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综合体建设:以重庆的实践为例

2018-03-28 17:19刘志华张丽娟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综合体田园农业

刘志华,刘 瑛,张丽娟

(1.西南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0715;2.重庆市农业综合开发评审中心,重庆 400112;3.重庆市大足区农机技术推广站,重庆 402360)

田园综合体是2017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也是乡村建设的新理念。文件强调“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1]。2017年6月5日,财政部下发《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河北、山西等18个省份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2]。中央财政从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补助资金中统筹安排,支持试点工作[3]。至此,作为一种新型农村经济组织模式[4],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获得了国家政策和资金层面的支持。

2017年5月,重庆市成为全国首批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建设的18个省区市之一。其中,忠县被纳入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建设县,南川、潼南、梁平为市级试点区县,形成了重庆市“1+3”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总体布局。作为国家统筹城乡试验区,重庆市根据自己山水自然的地域条件禀赋,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在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在田园综合体建设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一、重庆市田园综合体建设现状

整体来看,重庆市的四个田园综合体试点区县主要依托政策、资金、技术支持,把原有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在此基础上进行文旅开发和“三产”融合。

(一)忠县“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

忠县主要以传统优势柑橘产业为支撑建设“三产”融合的“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重点建设片区之一新立镇,种植有橘2.6万亩,年产柑橘4.5万吨,吸纳3 000余果农就业,带动农民人均年增加纯收入80 00元左右。建有标准化、规模化的全国最大柑橘标准化示范果园5 017亩,建有柑橘技术培训中心,无病毒柑橘育苗培育中心以及现代化成品生产加工中心。重点建设片区之二双桂镇,柑橘种植面积达1.68万余亩,九成已流转给种植大户、农业企业经营。打捆使用各类涉农资金,共享基础设施建设,并成功打造出拥有5 000亩荷花、8 000亩柑橘的“橘乡荷海”景区。另外两个比较典型的乡镇是拔山镇和马灌镇。拔山镇柑橘产业遍及12个自然村,88个农业合作社,惠及8 288户,26 464人,建园面积3万亩,定植面积2.1万亩,现有7个农业公司,1个种植大户,8个柑橘专业合作社,加工果销往派森百公司,鲜果销往全国各地。马灌镇金桂村有1 100亩种植笋竹的土地,这些笋竹由农业综合开发公司经营,由此可见,金桂村在柑橘产业外开展了产业多样化尝试。

忠县的田园综合体主要由核心企业带动,柑橘种植总面积大,产品质量好,市级重点企业三峡集团在新立镇建有亚洲第一家NFC橙汁加工厂,打通了从生产到高端加工的产业链。作为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区县,忠县在资金方面获得政策扶持力度大,政策资金加上龙头企业投资使资金相对充足。

(二)南川区文旅融合田园综合体

南川区田园综合体重点是利用山地打造茶产业,依托一小时大城市通达开发观光农业,力推茶产业与文旅融合,形成“一主多辅”的田园社区,探索中国南方丘陵地区田园综合体建设模式。

茶叶是南川的重要农业特色产品,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大,种植的生态条件优越。目前致力于以茶叶种植基地为核心区、周边区域为拓展区的种植、加工、康养、旅游全产业链田园综合体建设。产业方面重点开发高海拔特色茶,发展“金佛玉翠”绿茶和“金山红”古树茶,已引入重庆长城茶叶公司等企业进行产业化开发。同时以田园综合体建设为契机,实现“生态大观园”的转型升级。“生态大观园”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示范区、重庆市生态农业示范区、重庆市统筹城乡集中示范区,项目规划20平方公里,涉及大观、木凉、河图、黎香湖、兴隆五个镇。经数年前期建设,大的路网基本具备,规模经营土地达60%以上。已建成优质粮油、绿色果蔬、特色水产等6个产业集群,20个农业精品园。依托农业产业化培育,成功打造了“十二金钗”旅游文化品牌,形成了大观——黎香湖文旅休闲园、河图生态采摘园、木凉美食观光园、兴隆十里荷花走廊5大农旅融合休闲度假区,连续举办了6届“生态大观园”乡村旅游文化节,已被评为AAA级旅游景区,2016年吸引游客达4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5亿元。规划区近五年来共统筹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205个,持续投资超过100亿元。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3家,各类专业合作社66个,家庭农场100余家。“生态大观园”是具有前期建设经验和良好基础的农业产业园借田园综合体建设实现转型升级的典型样本。

南川区田园综合体建设注重农业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重视第三产业附加值,体现“三产”融合。利用“旅游+”“生态+”“科技+”等模式全力打造业态丰富、功能齐全的产业集群,实现集中开发、连片推进。重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乡村农民的人居条件,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完善农村社区服务,力求让乡村具有田园的诗意美和媲美城市的居住条件。

(三)潼南区特色农业加康养文化田园综合体

潼南区的田园综合体建设,主要是以柠檬为主导产业,并依托陈抟故里,打造康养文化产业基地。

柠檬产业主要在柏梓镇的金盆村、羊堡村等,政府提供一定资金补助和政策支持,通过土地流转、公司经营、农民出工等方式发挥农业技术和特色农产品种植的优势。潼南的柠檬种植技术含量高,产量高,品质好,远销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国,国际市场的开拓减轻了柠檬受国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据企业负责人介绍,他们的产品比同类产品单价要高20%~50%,且供不应求,经济效益明显。目前由公司牵头进行柠檬油等深加工,产品附加值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除特色农产品开发外,潼南区还深度开发本土文化资源,把自然优势与文化、民俗深度融合,进行陈抟故里、崇龛镇油菜花、玫瑰花基地和康养基地建设。崇龛镇是全国有名的几个连片油菜花赏花地,每年3月份几万亩油菜花竞相开放,被称为大地的艺术,已举办过10届油菜花节。另外,建有6 000多亩玫瑰基地,正致力于打造全球最大的玫瑰花园和产业基地。在进行田园综合体建设时,崇龛镇对当地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进行挖掘,进一步打造出将陈抟故里道教文化旅游和油菜花、玫瑰花花海旅游相结合的“生产+旅游”的田园综合体模式,整个园区面积为10.2平方公里。

潼南田园综合体建设重点是把特色农产品和本土文化资源开发相结合,通过文化康养的发展尽量减少季节等自然条件对农业的限制,借助本土文化打造田园综合体的多产业和复合型空间。

(四)梁平区诗画田园农旅融合田园综合体

梁平田园综合体建设主要在双桂街道,以梁平柚为产业核心,在“中国名柚之乡”“中国经果林之乡”等荣誉上做文章,以自然田园风光为基础,突出“农本、融合、生态、创新、持续”发展理念,坚持“三生统筹、三产融合、三位一体”思路,围绕“双桂田园·农禅福地”形象定位,构筑实施“一核三组团”(“一核”即双桂堂,“三组团”即双桂堂组团、双桂田园组团、滑石寨组团)的空间布局,重点打造“一堂一镇三寨六片区”(一堂指双桂堂;一镇指非遗小镇;三寨指滑石寨、金城寨、镂明岩;六片区指桂香天地·桂香人家、彩稻空间·稻香人家、百品柚林·柚香人家、荷塘禅境·荷香人家、龙溪水街·渔香人家、万竹观湖·竹香人家),旨在实现全区域农、文、旅融合联动发展,重点推进“生产、产业、经营、生态、服务、运行”6大支撑体系建设。

梁平田园综合体建设重点是以点带面,借助名优农产品的广告效应,突出联动优势,打造具有独特景致和内涵的田园风光,并彰显自己的本土特色文化,实现农业和旅游的连片规模开发,追求自然与人文结合所产生的相互增值效应。

二、重庆市田园综合体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主体责任分散,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政府对田园综合体虽然给予了较大的政策支持,但在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如土地确权落实不彻底、金融支持政策不完善、财政补贴不到位等情况。因为重庆地形复杂,土地零碎化,土地确权工作不到位,产权不明晰,造成了土地成片流转困难。南川区茶园的土地流转就遭遇到这样的瓶颈。对于土地类属的变更,地方政府权力较小,实现田园的整体性开发有难度。在资金方面,项目开发投资前期可质押资产较少,为防范风险,金融机构大多按原条件设置融资门槛,田园综合体建设的融资难度大。田园综合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企业、农户的主体责任与权力不够明确,协调缺乏仲裁部门,互助共赢的沟通很难到位;责任分散造成政府各部门间的协调难度加大。各主体的意识存在缺位现象。企业过分追求自身利益,往往忽视农户权利和生态保护;农户的小农意识较重,缺乏整体观念,常常因个人私利掣肘项目推进。另外,在土地流转、园区基建、旅游开发、税收管理等方面,与田园综合体建设相关的法规不够完善,各方权益的保障需进一步制度化、精细化,尤其是要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

(二)农业劳动力短缺,项目管理粗放,产业链衔接不紧密

田园综合体建设中“用工难”问题突出。这与重庆市劳动力流出基数有关,也从侧面反映出重庆第三产业对本土剩余劳动力的吸引力不足。劳动力短缺导致用工成本增加,制约了田园综合体的持续发展。一些田园综合体的要素配套不完备,服务能力弱,管理粗放。项目区域的旅游住宿、餐饮购物等接待服务,游览步道、厕所、停车场、垃圾收运等设施不完备,致使游客的体验感难达预期。特别是在高峰期,卫生、交通、安全、咨询服务严重不足,缺少应急预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强,使游客对田园综合体的认可度较差。在产业上品牌意识和宣传力度不够,将“互联网+”导入农业滞后,线上销售渠道未能畅通,一二三产衔接不紧密,产品的开发层次低,多数项目为简单嫁接类,片面采取“农业+观光”模式,业态和结构单一,同质化倾向严重,加之受制于气候、季节等因素,产业增值潜力受限。

(三)产业内部发展不均衡,田园体验欠丰富

田园综合体“为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统筹推进构建了新模式”[5],是集种植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多产业的现代化农业经营综合体,发展成败在于“农商文旅”等要素的整合。就目前来看,重庆市田园综合体建设的综合性、创意性与特色不足,对城市游客缺乏吸引力。田园综合体的游客体验主要集中在田园风光和农事方面,相关要素如康养、文化认知、民俗等介入不够,难以激发游客的田园综合体验感。特别是没有很好将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融入独特的自然与田园资源进行开发;花卉种植、农家景致等景观缺少个性,很容易被其他地区取代和超越。花卉景区设计缺少审美理念,较少移步换景的趣味性,甚至还存在不少粗制滥造的伪景点,导致“田园”味不浓,没有给游客营造一种闲适宁静、返璞归真的乡野趣味。元素单一,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文化创意欠缺,使得景观内涵不够,很难满足游客差异化需求;体验性、探究性的内容较少,导致游客纯粹“走马观花”;对农耕文化的深度开发较少;景观景致缺少独特魅力。这些都影响到了城市人群对乡村田园游的价值认同。

(四)建设模式较单一,统筹城乡内涵不够,缺乏创新力度

重庆市目前的田园综合体精品项目不多,单纯依托自然和田园生态的乡村游单一模式比较突出。业态创新明显不足,产业、田园、生态、文化之间的融合不够,存在粗放叠加和简单拼凑倾向;在土地流转、融资、人才引进等方面缺乏创新型的制度保障。多数为农民土地流转加公司运营的模式,公司与农户联系不紧密,农民参与积极性不够,尤其公司未能很好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产业缺乏内生动能,农村成了城市产业的廉价租借土地来源,很难达成田园综合体建设的预期社会效益,即劳动力的就地消化、农民增收和城乡统筹发展。田园综合体属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创新业态,是城乡一体化、乡村振兴的一种新模式和新路径,应立足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等充分发挥好农民合作社的载体作用,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贯彻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新理念。目前田园综合体建设中的田园要素和农民主体还未能得到充分凸显,农民合作社发展相对滞后,依然存在“空壳社”“套牌社”现象,缺乏“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合作社领办人或职业经理人,城乡一体化发展内涵不够。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田园综合体应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高效利用土地,消化劳动力,实现农民增收和就地城市化,避免农村的空心化,而就目前的运作情况看,离目标的实现还有较大差距。

三、“两大支撑”与“主体合力”的田园综合体建设路径

(一)实现产业和文化两大支撑的深度融合

产业和文化是田园综合体的两大支撑,两者缺一不可。产业要做大、做强,文化要丰富和独特。国家建设田园综合体的目的是为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消费需求去发展农业,避免产能过剩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基础上,壮大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特别是借助三产深度融合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农村要发展,根本上需要因地制宜发展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尤其是把传统农业的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拓展和融合。

传统农业以种植为主,主要集中于第一产业,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劳动力成本高,粗放经营,生态压力大,但产出效益低。田园综合体作为农业的一种升级形式,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充分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同时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附加值。就现在的情况看,农业向第二产业推进是可行的,但这种增值很容易出现瓶颈,甚至造成产能过剩,这就需要使农业向第三产业的业态发展,这集中体现为田园综合体的综合性和三产的深度融合内涵。因此,田园综合体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上,发挥农村的生态优势,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等增加农业文旅产出的比重;通过科技创新、景观设计、田园建设依托大城市发展全时休闲旅游,实现资源互用和优势互补,改变农业依靠土地种植和农产品加工的单一格局,把农村的青山绿水等自然资源与乡风民俗等文化资源作为消费品开发出来,重点满足城市人群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使农村能依靠产业和文旅两条腿走路,形成产业和文化两大集群的支撑。

田园综合体的产业和文化两大支撑体系是一种共融共赢关系。田园综合体如果没有很好的产业作为支撑,农业的基础利润就很难实现,环境改造与基础设施建设等就缺少资金支持;但如果只突出产业,就有可能把农村简单变成工厂,在利润的片面驱使下可能带来乡村生态的恶化,而乡村所具有的田园文化则无法产生经济效益,造成文化资源闲置和浪费。如果只强调文化,少了现代农业的产业支撑,田园就会缺少现代气息,效益的多样化产出就会受限,田园文化的开发就会流于浅泛和表层,乡村休闲文旅消费这一块也很难做大做强。只有两者深度融合,形成一种共赢关系,在开发产业的同时利用好乡村特有的生态和文化资源,田园综合体才能在乡村的经济和社会文化的整体发展中实现其价值和意义。

(二)田园综合体要体现“三重主体”利益诉求,形成“主体合力”

1.田园综合体的参与者。田园综合体参与者包括政府、企业家和农民。三个方面构成农村的产业化主体。现代农业只有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企业家的带领和农民的广泛参与,才能集合各类资源,激活各方积极性,利用好农村政策,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广阔市场、社会资本,拓展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克服传统农业低投入、低产出、自给自足的亚细亚生产模式,从而使农民逐步摆脱小农意识,在城市反哺乡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过程中增强农村的造血机能,综合农村的各种资源和生态优势,形成发展动能,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同步推进乡村生活的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共同繁荣。

2.田园文化的创造者。就现阶段来说,田园文化是农业文明最主要的表现形态,也是可以被感知和消费的最主要的农业文化。田园文化的主体是农民。没有了农民就无所谓文化意义的田园文化。所以,现代农民应是田园文化的主体,他们是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的保持者,也是传承者和现代意义的创新者。一个没有农民的乡村,只剩下现代产业,即便有田园风光,也不能说还保存有田园文化,田园风光和农民是田园文化存在的基本保证和依据。农民居住的村庄、屋舍,农事劳作,农民基于土地的生存方式等是田园文化主要的呈现和表达方式。当然,这里所指的农民以及他们的生活,并非与现代相龃龉。这里保持和展示田园文化的农民,是基于现代乡村生活形态的农民,他们可以享受到现代科技带来的丰富生活与便利,他们的生活质量并不亚于城市居民,这也是城乡统筹发展、乡村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乡村文化,是社会整体文化建设的需要。中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渐趋放缓,乡村生活质量的提升,城乡差距的缩小,完全有可能使更多的农民愿意留在乡村创业、生产、生活;农村所独有的生态优势也会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到乡村休闲、生活、康养,在有条件的区域可以形成生活上的城乡互动,这是值得探索与推行的现代居住形态,不仅可以纾解人口大国的大城市病,还可以带动乡村多种经济发展。在文化产业日益壮大的今天,田园文化的开发具有不可限量的空间,它将同现代农业产业一道成为乡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

3.田园综合体的体验者。田园文化的体验主体是一个无限主体。他可以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民,但更应该是众多的城市人群。他们可能是短暂留居乡村的城市休闲者、旅游者、康养者,也可能是城市到乡村的长期居住者。田园文化的体验主体具有无限化、持久化、多样化的特点,它最终完成的是城乡的人口互动、消费互动、经济互动和文化互动。乡村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必须有城市人群的消费供给;城市生活的丰富,需要乡村物质和精神资源的补足。有广泛体验主体的参与,才可能建成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康养居家、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田园具有空间的丰富性。田园既是自然空间,又是相对于城市的一种异质空间,与城市相比更多体现为两者景观层面的差异,自然山水、清新空气是田园独有的资源;同时,田园是文化空间,具有文化的丰富性,可以保留时间的文化记忆;田园还是一种精神空间,体现出闲适与自由的品性,为快节奏下生活和工作的人们带来新的生活和生命样态,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满足。对于不同的体验者而言,田园具有一种体验的综合性,它可以打开记忆(对于曾经的乡村生活)、欣赏诗意、亲近自然、获取知识、泄导情感、感受氛围,获得一种在城市空间中很难具有的生命情怀和精神安享。所以,田园综合体建设,需要考虑体验主体的丰富性与多层次性,以满足多体验主体的需求,不能采取单一或同质化的模式。重庆的田园综合体要根据自己的地域特色、民俗风情、农耕文化去打造,同时切合周边城市人群的休闲与消费特点。不能把田园综合体简单理解为现代农业+旅游,现代农业+地产的模式,也不能简单追求乡村城镇化居住模式,要充分利用好乡村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发展好循环农业和创意农业,尤其要做好农事体验和农耕文化展示这篇大文章。未来田园综合体的差别,更多地不是在自然景观层面,而是在文化层面、体验层面、创意层面,这就需要在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上下功夫。

四、重庆市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对策建议

田园综合体建设具有系统性,根据实地调研中各区县田园综合体建设的一些做法,拟从法律法规、创新机制、规划布局、生态保护等方面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一)政策支持要精准,相关法律法规须完善

发展田园综合体,必须顺应农业供给侧改革和新型产业发展的要求,重点落实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农村的发展动力。一是大力支持各区县申报国家级或市级田园综合体,对于特色显著的田园综合体给予补贴。落实好土地确权工作,完善土地流转制度,统筹规划,合理开发。整合农业、旅游、文化、金融等部门力量,建立联动推进机制,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产业发展出政策、立项目、筹资金[6]。二是理顺法律关系,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使田园综合体建设在土地流转、招商融资、旅游开发、设施建设等方面切实得到制度性供给,给建设者各方吃定心丸,使项目得以持续推进,能着眼于长远和综合利益。各方责权利要清楚,产权要明晰,各主体利益分配及退出机制要完善,要确立协商和仲裁机构,突出政府保障、协调、监督的职责。

(二)农民主体要突出,实现经营体系可持续发展

田园综合体绝不是单纯地考虑农业发展问题,而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为整体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而提出的一个创新发展战略[7]。田园综合体目的是促进农村的产业升级,带动农村生活的现代化。因此,田园综合体应提高宣传力度,政府应给予参与综合体项目的农户一定的补贴和政策支持,政府的宣传、教育导向要明确,尤其要鼓励、吸引农民工返乡参与田园综合体建设,同时利用好农村的留守老人、妇女等闲散劳动力,让他们在田园综合体建设中发挥作用,借助产业脱贫。工作中,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与田园综合体之间的联系,对农民合作社要组织到位,要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产业方面要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利用好西南大学、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发展好柑橘、柠檬、茶业、油菜、柚子等重点项目,同时差异化发展其他适合重庆山地的高附加值农产品,如莼菜、油茶、中草药等,坚持分散种植与集中销售相结合,发挥好田园综合体的示范带动效应,拓宽农业产业空间,构建立足重庆本地城市需求,并辐射周边及全国的新农村产业体系。

(三)田园文化要立足本土特色,田园体验须创新内涵

重庆市的田园综合体建设要从地域实际出发,结合自然资源特点,科学开发农业旅游,尤其要深度挖掘巴渝农耕文化,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在形式上要敢于创新,依托大城市、大农村的特点,开发好农业观光,农业知识教育、农业博物馆等项目。可以举办农事趣味活动,通过认养农作物或牲畜等方式增强城市游客参与度。项目设置上要细分消费人群,如设计针对城市老年人的生活回忆性、康养性项目,针对中年人的挑战性、健身性项目,针对中小学生的探究性、研学性项目等。各区县要将本土文化融入独特的自然和田园资源加以开发,如潼南县可以利用陈抟老祖故里,重点在道教文化康养上下功夫,石柱县可以结合土家文化打造具有鲜明民俗特色的田园综合体,铜梁区可以在龙文化上找结合点,大足区可以借世界文化遗产延展旅游时空内涵留住游客。除自然景致外,田园体验重点还是文化和精神感受,这就需要根据城市人群的生活特点和精神欲求借助田园空间进行差异化设计,重点在乡野文化、田园氛围、闲适情调、新奇趣味等方面做文章。

(四)规划布局要着眼大局,突出生态效益

重庆市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域,农业发展应着眼于国家大局,保护好青山绿水,构筑好国家的生态屏障,因此田园综合体建设要坚持科学规划,突出生态效益。从各区县的资源条件和产业现状实际出发,体现国家利益和全市发展“一盘棋”的思路,编制全市田园综合体发展总体规划[6],避免单打独斗,无序竞争。各区县要立足自身实际,在全市总体规划指导下,编制各区县田园综合体实施方案[6]。同时,各区县间要加强协调合作,实现联动发展、错位发展与差异化发展,打破区县壁垒[6],避免产能过剩。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广绿色经营,提倡绿色消费,强化绿色管理,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五)利用全媒体加强宣传,对接城市消费升级

重庆有“火炉”之称,夏天酷热,而冬天较为湿冷,因此不少市民“冬天在海南暖冬,夏天在贵州避暑”,本土旅游消费外流较多。随着城市建设提档,重庆成为网红城市,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来重庆观光。可以借助这样的优势和机遇建设田园综合体,发掘好重庆乡村的旅游资源,吸引更多游客在城市观光的同时到重庆的乡村驻足游览,体验富有巴渝特色的田园文化和山水景致。这就需要坚持政府引导,各部门分工协调,各区县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以农耕和民俗文化为背景,以市场目标为导向,打造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一流服务、品牌响亮的集休闲、度假、健康、养老、研学等为主的田园综合体和城市休闲生活区[8],通过农业创意对接城市人群的休闲消费升级。地方政府要整合利用资源,建立协调机制,利用全媒体进行品牌宣传,运用网络、手机APP等方式进行信息推送,促进田园综合体营销电商化。

猜你喜欢
综合体田园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Bořislavka社区综合体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西班牙AIGÜES DE VILAJUÏGA建筑综合体
Megapark商业综合体
为“田园CEO”成长添把火
B CAMPUS教育综合体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