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替身

2018-03-26 05:52胡巧红
教育界·中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教材内容载体

胡巧红

【摘要】教材内容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是课程内容重要的载体,是课程理念的具体表现。教师的使命,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适切的教学资源,唤醒和激励学生亲自去接触、体验语文,感受语文的无限魅力。

【关键词】 教材内容;载体;感受语文

教材内容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是课程内容重要的载体,是课程理念的具体表现。教材内容与其他知识载体相比较,更能为教学服务。因为教材中包含了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文化知识精华,其内容反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各个方面,并且经过教育学观点的精选而加以重构,所以说教材内容是课程的“物化形态”。

正是因为教材的重要性,我们一线的语文老师会不自觉地把“教材内容等同于教学内容”,于是课堂上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眼中只有你——忠实执行

教材遮住了老师的眼睛,老师的眼里只有教材。课堂上所有的活动都被教材牵着走,不考虑为了什么,教什么,用什么去教。反正随着课文情节的起始和结束组织教学,从第一段教到最后一段,明白课文讲了什么就完事。比如教学写景类的美文,老师们只是带着学生读读课文,至于用这篇文章教什么,心中糊里糊涂不清楚。

第二种:眼中全是你——没有选择

新课程提出“教材内容不同于教学内容”,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强调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于是课堂上又出现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现象。深究这两种现象的产生,原因在于:第一,缺乏教学内容的概念意识。很多教师简单地把教材内容当作教学内容,于是课堂上更多讲的就是,课文写了什么?似乎明白了这个就学会了语文全部。第二,缺乏教学内容整合的能力。教师自身的素养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教师的知识面和教学技能的水平限制了教师整合教学内容的能力。

一、比较与精选:语文本体关照下的取舍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师已经愈来愈重视教材的解读,教材内容不同于教学内容的理念初步形成。教师敢于通过重组、加工来整合丰富教学内容,以期达到教学的最优化。语文课程的创生应是“语文本体”关怀下的取舍。语文课程的本体应是“语文行走在语文的路上”,应是在进行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培养中学习语言。

笔者在教学《小草和大树》一文时,把这篇课文置于本单元一组课文之中:《轮椅上的霍金》《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三篇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处,把三篇课文进行整合教学,不仅找准了结合点,把小课堂置身于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之中,巧妙地处理好了“走进文本”和“走出文本”这对关系,在一放一收之间始终依托“语言文字”,让学生在静思揣摩中领悟其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定的课程内容总是依托一定的教材,再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对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做出合适的选择和定位,但必须遵循语文的学习规律,落实语言和思维训练,体现浓浓的“语文味”。无论是“取”还是“舍”,都应在比较中精选,教材中的内容要有所“取舍”,教材外的内容更应善于“取舍”,只有整合最有利的因素,最终才能保证教学的实施。

二、寻觅与探索:学生本位关怀下的优化

所有的课程最终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教学内容应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还要关乎语言智慧,审美情趣的提升。新的课程观念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强调在学生现实经验的基础上整合学科知识,使学科知识和学生经验共同成为学习者的发现资源。所以课程的实施更应尊重学生的兴趣与情感体验,进一步优化内容与过程。

《春联》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多数教师就是要让学生在与春联有关的系列学习活动中,对“春联”这种中国固有的文化形态的特点和意蕴有所发现,引导学生体会春联的内涵。这样的课只能定位为课外阅读赏析课,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课,没有关乎文本语言智慧的秘密就不是真正的语文课。教学这一课,教师要善于寻觅教材中的教学点,如第一自然段的分类说明的方法、举例说明的方法是应该交给学生的,春联对仗的知识是应该交给学生的,篇章的分总结构是应该交给学生的。所以,教学内容不是教材的简单复制与移植,而是立足儿童本位下的语言智慧的挖掘与教学。

三、激活与创生:生活本源关怀下的吸纳

在开发教材资源上,存在开发的广度与深度的问题,即需要考虑从教材资源中选择什么样的对象、提取什么样的内容以及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和呈现的方式等问题。一般而言,针对不同的目标,对教材资源开发的策略是有所不同的。“度”的把握是最为重要的,因为课堂的时间很有限。笔者在教学《春联》一课快结束的时候,是这样教学的:

师:作者希望大家平时多读读春联,读春联也是一种学习,正所谓“开卷有益”,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开卷有益”这是作者对大家的希望。老师今天也想送一副春联给大家(课件出示)哪位同學来读一读这幅春联。

一名学生读春联。

师:上联是哪一句?下联是哪一句要分清楚。如果让你贴春联,你应该先贴哪一句?

生:分清上联和下联。

如何将课堂的结尾处理得简短漂亮,笔者自始至终围绕“春联”进行,在课的结尾处送学生一副春联,但不是简单的送,而是在送春联中让学生学习读春联、贴春联的知识,这些知识不是教材上写给我们的,而是教师适度开发的,这些教学内容是学生应当学会的。一个小小的环节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既是对课文的一个总结和回顾,又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次检验和提升。

当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是一个由静态向动态发展的过程。巧妙地捕捉课堂中的动态资源,也是一种典型的、具有创造性的教学资源,它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有重要意义。笔者在教学《会椋鸟》一课第五自然段时,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师:时间过得真快呀,正在意犹未尽时,天色暗下来,此时的林中又是怎样一派景象呢?请同学们拿起心中的摄像机,跟我一起趁着天还没有完全黑,到林中去抓拍一些精彩的画面,再给抓拍到的画面取一个诗意的名字。因为是抓拍,所以要注意,一要专注,而要用心。准备好了吗?那就出发吧!

(教师配乐朗读《灰椋鸟》第5自然段。)

师:你拍到了哪些动人的镜头?

生:我抓拍到了夕阳西沉的美丽景象,你看,一轮红日慢慢地从天边滑落,晚霞映照着刺槐林,把整个刺槐林染成了红色。我想给这幅画面取名为“夕阳西沉图”。

师:同样的画面,有没有同学想到其他的名字?

生:我想给这幅画面取名为“夕阳无限好”,因为作者看到林中这么美丽的景象,一定十分开心。

师:你引用的是李商隐《乐游园》中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表达的是一份感伤,你表现的却是一份喜悦。相同的是夕阳,不同的是心情。

生:我想到一个名字“醉”。这样的美景,作者一定深深陶醉了。

师:仅仅是作者陶醉了吗?我也陶醉了,你们呢?也一定深深地陶醉其中了吧!

生:我拍到的是鸟儿翩翩起舞的景象。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着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啊!我给整个画面取名为“灰椋鸟的舞会”。

师:灰椋鸟的舞会,一个多么喧闹而热烈的场面。

生:我想给这个画面取名为“穿上盛装的少女”。

师:作者一开始说灰椋鸟灰灰的背、尖尖的嘴,就像童话中的“灰姑娘”,现在却说它像穿上盛装的公主,仅仅是因为晚霞的映照吗?

生:这是因为作者一开始不了解灰椋鸟,对灰椋鸟没有感情,所以说它有什么好看的呢?现在作者已经喜欢上灰椋鸟了,她眼中的灰椋鸟自然变得美丽无比,像公主一样。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美丽的景象融入了作者炽热的情感。

生:我忽然想到了一个题目“夕阳热舞”。

师:夕阳热舞,如果把次序颠倒一下,就变成“热舞夕阳”。你看,那舞动的不仅仅是灰椋鸟,连夕阳都被感染了,和灰椋鸟一起舞动起来。那舞动的哪里是夕陽,分明是我们那一颗被陶醉的心啊!谁能把这一份美好和感动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王荣生教授说,教材并不是课程内容的简单传递,也不等于课程内容的精炼表达。无论是多么教学化的教材,教材内容都不能代替教学内容,也不会自动地转化为教学内容。我们教师的使命,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适切的教学资源,唤醒和激励学生亲自去接触、体验语文,感受语文的无限魅力。

猜你喜欢
教材内容载体
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宣教载体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融通之初探——以选择性必修一的复习课为例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舞蹈系成功召开“天津民间舞项目研究
——教材内容”展示与研讨会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关于高职院校国学教材内容的思考
对传统文化教材内容体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