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形结合塑模型 假设变量寻不变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例7”教学实践与评析

2018-03-27 09:33武汉市江岸区岱山小学杨石云
成才 2018年3期
关键词:天数数形直观

■ 武汉市江岸区岱山小学 杨石云

武汉市江岸区小学教研室 王 钊

一、教学背景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单元中的例7,也是教材新加入的内容。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中指出,本例采用的素材是“工程问题”,但并不是要求学生解决形形色色的“工程问题”,而是要借此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用假设、验证等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让学生体会模型思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中关于数学思考第二学段的目标中提到,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地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把解决问题例7安排在分数解决问题这个部分,不是单纯地教学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而是用这个素材让学生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学习数学思考的方法——假设法,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抽象推理的能力。

然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无论是假设具体数据还是抽象的单位“1”为路长,这种外在的形式学生容易模仿,真正的难点是对课中的核心问题“为什么假设的总路长不同,最后算出来的总天数却不变”的理解。《标准》中指出: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以线段图为载体、松紧带作为学具,向学生直观展示“两队每天修的长度占总长度的几分之几是不变的”这一抽象的结论。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的分数解决问题的基本特点、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2.经历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理解和掌握假设策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抽象和模型思想。

教学重点

能利用假设法解决把工作总量当作单位“1”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假设不同数据得出相同结论的数学本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分别表示一队、二队、两队合修道路的三条松紧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线段图初建模型

1.口答下面各题,并说说运用了哪些关系式?

(1)一条道路长 30米,如果每天修 6米,( )天可以修完。

(2)一条道路长40米,如果每天修( )米,5天可以修完。

(3)一条道路长( )米,如果每天修10米,5天可以修完。

2.看看这三道题,为什么道路的长度在不断增加,完成的天数却没有变?

生1:因为每天修的长度也在增加。

生2:因为总路程除以每天修的米数(工作效率)得到的商都是5。

3.出示线段图,揭示问题的本质。

现在你们看看,为什么完成的天数都是5天呢?

评析:在复习导入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简单的含有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的实际问题,并将这样的题目用线段图来表示,通过几何的直观性,在引导学生看图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只要每天修的长度占总长度的没有变,那么完成的天数一定就是5天。在此,学生初步体会到完成的天数5的倒数和每天修的长度占总长度的之间的潜在联系,为后续例题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假设法呼之欲出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很多道路受损严重。两个施工队接到任务同时赶往灾区,课件展示课本情境图。

1.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这条道路,如果一队单独修,12天才能修完;如果二队单独修,18天才能修完。

2.为了尽快帮助灾区人民疏通道路,如果你是抢修队的总指挥长,你打算怎么办?

生:两队合修,这样速度更快一些。

3.请你估计一下,两队合修可能需要几天完成?

生:(12+18)÷2=15(天)。

4.一队单独修12天就能修完,两队合修怎么还要15天呢?到底是多少天?(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生1:5天。

生2:6天,反正我觉得肯定比12天少。

5.这些都只是同学们的猜测,你们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

生:这道题没有告诉我们道路的长度。

6.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解决道路长度的问题呢?

生:我们可以自己假设道路的长度为多长。

7.你认为假设成什么数据,会使你的计算更加简便。

生1:我假设公路总长度为18km。

生2:我想假设公路的总长度为36km,因为36是18和12的最小公倍数。

评析:当第一次面对解决例7时问题,多数学生会感到困难。因为缺乏总路程的具体数量,学生原有认知经验不足以调取所需信息,由此产生信息不足的困惑。教师通过“能不能假设公路的总长度”作为点拨,帮助学生自主形成了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情境的创设中教师的一步步导问,使得通过假设法来解决问题的策略呼之欲出。

(三)数形结合,假设变量寻不变

1.请各个同学汇报自己假设的公路总长以及计算出的相应数据,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完善表格。

(要修的路)假设为: 18km 36km 1一队每天修多少? 18÷12=1.5(km)36÷12=3(km)1÷12=1 12二队每天修多少? 18÷18=1(km) 36÷18=2(km) 1÷18=1 18

两队合修,每天修多少? 1.5+1=2.5(km) 3+2=5(km) 1 1 2+1_18= 53 6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18÷2.5=7.2= 71 36÷5=36 5 6= 36 1÷5 3 5(天)=715(天)5=71 5(天)

2.教师提问,学生讨论。为什么假设的道路长度不一样,但最后两队需要的天数是一样的?

生1:道路越长,一二队每天修的路程也相应的变长了。

生2:因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生3:因为一队和二队独自完成的天数没有变,所以一起完成的天数也不会变。

3.教师借助松紧带,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变中不变的本质。

评析:在演示中,原始长度一样、同时又可变长或变短的三条松紧带,分别演示一队修路情况、二队修路情况以及两队合修的情况。松紧带可长可短变化的特殊演示,形象而又直观地体现了虽然路的总长度在假设的过程中不断变化,但是一队和二队每天修的长度占总长度的几分之几没有改变,那么两队合修时,每天修的长度和占总长度的几分之几也不会改变。松紧带教具的引入,是数形结合在本节课中突破难点的一次重要体现,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无论道路的长度假设为多少公里,两队合修的天数都一样,所以较简便的方法就是将这条道路假设为“1”。

(四)对比练习,变中不变建模型

1.一批货物,只用甲车运,3次就能运完;只用乙车运,6次才能运完。如果两辆车一起运,多少次能运完这批货物?

2.打印一批文件,甲单独打需要3小时,乙单独打需要6小时。为了尽快完成打印任务,两人决定合打,多少时间能打成?

3.塑料游泳池有两个排水口,如果只打开A口,3分钟能放完游泳池里的水,如果只打开B口,需要6分钟。如果两个出水口同时打开,几分钟分可以全部放完游泳池里的水?

生1:这三道题都是一起合作的,比如第1题是一起运东西,第2题一起打文件,第3题是两个排水口一起排水。

生2:都是不知道工作总量的。需要我们来假设工作总量。

师:同学们,你们说得都很好。如果一项工程,甲单独做需要a小时,乙单独做需要b小时,两人合作几小时能够完成?怎样列式?

评析:通过运货、打印、排水等情境对比,帮助学生梳理相同之处,凸显了分数除法解决例7问题的本质特征,并通过字母抽象出总量用1表示的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五)回顾梳理,建构模型谈收获

1.课堂小结。

2.课堂作业:课本第45页 6、7题。

3.家庭作业:课本第45页 8、9题。

三、分析研究

(一)假设变量,探寻变中有不变

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推理等。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这些数学思考方法的习得不是一朝一夕的形成,必须由学生通过大量的数学活动逐步获得。

在教学片段(二)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这里没有两队合修的长度,他们利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三量关系无法解决。因此,教师在这一环节进行了引导,引导学生可以“假设这条道路的长度”,让学生通过自己假设的数据尝试解决问题。

在教学片段(三)中,教师将不同学生的答案通过表格投影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观察对比:“看了上面几位同学的做法,你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假设不同的总路长,发现总路长不同,算出的总天数都是相同的,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总天数和总路长有关系吗?为什么总路长改变,得到的总天数却是不变的?有了前面复习引入环节的铺垫,经过小组讨论,学生从多种角度解释了这个问题:因为一队和二队每天修的长度分别是这条公路长度的,所以完成的天数也不会变。

在教学片段(一)中,学生有了第一次的观察对比的经历,初步体会到变化中存在着不变;在教学片段(三)独立假设总路长计算出例题的结果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进行了第二次的观察对比,所提出的问题与教学片段(一)复习引入的环节中的问题类似,学生很快进行了类比联系。两次观察对比,一次比一次更加深入,既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又再次加深了学生对于“变化中有不变量”的数学思想的认识。

(二)数形结合,挖掘数学本质

数学家华罗庚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休。”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能够巧妙地实现数与形之间的互换,使得看似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而又直观,让学生观察探寻到变化中寻求不变量的本质问题。

在教学片段(一)中,通过线段图的对比,学生初步认识到,只要每天修的米数占总长度的这个数量关系不变,那么最后完成的天数肯定就是5天。通过线段图的直观呈现,学生初步探寻到“变中寻找不变”的相关规律。

在教学片段(三)中,通过表格的直观演示,学生很自然地产生疑问:“两队合修的长度不同,为什么都是天完成呢?”这就自然地引发学生思考并进入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的回答只停留于表面现象时,教师通过松紧带的直观演示。这里松紧带教具的引入,与线段图相比,可以向学生更加直观地演示其变长缩短的过程。对于新鲜的教具,学生观察起来兴致也比较高,在高涨的学习热情中理解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积累经验,提升数学素养

《标准》中指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而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逐步积累的。

本道例题作为总量用1表示的分数除法,就已经比较抽象,而作为一个数学模型的建立,抽象难度更大。在教学片段(四)中,通过算式同为的运货、打印、排水情境的问题比较,学生经历了同素异构的抽象,较好感知了的解决问题模型。

本节课学生充分地经历了假设、验算、推理、归纳、数形结合的思维过程,核心问题的分析理解过程,数学模型感知和解决问题策略形成的过程,有效地落实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以学习方法的探究为主,打破总量用1表示的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基本数量关系为基础,通过“假设法”引导学生探究此类型解决问题的结构特征,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讨论“假设数据不同,得到的结果相同”的原因,深入理解总量用1表示的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实际意义,拓宽学生对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理解。

猜你喜欢
天数数形直观
数形结合 理解坐标
数形结合 相得益彰
质量管理工具在减少CT停机天数中的应用
数形结合百般好
数形结合 直观明了
抑郁筛查小测试
最多几天?最少几天?
简单直观≠正确
根据计数单位 直观数的大小
生日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