预计将达到1 400亿m3/a;从供应的布局看,则是呈扇形展开,目标市场主要是中国东北、京津冀、长三角地区和广西等地区。一个通道上的登陆点则有大连、唐山、如东、天津、莆田、大鹏、宁波、洋山、青岛、洋浦、珠海、曹妃甸等地,设计接受能力预计将达9 700万t/a(年供气约1350亿m3)。

有专家认为,未来全球的 LNG整体上将会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并有可能会变得加剧,这也意味着国内的天然气资源供应保障是可期待的;也因此行内普遍有这样的认识,2018年的天然气供气情况虽预期有困难,但从中远期看,供气还是有富裕和保障的。

4 建议

对当前在天然气供应上出现的问题、未来发展的可能有了一个初步了解后,可以探索更明晰的中国天然气供应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方向。

(1)在保证民生需求的前提下,用市场的手段,推进和深化天然气市场供应。

未来供应预期宽松的情况为实现资源分配及输配供应模式的改革创造了条件,资源的配置将逐步与市场靠拢,天然气的商品属性将会愈加突出。

(2)加快全国性的天然气网络建设,加强应急调峰设施和手段的健全。

未来全国性的天然气网络建设应该将沿海的LNG资源进行串联,将现有的呈散射状陆路输气管网发展为呈扇面布置的全国性陆路输气管网,实现全资源的互联互通互补,提高全国性的供应安全,这种做法也为西部地区未来的能源需求、网络建设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同时为适应全国性的天然气资源调输与供应,就必须建设和加强对全网信息收集与监控,建立全国、地域、省市等多级信息监控体系,并大力加快应急储备气源的建设,有效提高调峰和紧急救助的能力。

(3)加快建设天然气、石油等能源市场交易机制。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的加快推进能源价格市场化要求,总体思路就是“管住中间、放开两头”。对于天然气、石油等能源市场的建设,将资源需求与输配进行分离,其中资源需求可以充分发扬市场机制和商品交易的手段,通过市场进行主要调节,实现用气计划与市场供应的基本匹配;输送和运输端的趋势改革则是以全面理顺资源价格的思路,按照“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原则,合理制定天然气管网输配价格。2017年冬的气荒带来麻烦的同时,也加快了能源建设的脚步。通过反思,及时纠错,在外部环境趋于宽松的背景下,保障和稳定的能源供应结构和环境是可期的。

猜你喜欢
供气供应天然气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春节畜产品供应面较为宽松
今冬明春化肥供应有保障
第六章 意外的收获——石油和天然气
石油和天然气
天然气:供暖季在即LNG价格持续走高
关于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技术经济的分析
天然气:LNG价格已经开始预热了么?
沼气集中供气运行实证分析与优化研究
中石化LNG项目年底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