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如何讲好故事

2018-03-28 16:48王冠芝
传媒论坛 2018年9期
关键词:讲故事新闻记者新闻报道

王冠芝

(陕西广播电视台,陕西 西安 710061)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014年5月,总书记又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上再次提出“要重视公共外交,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会讲故事,早已是新闻记者最基本的职业要求,在本文中,笔者就通过自己的工作采访及学习所获,浅谈一下新闻报道中,如何讲好故事。

一、新闻和故事是“好兄弟”,要“聊天”不要“采访”

新西兰著名学者艾伦贝尔是这样定义“记者”的:新闻记者是这个时代的职业讲故事者,新闻记者的工作就是要找故事和讲故事。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对记者的定义更是言简意赅:寻找故事与讲故事的人。新闻记者要讲好故事,首先要善于发现故事,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在采访中,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从细节中发现可以放大的故事,通过细节,让新闻有温度、有分量。而如何发现故事,就需要一定的技巧,这也是对新闻从业者职业素养的考验。

我们常说,新闻和故事是“好兄弟”,要挖掘好的故事,离不开“走心”的采访,而这就要求新闻记者是一个“有心”的聊天者,善于从聊天中发掘的细节,讲述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笔者曾经参加到一次全国性的新闻采访活动,对某央企一位基层一线工人做两集的人物报道。采访对象所在的行业是铁路电气化方面,非常晦涩难懂,如何在专业性极强的背景下,挖掘出吸引人眼球的故事,在前期对接中,笔者了解到,主人公看似粗线条,内心却非常细腻,他会每天写日记,思念亲人的时候会吹笛子。于是,抓住了这些可以放大的故事细节,笔者在故事讲述时,用采访对象的一篇篇日记串场,展示其在业务上的勇于探索、精益求精,又用夕阳西下吹笛子的细节收尾,展示了一线野外工作者的细腻情怀,让原本“硬邦邦”的专业人物故事,变得有血有肉,让人更加印象深刻。好故事让好新闻更有温度,也更有趣,而有技巧的聊天,善于发现细节的新闻眼光,是关键的基础所在。

好故事的挖掘,有时候可以集中体现在一个人物的多元方面,有时候可以用超时间的跨度来呈现。512汶川地震的报道中,除了让人心痛的灾难,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不少人至今记忆犹新。2018年5月,汶川地震十周年,不少媒体都推出了专题新闻报道。笔者所在的新闻单位,也进行了特别策划,在持续了半个月的新闻报道中,两则人物报道,让不少观众难忘。第一则故事,选取了10年前地震中出生的地震宝宝,和接生他的医生,当时拍摄这条新闻的记者,受父母之托,给孩子取名震武,而当时的医生,是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完成的接生。十年后,给孩子取名的记者,再次来到灾区,寻找到了当年接生的医生,以及那个叫震武的孩子,当年的新生儿已经是10岁的少年,曾经受灾的家庭如今在迎接着第二个孩子的到来,当年摇摇欲坠的医院早已全新改建。记者、医生、孩子,三个人物10年后再相遇,通过跨度十年的故事,展示灾区的变化重生,比起数字的罗列、成果的堆砌,来自普通人的朴素故事,让新闻好看又暖心。

第二个故事同样跨越了十年的时间距离。十年前,一个即将参加高考的女生,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参加了高考。十年后,大学毕业的女生回到了当时受灾的母校当起了语文老师,在修建一新的学校,年轻的老师给学生们讲述了自己当年的高考作文题,同时又为孩子们出了一道作文题,回忆十年变化,这篇名为《辛老师的作文题》的报道,用十年间,不同孩子的作为题,巧讲故事,这种带有时间烙印的好故事,更打动人。

二、用好矛盾、冲突、悬念,体现结构力量

讲故事的目的是为了使报道更具传播力和引导力,使新闻的可信度和接受度更强。但讲什么、怎样讲好,却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在遵循客观事实、做到准确公证的前提下,更需要通过新闻创作者巧妙的设计布局,让故事引人入胜、刻骨铭心,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必须用好矛盾、冲突、悬念,体现结构的力量。

新闻故事的最大特点是以小见大,我们要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事,不一定要求题材重大,但一定要有内涵,带有寓意,要有可传递的理念、思想和行为。新闻中出现的矛盾越突出、情结越冲突,越吸引眼球,包括人与人的冲突、生产与环境的冲突,以及不同观点、价值观之间的冲突等。“喜忧都要报”不回避矛盾,写真实的人、真实的事,切忌把人物写得高大全,通过性格展示、行为描写和细节刻画,让读者自己认识、体察和感受。不要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要结合社会和行业背景来写,叙述要简练、生动,不能无节制地描写琐碎细节,以致淡化了中心,模糊了主题。新闻故事讲好故事,必须用好矛盾、冲突和悬念,体现结构的力量,而矛盾冲突的选择,往往因为不同的地域特色而愈发显得意味深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有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和城市元素。因此,在充分挖掘地方元素的基础上做好新闻报道,最终成为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好故事。而地域特征和城市元素,正是新闻报道的“富矿”,一旦深挖进去,定能收获更多不一样的故事。央视家喻户晓的纪录片《舌尖》系列,之所以一经播出就引发好评,就是因为讲好了一个个富有地域特色的好故事。笔者也负责创作过两个系列的类似报道,新闻报道的内容是介绍陕西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表现的形式,全部用有矛盾的故事来展现,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以及技艺传承的故事。在报道中,笔者就格外注意讲有矛盾冲突的故事。在一篇关于打铁技艺和手工竹编技艺的报道中,分别选取了夫妻故事、父子故事这两个大的主题,通过讲述夫妻相濡以沫相互扶持经营铁铺的故事,展示关中铁匠的传统手艺,同时用曾经畅销的铁具到逐渐无人问津,展示技艺濒临失传的遗憾。在展示竹编技艺的报道中,笔者更是巧妙地将故事矛盾的冲突放大,在父子故事的讲述中,父亲是传统的竹编艺人,儿子是新农村全域旅游的打工者,由于收入悬殊的问题,身为竹编技艺传人的父亲,无法说服儿子继承家族手艺,这样的矛盾冲突中,就很好地讲述了许多传统手工艺在现代面临的困境,但在片尾,又专门剪辑了小孙子认真把玩爷爷竹编作品的镜头,给观众以想象的空间,同时又预示着老艺人技艺传承的心愿尚有实现的可能。其实,类似的报道很多,在多数的情况下,我们往往会直接就技艺说技艺,而由人物故事、由矛盾冲突构建出的故事报道,就显得有血有肉、立体而丰满,更能让观众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此外,笔者还认为,讲好故事还要以小见大。所谓以小见大,就是要让“一滴水看见太阳的光辉”,通过基层实践的“点”,反映整体层面的“面”。而要找准这个“点”,就必须具有整体视野,在吃透中心工作或重大主题的背景、意义和核心诉求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围绕中心推进新闻报道的创新举措和生动实践,使报道“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使故事“有血有肉,深入灵魂”。

三、结语

好故事是好新闻的灵魂,而好故事的挖掘,离不开采访者富有技巧的聊天发现,离不开尊重客观事实基础上的矛盾、冲突和结构设计。这些元素的叠加,构成了好故事的基本元素,丰富了新闻的内涵,而好的新闻工作者,就是巧妙利用这些新闻元素,制作出受众喜爱的新闻报道,这是成就好新闻的核心所在,更是对新闻从业者专业素养的要求和考验。

猜你喜欢
讲故事新闻记者新闻报道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听冬神讲故事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全新登场
新版新闻记者证式样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Max讲故事——逃跑的熊
Max讲故事——杀手算命
Max讲故事——温柔的鬼故事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