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和快速反应一体化研究

2018-03-26 08:25李晓燕
求知导刊 2017年34期
关键词:快速反应

李晓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快速反应;一体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速,我国经济、科技都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这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社会不断进步,竞争也不断激烈,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信息时代的到来,西方国家的各种思想、观念都渗入了我国社会,传统的价值观受到了一定的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被弱化了。生活压力不断加大、价值观受到冲击,在存在上述两个特征的社会大背景下,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因在大学时期遇到各种困难时产生不良心理变化的可能性大大提升。所以,当代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并恶化,产生不良影响的案例层出不穷,导致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和快速反应一体化研究已经成为当下相关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如何迅速地构建体系化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和快速反应流程,是开展该项工作的重要前提。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和快速反应一体化研究现状

大学生心理危机指的是大学生这个群体独有的在大学期间发生的心理疾病。在高校时期,大学生普遍都会经历一个时间段的心理断乳期——从青春期转向成人期,但由于心理状态调整不好,往往无法成功顺利地进入责任重大的成人期,处于这个时期的群体的心理成熟度往往还不能独自面对社会中碰到的各种挫折与打击,处于这个时期的群体往往也最容易受到社会的打击。心理危机的整体过程包括:发生危机事件;危机事件导致当事人产生痛苦的感受;当事人用常用的应对方式处理失败,导致其在心理、情感、行为等各个方面产生压力。所以,产生心理危机的学生往往具有以下特征:是否发生了学生难以独自应对突发性事件,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否突然下降,学生是否出现不良情绪状况等。如果高校大學生出现上述情况,极有可能已经产生心理危机。当下,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和快速反应一体化研究现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管理预案逐渐建立

当前社会,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情况越来越多,教育部明确强调各高校应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和快速反应建立一体化体系,在社会强化危机管理大环境下建立学生心理危机的管理预案,加强对于学生心理危机现象的管理力度。在教育部的大力倡导下,各地高校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各项制度、预警方案已逐步建立,正处于完善阶段,针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也正在建立过程中。

2.信息沟通日益加强

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当事人与外界的信息沟通不流畅,包括与同学、教师、学校、社会、家长等各方面的交流,所以,加强信息沟通渠道,也是当下各高校重点推进的一项内容之一。并且,当下高校也确实正在推进信息交流平台,如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微博、QQ群等,这些平台的推进不仅加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加强了学生与学校之间的交流,通过网络平台交流的方式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意见与需求。这些平台的建设工作,还可以有利于高校之间的信息交流工作,强化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和快速反应一体化研究进程。

3.预防途径日趋多样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的方式和途径日益多样化,部分高校也已经创建了富有本土化特色的预防机制,如在每个班级内都安排心理委员,负责观察跟踪班内同学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状态,并对于发生的严重心理危机事件进行预警机制;当然,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心理教育及团队辅导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通过户外团体建设活动来加强同学与同学间的亲密感;此外,在大学新生入学初期,进行心理测试等方法及时发现带有心理危机现象的学生;最后,对于已经出现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班内心理委员、学校等方面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及时地进行心理辅导与治疗工作,充分发挥各个组织对于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现象的作用。

三、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和快速反应一体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整体规划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抽取的调研样本中,99.8%的调研对象都认为建立大学生心理预防、干预和快速反应一体化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超过70%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在高校的心理危机预防体系并不完善。针对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当下高校在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和快速反一体化研究过程中存在缺乏整体规划的问题。在目前的相关工作中,虽然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到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和快速反应一体化研究的重要性并开始展开研究、制定措施,但很多高校仍然处于临时调动工作人员处理学生突发心理危机事件的状态中,并未在一定的高度上考虑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和快速反应一体化研究政策,更别说建立心理危机管理体系了。

2.队伍不够专业

目前,在我国各个高校中,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和快速反应一体化研究工作都被简化了,有些学校甚至直接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其替代,所以,进行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的人员,就是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专业性明显不够。部分学校就算将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和快速反应一体化研究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分成两个体系,但师资存在互相交叉、兼任的情况,当学校中出现大学生心理危机现象时,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进行辅导、治疗,效果可想而知。高校必须清楚,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和快速反应一体化研究是一项非常重要、紧急的工作,必须针对这项工作配备专门、专业的师资,以此来保证工作的高效开展。

3.沟通机制不完善

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很大一个原因是当事人与外界的信息沟通不流畅,包括与同学、教师、学校、社会、家长等各方面的交流,所以,沟通机制不完善,也是当下推进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和快速反应一体化工作中的重点问题之一。虽然当下众多高校都在新生开学初期就建立了班级微信群、年级QQ群、年级公共邮箱等网络平台,但这些平台的存在似乎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甚至在部分高校是形同虚设,根本不会真正在平台上开展任何交流与活动。由此可见,当下各高校中的沟通机制是极其不完善的。

4.社会支持系统不足

社会支持系统不足也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和快速反应一体化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大学生会形成心理危机主要是多方因素共同综合导致的结果,一般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班级因素、社会因素等,想要真正消除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也不能光靠家长的关怀或者学校的心理辅导,而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一同消除大学生的心理危机。

至此,全面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和快速反应一体化研究中的社会支持系统迫在眉睫。通过健全的社会支持系统,积极鼓励产生心理危机现象的当事人寻求社会支持体系中各项资源的支持,同当事人的学院、学校、同学、家长沟通,共同帮助当事人消除心理危机。

四、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和快速反应一体化研究

(一)构建心理危机预防体系

1.开展生命教育

要切实构建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工作,做好生命教育工作,是重点途径之一。大学生心理危机教育工作要重在预防。学校、学院、班级内部一定要做好生命教育,教育学生要热爱生命、善待生命。同时,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引导学生积极、正确地进行自我教育。在课堂教育中,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第一目标,帮助大学生了解生命的美好,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帮助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各学院应在学生中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现代健康观念,应针对学生中广泛存在的环境适应问题、情绪管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与性的问题、学习方法问题等开展教育。

2.开展团体辅导

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大规模地进行心理危机预防工作。如果把普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成是学生获得知识与领悟的来源,那么开展团体辅导工作就是要让学生与老師一起动起来,通过各种形式的团体辅导工作加强心理健康的辅导。在辅导过程中,由于可以将活动内容、活动形式设计得更加灵活、丰富、更具有针对性,通过结合学生在特定时段会遇到的普遍问题,深入开展团体辅导,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需求。

3.开展个体咨询

开展个体咨询,是开导产生大学生心理危机现象人群的重要途径之一。当事人产生心理危机现象的原因往往并不一致,所以此时,通过开展团体辅导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当前,对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调研后发现,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第一,产生不适应感,对于周边的环境、生活方式、学习方式觉得不适应;第二,人际关系产生问题,身边的同学往往来自全国各地,由于成长环境、背景文化的不同,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一些问题;第三,恋爱问题,在大学阶段很多同学都会谈恋爱,但由于性意识模糊、个体尚未完全成熟等原因,导致恋爱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第四,学习问题,由于大学阶段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与之前大大不同,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上产生问题。

(二)构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采取紧急应对的方法帮助当事人从心理上解除迫在眉睫的危机,并通过持续工作,使其症状得到缓解或消失,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以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学校成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成员由学生工作部、保卫部、校医院、研究生工作部、团委、后勤管理处等单位负责人及各学院主管学生工作领导担任,办公室设在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是:全面组织和指导学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督促有关部门或单位认真履行危机干预工作的职责,为重大心理危机事件的处理做出决策与部署。

1.干预信息收集系统

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每年对全校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根据普查结果筛选出心理危机高危个体,并将名单反馈给相关学院的二级心理辅导站负责人,与其一起对这些学生进行跟踪关注,做好危机的预防与心理疏导工作。院系每年对以下几类重点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排查:对大四不能毕业学生的排查;对大一第一次不及格学生的排查;对大二、大三学生多门不及格学生的排查;对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的排查;对失恋学生的重点排查;对因违纪受处分学生进行排查。

排查结束后学院要把存在心理危机隐患的学生名单向所在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负责人汇报,并告知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备案。

2.干预信息分析系统

在收集系统完成收集工作之后,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马上对于信息进行分析工作,以便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分析结果并给予干预动作。分析系统通过大量不同维度对于学生的个人信息进行分析,其中包括个体认知、情感认知、行为认知等各方面,快速地模拟学生状态并给出分析结果,确定学生的心理状态现状。

3.干预信息示警系统

示警系统可以根据当事人心理危机的严重程度来进行区分,分别用绿色预警、黄色预警、橙色预警、红色预警共四种方式表示。绿色预警表示学生的心理状况非常正常;黄色预警表示学生的心理状况处于略危机状态,其心理发展产生上述状况的原因不明,有可能导致心理危机,须做好预防工作;橙色预警表示学生心理状态处于中度危机警戒,学校需要当事人、当事人父母、当事人所在班级班主任与其他相关人员通报情况;红色预警表示学生已经处于高速危机预警状态,须立即给予干预动作,严格做好危机防范工作,以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三)构建心理危机快速反应体系

1.建设校内快速反应通道

对有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须由大学生心理危机评估与干预专家组或专业精神卫生机构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或会诊,并作出书面报告,提出处置意见。此外,如果学生的心理危机程度较轻,还可以在学校正常学习,学校、学院、班级一定要成立监护小组(通常为班级班干部、寝室同学),对学生进行照顾,及时了解学生的实时情况。如发生任何情况,需向班主任、学院领导、学校领导汇报情况。

2.建设学校—校外机构联系制度

如果学生的心理危机现象比较严重,但仍能坚持在校边学习边治疗,一定要请家长来学校陪伴,需要向家长说明学生的具体情况,并让家长决定是否将学生接回家进行治疗。如家长不愿意接其回家则在与家长鉴定书面协议后由家长陪伴监护。此外,经专家组评估确认有严重心理危机者,学院应通知学生家长立即来校,由家长将学生接回家或送医院治疗。在学院与学生家长进行安全责任移交之前,学院应对该生作24小时特别监护。对心理危机特别严重者,学院应立即派保卫人员协助进行24小时特别监护,或者在有监护的情况下送入医院治疗。

五、结语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速,我国经济、科技都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这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社会不断进步,竞争也不断激烈,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信息时代的到来,西方国家的各种思想、观念都进入了我国的高校范围,传统的价值观受到了一定的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被弱化了。

大学生是在社会改革过程中受到影响较大的一个群体。所以,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现象越来越多,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和快速反应一体化研究迫在眉睫。文章重点通过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和快速反应体系化的预案来减少大学生心理危机情况。

参考文献:

[1]李永贤,梁金霞.大学生危机管理工作的调查与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3):75-79.

[2]林 磊,陶思亮,王 群.高校心理危机监控报送系统的构建与整合[J].思想理论教育,2010(21).

[3]胡 伟,胡 峰.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在高校中的应用[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5).

[4]李 庚,周少贤.当前大学生个案心理咨询状况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7(6).

[5]刁 静,成 琳,陈正芹.心理委员制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09(17).

[6]王 群.危机干预与大学生自杀危机干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7]余 洁.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家校联动机制的建立[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8]李 斌,邵 蕊.家校合作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版),2012(4):58-60.

[9]史 辉.家校合作模式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17(17).

[10]李 涛,崔 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家校联动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5(6):122-124.

[11]黄汝利.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家校合作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15).

[12]金小芳.家校联系制度:大学生恋爱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途径[J].改革与开放,2012(16).

[13]薛 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家校协作的思考[J].教育現代化,2017(18).

[14]楼仁功,潘娟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6).

猜你喜欢
快速反应
论主持人应对突发事件的“快反”能力来源
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和快速反应机制研究
中小城市中的中小型服装企业产品设计快速反应研究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中的运用
试论信息主导下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及对策
基于可编程控制器的现代仓储堆垛机控制研究
培育快速反应能力 提高企业竞争优势
Quick Reaction快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