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都江堰

2018-03-26 12:29姜霁轩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8年3期
关键词:成都平原蜀地李冰

姜霁轩

我怀着朝圣的心态靠近都江堰。

登上长城的时候,没有这种心态;走进故宫的时候,没有这种心态;面对秦始皇兵马俑的时候,同样没有这种心态。唯有面对都江堰,我真切感受到了这份虔诚。

一对父子,离去两千年之后依旧让无数后来人缅怀追忆;一个居于西南一隅的水利项目,却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和景观之一。

我没有理由不虔诚。

都江堰是壮观的。

站在伏龙馆前,只见江水浩浩荡荡、汹涌澎湃,如脱缰野马,势不可当,直到撞上江心的鱼嘴分水堤,刷地分割成两股水流直窜出去,分别与一道坚坝发生碰撞,转身改向再次撞向另一道坚坝,才按照筑坝导流的设计要求调整方向,狂奔而下,经飞沙堰溢洪道分洪后,直奔宝瓶引水口,而后缓缓流淌,分流到成都平原大大小小的河道水渠,滋生出了名扬天下的天府之国。

当年,却不是这样的。

公元前256年,李冰受命就任蜀地时,成都平原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 李白在《蜀道难》中所描述的惨状就是那时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的自然条件造成的。岷江出岷山山脉,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对整个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悬江,落差竟达270多米。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成为古蜀地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史书记载:“漫无荒烟,洪水滔天,岷江水患,蜀地洪灾,庄稼歉收,百姓困苦。”

李冰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任蜀郡太守的,他所有的追求,似乎都浓缩在这一个工程上了。日复一日,李冰以巨大的智慧、勇气和毅力,率领蜀地百姓与凶悍獗嚣的岷江鏖战。整整8年,终于大功告成。从此,猛如恶蛟咆哮而下的千里岷江,被都江堰这条伏龙锁链紧紧缚住,不再肆虐为害,成了蜀地百姓肥田沃土的最大倚仗。

江涛轰鸣中,我仿佛看到,炎炎烈日下,衣袂飘然、手持铁锸的太守李冰,率领无数勤劳壮实的蜀地百姓,喊着最朴素的号子,挥舞最简单的劳动工具,开山作堰,截河分流……蜀地有幸,迎来了李冰。一个爱民如子的地方官员,一个智慧能干的技术长官,对任何一个地方都是最宝贵的财富。因为有了李冰,灾患遍地的蜀地终成天府之国。

李冰有幸,来到了蜀地。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治理地方的机遇,没有一个奉命于危难之际的机会,而一直侍奉于朝堂之间,也许朝廷多了一个精干的官吏,世间就少去了一项彪炳千秋的工程。

消除水患应该是一任任地方官员想解决的难题。但,为什么只有李冰成功了?

他掌握了科学规律!

都江堰的整个设计,不仅规模宏大,更是技术精密,符合水利科学原理。都江堰建在山川与平原的咽喉要冲,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工程采用“无坝引水”的技术。鱼嘴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飞沙堰起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三大工程巧妙利用天然地势和弯道水流规律协调运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的人为破坏。且不说开山凿石的难度,仅仅水的流向、流量、落差等计算,在今天也是复杂的技术难题。李冰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技术素养,他的“深淘滩、低作堰”、“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等治堰治水经验迄今仍行之有效。按照设计,内江要从玉垒山山体中穿过。这是一座石山,没有炸药,怎么挖通?李冰的办法是先用柴火堆在石山上燃烧,将石山烧得发烫,然后用冷水淬然浇上,使石山在冷热之中发出裂缝。民工就顺着裂缝将石山分解为一块块石头运走,历时8年,终成其功。

然而,修建容易保存难。

李冰制定了对都江堰的“岁修”制度。所谓“岁修”,就是每年对大堰进行修理、清淘。淘挖淤积在江底的泥沙,以免内江水量过小,不够灌溉。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岁修”制度一直得到了坚持。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专门调派兵丁一千两百人守护都江堰,设专职堰官进行管理。

在伏龙观前堰功道兩侧,矗立着许多雕像: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一任任蜀地官员,秉承了李冰的精神,他们中的每一个人,与都江堰同辉。

2200多年来,都江堰经历了许多次大规模修缮。特别是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几乎是脱胎换骨的修缮,从1936年开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并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每一次的大堤加固、河床疏通排淤,单就强度之大、劳动之艰辛而言,不亚于当年建造都江堰。

都江堰的功能,也在代代传承中递增扩大,浇灌范围从成都平原延伸至川西平原。1949年,都江堰灌溉农田面积280多万亩;到本世纪初,灌区扩展到1000多万亩。

我们最后游览了二王庙。

二王庙是当地百姓专门为祭祀李冰、李二郎父子而修建的。我在想,接受跪拜未必是李冰所愿,但作为一郡太守,他一生为黎民忧,为苍生计,为百姓谋,虽然他已逝去两千多年,但分明又没有离去,依然守护在滔滔岷江边……

壮哉!都江堰!

责任编辑:蒋建伟

猜你喜欢
成都平原蜀地李冰
李冰湜作品
成都平原经济区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变化特征分析
近十年成都平原经济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李冰与都江堰
宝墩遗址:蜀地城市之源
Time-Consistent Investment and Reinsurance Problems for Mean-Variance Insurers with Default Risk Under Variance Premium Principle
基于因子分析的成都平原地区大气污染压力评估
2017 年成都平原经济区将积极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地灵人杰 蜀地少年
追寻小平足迹: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地灵人杰蜀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