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文明交相辉映 老城新区各展风采

2018-03-27 19:14
中州建设 2018年1期
关键词:历史风貌双修开封市

2017年4月,开封市获批全国第二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围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目标,重点做好“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四篇文章,实施“十湖、十河、十湿地、十公园、十街、十馆、十片区”等七个“十”工程,推动完成一批精品示范项目,“城市双修”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加强领导 统筹规划

2017年5月,开封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的“城市双修”工作指挥部,并将“城市双修”工作纳入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综合协调、统一部署。同时,开封市紧紧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示范城市、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公交优先示范城市,与生态环境治理攻坚统筹,全面开展“城市双修”工作。

开封市以科学的规划编制体系引领推动“城市双修”工作,整体上形成了以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双修”总体规划为统领,以各项专项规划、城市设计为支撑,以各类详细规划为落实的三级规划编制体系。其中,古城区作为开封市城市修补工作重点,启动编制《开封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规划》,着力从空间结构、用地布局、更新方式、生态建设、道路交通、文化保护与传承等多方面对开封市古城双修工作进行引导。

按照 “城市双修”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城市双修”工作项目库,施行三级任务分解推动项目实施。其中城市修补工作主要围绕交通优化、市政提升、城市增绿及公共设施提升、社区改造、旧城保护与更新以及违法建设拆除等六个方面进行,同时对六个方面的城市修补工作进一步细化,形成十四个修补专题;生态修复工作主要围绕河湖连通、湿地建设、水系空间整治以及黑臭水体治理等四方面进行。整体上形成“2+10+14”的“城市双修”项目体系, 共计97个子项的“城市双修”项目库,其中包括76项城市修补和21项生态修复工作,目前已启动项目总投资约140亿元。

保护古城 传承历史

按照《开封市历史名城保护规划》“一城、两街、三环、五湖、七区”的保护框架,坚持“小式建筑、限高15米、灰色基调、简约仿古”的建设要求,针对古城提出了强化旅游、渡假、休闲功能,把双修的理念贯穿在历史街区、历史风貌区、棚户区的保护与更新中,保护古城肌理、保护古城风貌,注重城市品位的提升和文化内涵的注入。近年来实施了宋都水系工程御河段,环城墙公园一至七期,书店街、马道街历史街区,刘家胡同等历史风貌区,西北湖生态湿地公园等项目;正在实施的有双龙巷历史街区,鼓楼田字块历史风貌区、文化创意产业园改造和中山路、大梁路等示范街街景整治等项目。其中鼓楼田字块历史风貌区改造,按照“拆除违章建筑,修复基础设施,改造空间环境,提升街景风貌”的要求,对140余处违章搭建予以拆除,重新粉刷了临街建筑的立面,统一更换了店面招牌,实现了“旧貌换新颜”,提升了街区的环境品质,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金明池公园全景

开封龙亭湖

严控生态 塑造特色

开封因水而兴,依水而盛。水,贯穿开封古今,是开封的一大特色,也是开封的灵气之所在。开封市通过对现有河湖水系的梳理,严控生态控制线,重点推进河湖整治、绿道网建设、生态公园营造等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提升工程。规划实施了十湖连通工程,连通黑池、柳池、运粮河水库、中意湖、汴西湖、西北湖、龙亭湖、包公湖、铁塔湖、阳光湖十个市区内主要的湖泊,对河岸进行生态化修复,增加滨水、滨河地段绿化面积,逐步形成覆盖全市、蓝绿相依的生态廊道。同时,对黑臭水体进行综合治理,提升水环境质量。实施一渠六河综合治理工程,在整治河道的同时对河道两岸景观进行提升,借助河道及两岸绿廊串接沿岸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服务设施,形成体验城市慢生活的特色空间。在新区重点建设了由6000亩水面和4000亩湖边园林构成的开封西湖,开工建设了商务中心区的中意湖,规划了七座古典园林和运粮河水系景观。

为避免“千城一面,千街一貌”的城市建设通病,开封十分注重打造城市的特色风格,吸取传统文化,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设布局,协调城市景观风貌,在城市风貌打造方面提出了“新宋风”设计理念,采用宋式建筑符号,将传统元素和现代品质有机结合,在建筑屋顶、建筑立面、桥梁、路灯、标识牌、河湖景观等设计方面,体现传统的建筑符号和开封的文化元素。开封市既要保护提升老城,使老城更有韵味,又要开发建设新城,使新区更具活力,充分彰显“古今文明交相辉映,老城新区各展风采”的城市特色风貌。

猜你喜欢
历史风貌双修开封市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城中村改造研究
河南省地图院优质测绘服务获肯定
开封市
浅析“城市双修”视角下的滨水公园设计——以界首沙颍河公园为例
河南开封市科技创新服务联盟成立
城市历史风貌保护街区交通品质提升研究
历史风貌建筑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谢金英:德与艺双修 雅与俗共赏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模式的构建研究——以开封市为例
高邮古城空间演化、现状及特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