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儿童公园设计浅析与探讨
——以厦门儿童公园为例

2018-03-28 02:37戴智玮
现代园艺 2018年5期
关键词:游玩厦门感官

戴智玮

(广州市绿化公司,广东广州 510000)

近年来,国内多个城市都积极打造建设城市儿童公园,期望通过城市儿童公园的建设,使儿童摆脱虚拟世界的束缚,弥补儿童与自然界之间断裂的纽带[1]。但由于工期、成本、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这些城市儿童公园仍未能完全解决世俗化和商品化的问题[2]。因此本文以厦门儿童公园为例,浅谈城市儿童公园设计,期望能为日后儿童公园建设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1 厦门儿童公园分析

1.1 公园概况

厦门儿童公园位于厦门海沧区,2016年6月份正式对外开放,是一所综合性较强的市级儿童专类公园。公园以“梦开始的地方”为主题,以儿童安全游乐为核心。按照功能划分为十大游乐区域,全园采用食品级别的塑料材料,确保儿童的安全游玩。

1.2 园区特色分析

1.2.1 强调儿童的视角。厦门儿童公园整体设计基本能做到尊重儿童、贴近儿童,从设计细节上都体现着儿童的尺度特殊性和心理需求多样性。如公园以展翅的鸟儿雕塑作为正门入口标志(图1),从内涵寓意上与全园主题相呼应,而造型上则利用夸张的艺术处理方法为儿童带来视觉的震撼,增添公园吸引力。而孵化探险区中,采用了大型尺度的树叶形状设计遮阳廊架(图2),一些辅助性的功能设施也包含着童真童趣,如枝丫形的植物科普介绍牌、花形的路灯、卡通造型的座椅等等,使儿童更容易从城市模式切换至童话世界,也能带动儿童的游玩积极性。

图1 公园大门

图2 叶形遮阳廊架

1.2.2 注重感官体验。公园的感光花园区是较为创新的特色区域,其设计从儿童感知角度着手,通过简单的转化手段将我们身边日常所见如光影、声响、色彩等变幻出儿童游玩的项目,原理简单却意义深远。看似简易的设施,包含了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多个方面的感官体验,这种多种体验型的活动设计,能够充分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更好地体会人工与自然的结合,从而达到与环境互动的目的。此外,上述的项目还充分考虑到特殊儿童的游玩和参与,期望通过简单的游戏互动进一步拉近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之间的距离,满足城市不同层面群体的需求。

1.2.3 植物空间形式丰富。公园中的活动户外草坪区、科普廊道、树阵广场、植物迷宫都是以植物作为空间界定的活动区域,主要包括了开敞式、半开敞式、封闭式3种形式。多种多样的空间形式能够使儿童游玩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也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性别儿童的游玩需求。以植物空间界定的载体,一方面能够摆脱城市硬质景观对儿童的束缚感,另一方面也能够充分发挥植物的特性,达到调节微气候、改善环境的良好效果。

1.2.4 环保意识渗透。公园中的丛林迷藏区、中心沙坑区、欢乐戏水区都是备受当地儿童喜爱的游乐区域,从本质上而言,这些区域的项目都是基于儿童触觉培养体验而设计,能够带给儿童最直观和真实的游玩体验。值得一提的是,园区设计遵循环保绿色的理念,选用材料来源于自然,儿童直接接触的材料达到无毒无害的食品级别,建筑物和构筑物都从材质和色彩上渗透着环保节约的健康意识。这种意识培养的手法是较为新颖和超前的,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1.3 拓展与探讨

1.3.1 尺度与空间的应用和拓展。从前面的介绍可知,厦门儿童公园总体注重对尺度的应用,但其主要表现形式以静态展示型为主要特征,儿童更多的是停留在观看的层面之上,其互动性较弱。以叶形廊架为例,以自然元素加工的形式带给儿童亲和感,但由于接触的始终并非真实的植物,其互动性和吸引力仍较为缺乏[3]。笔者前往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植物园依安·波特基金会儿童园参观学习期间,获得了新的启迪。该儿童园从入口大门到园中植物,甚至是建筑标识,都充分考虑了儿童的特殊尺度,给予儿童强烈的归属感和亲切感。作为成年人进入园中,则感觉瞬间进入童话世界的小人国,奇妙却又特别真实。此外,园中的游戏互动性设计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内容丰富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互动和学习的环节,如树阵广场中的可供攀爬的棕榈植物、瞭望平台的俯视功能,使儿童摆脱自然旁观者的身份,实现儿童体验自然的愿望。相较之下,厦门儿童公园中的树阵广场与儿童直接的距离感则相对较远,因此提升儿童与之亲密程度能够充分发挥其空间优势和功能效应,为儿童提供更多的玩法和乐趣,也增加公园的利用效率。

1.3.2 特殊性的深化。儿童的特殊性,除了表现为身体条件的特殊性,也存在心理层面的特殊性,这是我们在进行儿童公园设计营造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的。对特殊儿童的关注问题,相信这也是未来城市儿童公园建设的重点、难点。现今城市规划空间分配过程中,开始逐步将目光投放到弱势群体的空间分配问题之上[4],同样地,儿童公园当中也需要重视这一问题。从设施配套方面,一方面要增强入园者的尊重意识和关注意识,进一步杜绝非紧急情况占用无障碍设施的行为;另一方面在设施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特殊群体的使用和便利。从主题内容方面,则要增强正常儿童与特殊儿童的互动环节,培养正常儿童对社会特殊性的尊重和理解,同时也增强特殊儿童面对社会的自信感,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1.3.3 感官体验的多元化。厦门儿童公园设计注重感官体验的应用,除了常规的感官应用设计,为了更好地激发儿童的智力、体力全方位发展,需要我们更深层次地开拓其内容和形式。感官包括了所有感受外界事物刺激的器官,因此如何利用这些刺激从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将会是儿童公园设计的方向和目标。厦门儿童公园中的中心沙坑区和户外草坪区便是创新性地以运动觉和平衡觉培养为基础的感官设计[5],为不同身体条件和心理特征的儿童提供相对应的活动场所,使游玩过程更具自由性和多样性,这样的设计理念与以往的注重“人造之乐”的娱乐模式有着翻天覆地的改变,重新恢复了儿童的选择和创造游戏的权利,也能更好地培养儿童体能、技能、社交等多方面的能力。此外,对于味觉的应用开发国内尚处于初步阶段,我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能否将味觉体验与文化内涵融合渗透到儿童游戏当中,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1.3.4 教育功能的加强。城市儿童公园承担着重要的教育性功能,除了常见的科普教育形式外,厦门儿童公园也为我们展示了环保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园中的科普廊道、镂空景墙、植物介绍牌等,都是公园教育性原则的表现形式,但儿童和家长作为非专业人士,必须依赖专业的指导才能达到良好的互动和学习效应,因此公园不仅要加强园内科普推广人员的培训工作,也可选择邀请大专院校专业人员担当志愿者[6],为儿童提供专业的讲解和简单的课程参与,形成更好的学习教育氛围。

2 结语

国内对于城市儿童公园设计研究在不断深化进步着,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涌现更多真正满足儿童成长需求、创新的、绿色的、健康的优秀案例。

[1]理查德·洛夫.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M].自然之友,王西敏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

[2]刘焱,王丽,沈薇.建国以后儿童游戏发展变化的特点、趋势及原因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1999,(4):22-26

[3]诸葛阳,付戈.学龄前儿童公共自然教育空间展示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4,(8):25-28

[4]丁宇.儿童空间利益与城市规划基本价值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09(7):177-181

[5]陈婷.基于感官体验的儿童公园建设——厦门儿童公园[J].福建建筑,2016,(11):26-28

[6]程晓山,朱芸青.广州市儿童公园中植物科普教育类活动项目研究[J].广东园林,2016,38(5):4-8

猜你喜欢
游玩厦门感官
厦门正新
走,游玩去
小蚂蚁去游玩
“偶”遇厦门
女性手游玩家
感官训练纸模
厦门猫街
感官训练纸膜
食在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