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参与型政治文化的高校公民文化培育问题及路径

2018-03-26 08:25陈孝柱
求知导刊 2017年34期
关键词:政治参与

陈孝柱

关键词:参与型政治文化;公民文化;政治参与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高校公民文化培育的问题

1.师生的政治敏感度有所提高,但政治效能感缺乏

笔者对所在学校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师生的政治敏感度状况较为乐观。参与调查的师生中,在问到“对于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您是否在第一时间了解”时,有69.3%的人选择了“经常”,仅有 4.0%的人选择了“从不”或“几乎不”。在问到“如果您觉得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存在问题向有关部门反映,您觉得学校会采纳您的意见吗”时,选择“肯定会”的仅占到总数的2.3% 。根据问卷调查可以看出,高校师生往往更倾向于消极地服从政治体系,虽然有一定的政治敏感度,但往往不愿意过多地参与到政治当中。

2.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有所增强,但参与程度不高

华中科技大学一份关于大学生公民意识的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932名大学生中,56%的大学生具有较强或极强的公民意识,仅有不到2%的大学生公民意识较弱[1]。虽然我国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有所增强,但也可以看出,民主参与倾向成了提高大学生公民意识的薄弱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增强,未能促进其参与程度的提高,并且校外民主参与程度明显低于校园民主参与程度,大学生的民主参与情况不容乐观。

3.高校重视公民身份的教育,参与式公民教育缺乏

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的调查,在受访的50名高校教职工中,有83.6%的受访者认为近年来我国高校公民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国高校公民身份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以思想政治課为主的政治理论课在提升学生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方面发挥作用不大。

二、 基于参与型政治文化的高校公民文化培育的路径

1.拓宽以思想政治课为主的高校公民教育渠道

要拓展目前高校单一的政治社会化渠道,除了要大力改进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将公民教育渗透于各个学科的教学实践之中外,还应通过人文讲座、论坛、公民活动课程以及大学生社会实践等方式和途径,加强公民素质的培养,使公民教育落到实处,从而为高校公民文化的培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2.借助校园媒介培育民主的大学精神文化

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深层表现形式。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假如大学里缺少人际间精神活动的背景,只讲书本,不谈哲学;只做实验,不研究理论;只叙述事实,而没有理论概括;只有学术的方法训练,而精神贫困,那么这样的大学必定是个贫瘠的大学。”[2]大学精神文化的建设对培育高校公民文化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

3.拓展民主的参与渠道

高校公民文化的培育植根于实践活动之中,除了开设适当的课程,学校还应为学生提供民主实习的渠道。此外,学校应该充分开发校外资源,利用政府和社会的力量来拓展大学生民主参与渠道,更好地培育公民文化。

如果学生在自己的生活领域中能够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他们就会对自己有效参与的能力与控制自己的生活和环境的能力充满信心,这种信心不仅会影响到他们以后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还会形成一种辐射力量,影响生活在他周围的人。因此,基于参与型政治文化的高校公民文化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通过开展公民教育、培育大学精神文化等以及不断的民主实践才能真正生长和发育。

参考文献:

[1]周光礼,吕催芳.中国大学与政治社会化:公民意识教育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8).

[2](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 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猜你喜欢
政治参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现代公民理论研究
浅析印裔美国人政治参与的特点
新媒体背景下基层群众政治参与问题研究
当代印度尼西亚华人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
西部民族地区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研究
网络对大学生政治参与影响的实证研究
我国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改善农村妇女政治参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