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冰川研究的奠基人
——记国际冰川学会终身荣誉会员杨针娘

2018-03-28 12:22许大明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8年12期
关键词:河海大学寒区专著

季 山,许大明

(1.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2.河海大学,南京 210098)

据报道,国际冰川学会2013年12月授予中国冰川与寒区水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杨针娘研究员终身荣誉会员称号。该称号是国际冰川学会最高荣誉称号,授予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1936年设立以来全世界只有12人获此称号,杨针娘是其中唯一的中国科学家*河海大学校友杨针娘获国际冰川学会最高荣誉称号,河海大学校友通讯,2014(1)。。

1 玛纳斯河洪水预报初战告捷

杨针娘1936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一个华侨中医世家,17岁时只身回到祖国,1955年考入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水文系陆地水文专业。1960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水电部北京勘测设计院工作,翌年服从组织决定,调入新组建的兰州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冰川冻土研究室。室主任施雅风看她身体瘦小认为她不适应比较艰苦需要体力的野外工作,安排她做一个以室内研究为主的新疆玛纳斯河洪水预报课题。在自治区水利和气象部门有关人员指导下,杨针娘分析了以往玛纳斯河洪水与大气环流形势及高空气象因素的关系,拟定出了玛纳斯河洪水预报方案。“1962年夏季实际预报,多数准确率达80%以上,其中一次预报洪峰流量误差仅为4.9%”[1]。该预报方案被视为“开拓性地为新疆的水利和防洪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2]。在1963年全国第一届冰川冻土学术会议上,杨针娘这一成果被列为5年来中国冰川学、冻土学与干旱区水文研究的8项主要成就之一。杨针娘1963年获全国归国华侨先进青年称号,《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记者对她进行采访的长篇文章。母校河海大学将该文收录在供学生阅读的课外材料中。

正当杨针娘在科研方面有所起步的时候,“文革”开始了,她和同在冰川冻土研究所工作的爱人曾群柱,一个海外关系,一个出身于地主家庭,身心受到了很大折磨。杨针娘所在的研究室被撤销,她被下放到农场劳动,后来被派到托儿所当保姆。然而,身处逆境中,杨针娘不后悔当年回国读书工作的选择。

2 冰川水文研究结硕果

“文革”结束后,杨针娘浑身充满了活力,转向冰川水文研究。首先接受了《中国冰川概论》专著中“中国冰川融水径流及其对河流的补给作用”章节的编写任务。这个课题需要掌握大量资料,还要从中提取认识和发现。她一头扎进档案室,对前人20多年考察积累的大量天山和祁连山时空分散的短期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研究,拼接出了整体面貌,进而认识和发现了高山冰川区水文特征的区域性规律。在完成上述专著章节编写任务的同时,完成了论文“中国现代冰川作用区径流基本特征”发表在《中国科学(D辑)》上。杨针娘没有止步,摸索出一套冰川融水资源的计算方法,带领课题组成员,对中国近4万多条冰川逐一计算出其冰川年融水量,汇总得出全国冰川年融水总量数据,“为国内外冰川和水文学界所广泛应用”[1]。在此基础上,杨针娘独立完成了《中国冰川水资源》一书。“这是中国第一部冰川水资源专著”,该书在“国内外反响很大,为众多单位和个人所用”[2]。

杨针娘的冰川研究得到国际冰川学会的高度评价。2013年,国际冰川学会在授予杨针娘终身荣誉会员称号的致辞中说:“她在天山和祁连山开展的工作中开创了使用物理方法研究冰川补给河流的先河。1991年,她著述了首部关于此类问题的综合性专著《中国冰川水资源》,为后续工作设立了标准”,杨针娘是“中国冰川研究的奠基者之一”,“她毕其一生在祁连山野外研究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至今仍惠泽科学研究的年轻一代”。

3 冻土水文研究开新篇

杨针娘再接再厉将自己的研究扩展到整个寒区。她选择祁连山北坡黑河上游东支沟建立冻土水文试验点,带领年轻助手坚持11年野外工作,观测项目包括基本气象观测场,不同坡向、不同海拔降水对比观测点,冻土活动层内地下水位、地温与融冻试坑观测,流域源头积雪观测,流域出口断面水文观测和水质观测等,“为进一步研究寒区冰雪融水和降水径流的形成及其估算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1]。杨针娘在观测试验成果基础上与刘新仁、曾群柱、陈赞廷合作撰写出版了《中国寒区水文》一书,其中冻土水文研究部分,被誉为填补空白之作[1]。之后,杨针娘夫妇合作完成了《冰川水文学》专著。

杨针娘“以独立撰著的《中国冰川水资源》(1991),并领头和他人合作的《中国寒区水文》(2000)、《冰川水文学》(2001),3本专著和70余篇中、英文论文,奠定了中国冰川与寒区水文学的基础”[1]。

4 结 语

作为杨针娘大学时代的同学,我们认为,杨针娘有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虽然外表瘦弱,体重不及80斤,但内心是强壮的,什么艰难什么逆境都不在话下;杨针娘是光荣的,她曾被选为兰州市人大代表,甘肃省政协委员、常委,“中国冰川之父”施雅风院士曾亲自撰文介绍她的业绩,对她“强烈敬业,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创新研究精神”表示“非常敬佩”;杨针娘是幸福的,她和同样学有所成的老伴几十年相濡以沫,被誉为“冰川夫妻”,得到了同行、同事的尊敬和爱戴。

猜你喜欢
河海大学寒区专著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征稿简则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征稿简则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征稿简则
不同施肥处理对寒区苜蓿草地产量的影响
专著
小知识·专著、编著、编书、教材的界定·编书
专著推介
《再生医学- 转化与应用》大型学术专著出版
高原寒区野外驻训卫勤保障回顾性探讨
河海大学迎来建校百年华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