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具在小学数学课堂探究中的有效运用

2018-03-26 05:52王敏娇
教育界·中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学具理解探索

王敏娇

【摘要】操作学具是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措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具,能满足儿童好动、好奇、好胜的天性,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新课程标准后,我们更认识到使用学具的重要性、必要性。在新课程标准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更应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关键词】学具;生活;理解;探索;创新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而有的数学知识又比较抽象、枯燥,难以理解。因此,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利用数学工具解决数学中的一些抽象问题,能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从而揭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化难为易。

一、在学生难以理解时利用学具

由于学生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根据学生的智力差异,我们要充分调动学困生的主动参与性,促进其发展。在教学中,创设轻松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数学工具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会自主分析、交流和归纳。鼓励学生积极展示自己发现的结果。对个别的学困生个别辅导,建立其信心,引导其掌握学习方法。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时、分、秒”时,由于时间的内容是比较抽象的,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要完全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是比较有难度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1小时=60分钟”这个关系,我让学生利用学具钟进行观察:先让时针和分针重合在12时处,然后让时针、分针同时转动、同时停止,1小时就是让时针走到1处,让学生观察“分针转动了多少”,并思考“分针走了多少分钟”,分针与时针所走的时间是怎么样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自己再操作一遍,从而使学生自己悟出“1小時=60分钟”这一结论。素质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学具的使用,成功地运用学具手段,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索、获取新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力也得到发展。

二、在学生生活经验缺乏时活用学具

数学知识只有由学生亲身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再者,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年龄还比较小,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当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这样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性地获得有关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这一节课时,为了让学生亲身体会长方形边和角的特点,我给学生准备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课堂中,我先让学生自己观察长方形四条边的特点,当学生说出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时,我追问:“这只是我们的猜测,你能有办法验证这个特点吗?”从而激起学生想去验证的欲望,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再去验证长方形对边分别相等这一特征。在验证的过程当中,有的学生通过度量四条边的长度后发现长方形边的特征;有的聪明的学生通过对折长方形的边,发现对边重合,所以只要分别度量一次长度就可以了。在研究长方形角特征的时候,同样引导学生用量一量和比一比的方法来验证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在证明四个角都是直角时用对折的方法发现四个角都重合,于是他们只要拿三角板和角比一次就能得出四个角都是直角。在研究正方形的特点时,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验证长方形特点的方法动手去研究正方形的特点。这样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中、在交流研讨中、在合作互动中、在情感体验中去“做数学”,在“做数学”中建构了新知。

三、在学生算理理解时常用学具

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考,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考。数学的计算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算法,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理解算理。现在的学生只是一味地记住算法: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又是做什么。他们只是机械地完成每一道计算,并没有真正地理解计算中蕴含的算理,所以这也是学生计算能力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学具的利用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算理,提高他们计算的正确率。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除数是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内容时,对于类似的题目 “32÷2”,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数为什么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如何突破这个难点?经过思考,我决定利用学具盒里的小棒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个难点,让学生在动手摆放小棒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算理。课前我先让学生准备32根小棒,再把每10根小棒捆成一捆,最后得到3捆余2根。在课堂中,让学生先拿2捆,也就是2个10平均分2份,得到每份是1捆即1个10,所以在十位商1;剩下的1捆表示1个10,和2根合并成12根,再去平均分成2份,最后就能得出每份是6根即6个一,所以在个位商6。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以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考,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总之,合理地运用数学工具,让学生通过各种操作活动,经过分析和思考,形成准确的表象,在实践中体验数学、探究规律。借助学具的优势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在感悟,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 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而且还可以创设一种新的数学教学的模式,使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发生重大的变化,学生从被动地接收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的独立学习者,学习兴趣、能力和效果也越来越提高。因此,我们应该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工具的价值和优势,开创小学数学教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刘林琴.数学教学中操作学具的重要性探究[J].成才之路,2015(29):99.

[2] 王华蓉. 谈学具操作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00(Z1):58-59.

[3] 丰百灵.操作中学新知.探索中求拓展——浅谈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J]. 新课程(小学),2015(11):275.

猜你喜欢
学具理解探索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