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多阅历 胸中有丘壑
——浅谈游记的写作

2018-03-26 15:41张存根
成功 2018年2期
关键词:丘壑写景游记

张存根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农垦河西分校 甘肃酒泉 735000

“生平多阅历”,那就要多看,细细比较中抓住景物的“个性”和“特点”,这样,即使所写的景色,人们去过了千百次,也能结合自己的个性,写出使人耐看的新意来。

“胸中有丘壑”,说的是气量中要勾勒风景的形象,并要深知其中的意味。一篇好的游记,决不是单纯的描绘景色,更不是单纯是“美”的词语的堆砌,而须有情有景,有知识、有哲理,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能给人以思想上的鼓励和联想,这也就是“胸中有丘壑”的深意所在!

写游记,也应如园林的布局一样,要小中见大。泼墨山水固然气势浩大,工笔花鸟也不乏生活情趣。名山大川固然值得千古吟诵,并不显眼的一角、一点,也不乏引人逗留。将某一地的胜景尽收笔底,固然可以使人心旷神怡、耳目为之一新;取其部分着意刻画也同样能产生激动人心的力量。“胸中有丘壑”,有怎样的“丘壑”,从哪一个角度去写这“丘壑”,写游记之前,选择一个合适的写作目标。游记的写作目标不一定是名胜古迹,只要过程快乐悠闲,即使在家门口溜达一圈,也能写出好文章。要合理布局,详略得当。游记一般可分为所到、所见、所感三部分。所见部分是写作的重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风物和景致。我们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所感到惊奇的、喜悦的,未必只有当地的美景、美食一类,还有在那里遇到的人物、各种社会环境,这些会给我们更新鲜的印象,更深刻的刺激。例如《挑山工》一文里,作者本是去登泰山,但却被路上的挑夫吸引,引出无限感慨。若是在游览圣地听说一段故事或是传说,也会给旅程增添一丝神秘。“一切景语皆情语”。山水无情,人有情,这深情的人使山水变得也有了“情”。文章的格调也是如此,

游记是一种纪实性的散文,它的题材真实,不可虚构。同时又是叙事散文,它要求线索清晰,游踪明确。游踪,即旅游的行踪。游记的线索常按游踪安排,即以游程的时间、地域变换为线索,来缀结全文。例如清代文学家姚鼐的《登泰山记》,就先写自京师乘风雪到达泰安,然后由泰山南麓攀登,在石磴上观览南面三谷,继而越中岭,循西谷,登上山巅,看到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美景。接着写与朋友坐日观亭看日出景象,最后写游岱祠、碧霞元君祠。这就是按行踪来谋篇布局,整个游踪一丝不乱,清晰分明。

要写好游记,还要学会描写景物。寄情山水的游记是以大自然为主要描写对象,寻访名胜古迹的游记侧重描写社会风貌,两者都需要写景状物。而要写好景物,就得细致观察和深刻体会,做到“体物入微”,力求准确抓住景物的特征,包括景物的地域特征、季节特征和方法特征,然后用恰当的语言修辞和一定的艺术技巧,把它形神毕肖地描绘出来。如姚鼐《登泰山记》写的是冬天景物,所以才出现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的景象。这就是季节特征的表现。游记在描绘景物时,要有明确的方位感,使读者了解景物的整体布局,并知道景物的各个局部之间的空间位置,在此基础上能更好地把握景物的特征。综合以上,笔者认为写游记要把握以下几种方式:

一、在描写上下功夫

任何一篇山水游记,都离不开对某一风景多角度的描写,山水游记得告诉读者是怎样的山水,这是一切抒情的前提,而要告诉读者就必须借助于形象化的描写,且描写越生动、形象,越能激发读者对某一风景的赞美与向往之情。

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了这样的景色,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长江边,作者心情是愉悦、畅快的。面对着长江美景,诗人不禁吟诵起关于明月的诗文。“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月亮慢慢地升起,月光洒在江面之上。这时,“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置身于朦胧月色中的作者也恍惚起来,油然而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奇幻想法,此景此情,也难怪苏轼要“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了。苏轼以风清、月明、露白、水渺、舟荡,为我们绘制出一幅美妙恬静的“秋江月夜图”。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将景色迷人的赤壁展现于我们面前,让我们对这样的美景满怀憧憬,唤起了我们的美感享受。 再如,我们熟知的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精致的写景状物的山水游记,文章首先交代小石潭的位置及周围景物,接着分层描写了潭水、潭石、潭岸青树、潭中游鱼和潭外小溪,并且以水、石、鱼为描写元素,搭建出小石潭及其周围清幽秀丽的风景,在给人一种幽深冷寂的感觉的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内心凄怆的感受。

二、层次安排上移步换景

写景散文,一般都会采用“移步换景”,也即作者的视点(立足点及观察点)不固定,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变化,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出来。视点和要叙述、说明的对象都在移换。

如朱熹别有情趣的《百丈山记》就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第一段从“登百丈山三里许”直接写起,简述登山过程。“循磴而东,既得小涧”,“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第二段依次介绍山前、山后的诸景点,循水游览:小涧→石梁→山门→石池→石梁→石梯→小庵→老屋→西阁。重点突出了涧水之美。“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台东径断……”第三段作者以缺口中遥望远山这一视角,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为背景,以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物为描写重点,渲染了百丈山壮美的特征。作者移步换景,逐一介绍百丈山的奇险、幽静等特点,从而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三、联想手法的运用

山水游记真正的写作目的一般不是仅仅告诉读者看到了什么。写什么,作者是有讲究的。因为纯写景的文章很少,绝大多数文章是融合作者思想情感的。在这样的创作目的下,作者需要联想的介入,通过联想,文章达到了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相融的境界,从而体现出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如柳宗元的《小石城山记》,小石城山地处僻野,很少有人涉足,小石城山虽有奇石异景却不被人们知晓,埋没于荒野,虽曰美丽,却凄清无人赏识,自然拨动了作者的心弦。于是,作者由奇石的命运联想到被贬谪到永州多年的自己,虽有济世安邦之才,然而横遭放逐,谪居荒蛮,壮志难酬。作者不说借奇石以自慰,却说奇石是造物者安排在这里以抚慰那些贬逐到此的贤人凄怆的心灵,不说自己被贬逐到这荒蛮之地的寂寞,却流露出以自然之石为伴来遣怀,自然就流露出同为天涯沦落人、同病相怜、孤芳自赏的痛楚愤懑之情。作者表面上是说对造物者不满,而字里行间却饱含着对当时统治者昏聩不明的强烈讥刺,更表达了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

四、由事及理的思路

文人缘何喜欢山水,尤其是魏晋时代的文人,往往纵浪山水,痛哭而返,或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文人们在水中读到了自己的影子,自然,他们在写景的过程中,会将喜欢的景物特点浸染上自身的情绪,借山水自然之美谈及生活之事,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这样的游记散文既让我们看到了作家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苏轼的很多山水游记都是这样的写作思路,以前后《赤壁赋》为代表。另外还有《石钟山记》,文本中心在于探究石钟山命名的来由,一步步追问,对于前人的见解或看法,作者不但不盲从,不轻信,而且亲自去实践探究,在深夜泛舟于石钟山绝壁之下,借助月光和火把进行实地考察,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找到了石钟山得名的缘由。苏轼从这件事中揭示出一个人生哲理:“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这个道理到现在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能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五、多种表达形式

山水游记,景为象,游为踪,感是魂;内容的复杂决定了表达的复杂,所以,在写山水游记时,作者往往会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或叙事或抒发情感。其中,山水游记作品中常见的手法就是写景抒情与议论,这两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有的是先写景抒情,后议论;有的是先议论,后写景抒情;有的是夹叙夹议。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80余字,写景部分只有“月色入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几句,在此基础上,作者进行议论,生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慨。文章流露出作者仕途失意被贬黄州的伤感、感叹壮志难酬的复杂情怀,这就是所谓“言为心声”。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它以文学描写的手法记叙作者旅途中的见闻(包括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名胜古迹、有关传说等)抒发作者的独特感受。按顺序写景是游记写作必须遵循的一条内在规律,游记的内容虽很宽泛,但写景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要写景就得讲究顺序。按顺序写景是游记写作必须遵循的一条内在规律。这顺序或是现实的游踪,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一文,作者先从山脚写起,进而随着游踪写到山顶。或是作者的思想脉络,如余秋雨先生的许多游记散文,他的《文化苦旅》中的《寂寞天柱山》一文看似信马由僵,但文章是顺着作者的思想脉络流淌,这个思想脉络就是作者对“家”这一哲学命题的思考。怎样在写游记中做到“生平多阅历,心中有丘壑”,笔者认为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写出自我独特的感受,这是游记的生命力之所在。那么怎样才能写出独特的感受呢?1、选择独特的游览时间。独特的游览时间就会为我们捕捉独特的感受创造了条件。如在晴朗的夏天和雪后天游黄山感受肯定不一样。2、写出自己独特的审视层面。所谓审视层面简单地讲就是观察的角度。观察角度不同给人的感受肯定不一样。如描写黄山松,你可以单纯地从景物角度来写它的苍翠与挺拔;你也可以从生命的角度来赞扬它的坚忍不拔的精神;当然,你还可以从“迎客松”这个角度来谈它笑纳八方游客。3、选取独特内容、抓住景物特征。旅途中的见闻一定很多,但写作的时候不能记流水帐,要选取最典型、最独特、感受最深的内容来写。给人留下了深刻而独特的印象。

情景交融是游记追求的艺术效果,写游记如果一味地写景,缺少感情的投入,文章就缺少灵性。好的游记往往注重感情投资。这方面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苏轼游西湖时写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雨后》:“山水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诗人眼中,不论晴天还是雨天,西湖都是美好的,正如美人西施淡妆也好,浓妆也好“总相宜”。诗人把西湖比成西子,对西湖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景中含情,情中有景,可以说是情景交融的杰作。

适当的想象和联想是深化游记主题的重要手段,游记是一种纪实文学,但它并不排斥想象和联想。相反适当的想象和联想可以增强独特感受,从而深化文章主题。某学生在游了宿松南台山(山中有“太白书台”这一古迹)之后想写一篇《南台山访李白》的游记,我提醒他可以在文中穿插适当的想象和联想。于是这个学生在作文中想象了李白山间独酌的情景,又联想到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和李白第二次来南台山时的处境,这些加深了诗人孤独的分量。

综述

当然,在写作游记时,不论是寄情山水,借景抒情,还是描写物象,托物明理,所抒之情和所明之理都应积极而非消沉。健康而非颓废。我们要做到以情为胚,以景为媒,情景交融,意境深邃,力求写出文情并茂的好游记来。

猜你喜欢
丘壑写景游记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写景的妙招
李香邮 胸中有丘壑 石上现江山
李可染:胸中丘壑,笔底烟霞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写景篇:写一种自然现象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地上者妙在丘壑深邃,画上者妙在笔墨淋漓——传统文人之山水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