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语言环境下的动画的导向

2018-03-26 08:25牛勇博樊琳琳
求知导刊 2017年34期
关键词:后现代动画

牛勇博 樊琳琳

关键词:动画;动画电影化;后现代;动画角色转变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识码:A

什么是现代语言?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将现带性定义为:“根据其各自内在逻辑不断追求科学的客观化、道德和法律的普世化以及艺术的自主化。同时释放出它们各自高深内容和实践运用中所积累的认知上的潜力,也即对所有社会关系的理性化建构。”什么是后现代语言?后现代主义强调沟通和信息对于受众的影响,因此叙事不仅仅是对信息的传递,传递信息的行为本身还体现了讲述者和收听者的不同地位以及在社会中的位置。我认为动画在后现代语言下的变化就是区别于传统的创新性。

一、动画角色的转变

自1900年动画诞生以来,动画的主要人物就一直以积极向上、英勇不屈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虽然也有反面的角色,但终究还是不入主流。然而到了现在,由于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但是他们又不满足于传统动画中千篇一律的英雄形象,于是,区别于传统英雄人物的“新型”英雄出现了。他们有着不可避免的缺点,他们有血有肉,会犯错,会冲动,相较于传统的英雄,他们更像一个“人”。由此,动画中的主角形象变得更加的多样化,更具有差异化。例如,照明娱乐的电影《卑鄙的我》里面的主人公格鲁就是一个反面角色。他的快乐就是别人的痛苦:编造谎言欺骗孤儿院的儿童,为了买东西快捷用冰冻枪将前面的顾客全部冰冻,他还拥有一个巨大的地下武器工厂和大批为他工作的小黄人……这一切,都与传统的英雄形象背道而驰。但是这部影片却受到了观众们的喜爱,因为他们已经厌倦了传统的一成不变的英雄形象,厌倦了不断翻新但还是一样的老旧套路,这些勾起了他们隐藏在心中的破坏欲望。而这就是动画在后现代语言中的一次主角形象转变。

二、动画剧情的转变

在《卑鄙的我》中,剧情发展并不像传统的动画那样是为了打败某个大魔王而来进行,它推动剧情主线的动力其实是一个目标:偷走月亮。初次听上去有点滑稽可笑,事实上也的确区别于传统的剧情故事,让人眼前一亮。

这种离经叛道的风格在过去是不受人待见的,但在这种后现代语言的环境里反而更加受人欢迎。因为后现代的语言环境下,每个人的个性化与差异化被不断放大,像《卑鄙的我》这一类与传统形象格格不入的角色形象也可以被搬上银幕。与《卑鄙的我》一样的动画还有很多,不同于传统故事的主人公,他们没有从弱到强的过程,没有要打倒的大魔王,给人的是另外一种新颖的观看感受。同样,现在的动画百花齐放,各种类型多样,它们所带给人的观看体验也是完全不同的。

三、动画电影和电影动画化

选择将动画与电影相结合也是一个很好的选项。随着电脑技术的蓬勃发展,动画电影的制作也变得越来越简单。不同于传统的TV动画,动画电影不论在人物动作的流畅感上,还是使用的分色数,甚至每秒的帧数上,都在传统TV动画上有明显的提升。并且动画电影可以给观众较为完整的观看体验,而不是TV式的碎片式体验。同时,相较于TV动画,动画电影可以将更多的经费放在细节上,如配乐、配音等,给予观众们最好的观影感受,瞬间就将观众们观影激情调动到极致。

电影动画化则是在电影中加入类似于动画的夸张效果或在电影中加入特效。电影中的夸张效果是将动画中的一些独特的效果加入到电影情节中。例如,在电影《功夫》中,主角與包租婆追逐的一场戏,就借鉴了类似于日系动画的奔跑方式来表现。在电影中加入特效的做法是现在十分主流的做法,它将电脑技术融入影片的每一个角落,使得整部影片更加魔幻或者科幻,再搭配上3D技术,使得整部影片的沉浸感极强。

以上这些都是在后现代语言下的动画发展方向的导向,这些方面虽然分散但又紧密联系。在当前后现代的语言环境下这样的发展方向无疑是正确的。我相信,我们今后将会沿着这条路线制作出更多的好的动画作品。

参考文献:

[1]李 铁,张海力.动画角色设计[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加拿大)南希·贝曼.国际经典动漫设计教程:动画表演规律[M].赵 嫣,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后现代动画
符号像落叶般飘散
90后现代病症
不重样的千纸鹤
揭秘油画动画 逐帧堆砌的精致艺术
动画总动员
中国企业将会“后现代化”
第九届全国美展雕塑展的后现代思考
进入后现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