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患者反复输血对配血相合率的影响分析

2018-03-27 07:48林玉蓓李晓荣通讯作者詹晓燕鲁思文
医药前沿 2018年9期
关键词:抗人溶血性血液病

林玉蓓 李晓荣(通讯作者) 詹晓燕 鲁思文

(江苏省中医院血库 江苏 南京 210029)

输血是血液病重要的治疗手段,该院50%的输血治疗应用于血液科。血液病患者长期反复输血,存在严重的输血安全隐患,但却未引起临床足够的重视。输血工作者应该致力于如何防范和减少其输血不良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的不规则抗体或确认患者红细胞的致敏状态是关键。抗人球蛋白试验是输血前试验的经典方法,但在临床上却极少被开展为输血前常规筛查项目,尤其是针对反复输血患者。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是利用抗人球蛋白血清与体内已被不完全抗体或补体致敏的红细胞产生凝集反应,检查红细胞是否已被不完全抗体所致敏。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是利用已知抗原的红细胞测定受检者血清中相应的不完全抗体或补体。该研究对176例血液科患者根据输血次数进行分组,分别进行直接/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旨在分析其相关性,研究过程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

来源于该院血液科2013年1月—2014年5月申请输血的血液病患者176例。涉及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15个病种。输血次数从1次到80次不等。根据输血治疗次数分为输血1-3次组和输血 4次以上组,其中输血1~3次患者共77例。输血4次以上患者99例。

1.2 仪器

Diana Incubator孵育器、Dianafuge离心机

1.3 试剂

抗人球蛋白检测卡anti-IgG+C3d型(批号13183.01.1)由戴安娜Grifols公司提供;抗体筛选细胞(批号20145609)由上海血液生物医药公司提供;不规则抗体质控品(批号:20140422)由北京金豪制药公司提供。

1.4 方法

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的方法及结果判定。

DAT:取1张coomb’s卡,在受检者孔中加入受检者1%红细胞悬液50ul,立即用Dianafuge离心机离心9分钟(1100转/分),判定结果:受检者红细胞凝集者为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不凝集者为阴性。

IAT:取1张coomb’s卡,标注1、2、3号柱,分别加入Ⅰ号Ⅱ号Ⅲ号筛选红细胞50ul,再分别加入患者血浆25ul,孵育15分钟,用Dianafuge离心机离心9分钟(1100转/分),判定结果:1、2、3号柱中有一柱凝集,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1、2、3号柱全部不凝集,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输血1~3次组与输血4次以上组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结果比较

经过统计学分析,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两组之间阳性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输血1~3次组与输血4次以上组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率统计

2.2 输血1~3次组与输血4次以上组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结果比较

经过统计学分析,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两组之间阳性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2)

表2 输血1~3次组与输血4次以上组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率统计

2.3 各型血液病直抗/间抗阳性例数的分布比较(表3)

表3 直抗/间抗阳性率在各型血液病中的分布情况

3.讨论

本研究数据表明输血4次以上的血液病患者DAT/IAT阳性率明显高于输血1~3次的患者。随着输血次数和输血量的增加,红细胞的致敏率、不规则抗体的产生率都随之升高,将直接导致配血困难,从而拖延治疗。在血液病漫长的治疗过程中,输血是主要的支持手段之一,长期反复输血不可避免。免疫因素和血液病的发生密不可分,人体免疫功能异常是血细胞病变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输入患者体内的异源则加剧了免疫功能的紊乱。由于反复输血引起机体进行性的免疫功能抑制[1],输入患者血液中的IgG与其体内的血型物质结合,或者患者本身的IgG与输入的血型物质结合,从而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当机体未能及时清除此种免疫复合物,其携带补体结合红细胞上的补体受体[2],在血液中持续存在,导致DAT阳性。有研究报道反复输血DAT阳性率为16.7%[3],明显高于一般人群(0.37%)[4]。输血过程中的免疫刺激更能导致不规则抗体的出现,引起IAT阳性。一般人群不规则抗体检出率为0.2%~2%[5]。有文献报道大量多次输血产生不规则抗体的频率为15%~20%[6],本研究数据则达到均数30%以上。更有研究显示受血者产生抗红细胞的自身抗体与输血次数相关,输血次数达到6次以上,其抗体产生率高达87.9%[7]。在本研究中,反复输血“4次以上组”有16例因抗体筛查阳性造成配血困难,经江苏省血液中心进一步检验,确认其中4例为抗-E。E抗原的抗原性仅次于D抗原,由于目前临床并未开展E抗原的普筛,所以输血产生抗-E几率较高,为69.7%[8]。

本统计显示Coomb’s试验阳性患者多分布于淋巴瘤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是由于患者自身免疫功能调节紊乱,不能正确识别自身和外来抗原,从而使体内产生了自身抗体和活化补体,这些抗体和(或)补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或游离于血清中,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寿命缩短而引起溶血性贫血。AIHA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继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中淋巴系统肿瘤最常见,约占50%,而通常继发于B淋巴细胞来源的淋巴瘤[9]。这可能与恶性淋巴瘤患者免疫功能紊乱导致的血浆中产生自身抗体及针对红系生成的某些体液抑制因子有关。在AIHA的输血问题上,临床医生与实验室人员的意见往往相左。临床常为AIHA患者反复申请输血,而输血的免疫学风险很大,除了>1/3的患者有不规则抗体,部分患者血清中的自身抗体具有血型特异性以外,输血本身也可能加重溶血[10]。

综上所述,应对血液科反复受血患者进行常规输血前Coomb’s试验,检测不规则抗体,监测机体被致敏的情况。对AIHA患者必须认识到输血的危险性,严格把控输血指征。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应进一步检测其特异性,选择缺乏相应抗原的血液进行交叉配血,这对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有很重要的意义。

[1]任秀云.肿瘤患者反复输血后对交叉配血结果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24):18

[2]白玉萍.严重冷凝集素引起配血困难1例报告[J].中国输血杂志,2008,1(1):29

[3]沈柏涛,谢一唯,陈秉宇.反复输血的受血者不完全抗体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率的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2,22(6):1357-1358

[4]梁彬,江新泉.肿瘤患者反复输血对交叉配血结果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53):10516+10518.

[5]张博宏,冯万锐,王芳. 反复输血导致不规则抗体对临床输血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9):174-175.

[6]刘仁强,何子毅,邹文涛,等.多次输血产生不规则抗体及配血时间分析[J].广东医学,2010,31(14):1789-1791.

[7]丁琪,孙先玲,兰烔采等.红细胞输注效果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 2008, 1(1):10-11.

[8]华敏玉,郭永芳,姜楗,等.170例临床交叉配血困难原因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2008,26(2):160.

[9]吴擘颂,李锋,王伟光,等.以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起病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六例分析[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33(1):64-65.

[10]兰炯采.加强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输血前试验的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 (4):295-296.

猜你喜欢
抗人溶血性血液病
抗人球蛋白检测卡行业标准的研究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血液病患者的应对策略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GM值在高危真菌感染风险的血液病患者诊断驱动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97例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临床分析
利巴韦林片致溶血性贫血伴急性肾衰竭1例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患者交叉配血方法探讨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血袋两种放置方式的溶血性分析
养血益气胶囊联合泼尼松片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30例
微柱凝胶法抗人球蛋白试验检测孕妇IgG抗体效价诊断新生儿溶血病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