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可行性研究

2018-03-29 04:07刘志林
昌吉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中华政治传统

刘志林

(南昌工学院 江西 南昌 330108)

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命脉,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源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性”特质为两者深度融合提供了可能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人文素养和道德规范等内容必将极大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化人”的实效。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可能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的“德性”特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性”特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华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1]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德性”内容,这种“德性”特质为历代以来的社会教化、理政治国、民族融合提供了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立精神;有“君子和而不同”的“和合尚中”思想,有“君子成人之美”的“善解能容”传统;有“天下大同”的“和谐共美”追求……这样的思想、理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也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和生动,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德性”特质,这种“德性”特质主要表现在:

第一,崇道尚德。正如孔子所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诉求是以个人和社会的道德实践为中心的,以德闻道、以德践道,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悟道与行道的主要方式。[2]虽然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对“德、道”的思想体悟莫衷一是,但是他们一直强调“崇道尚德”的心性自觉应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应该成为一个人最纯粹的生存态度,最含蓄蕴藉的生命情致,这样一种思想根本是可以成为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自觉。

第二,注重教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向来坚持入世致知的原则,强调文化化人的教化功能的发挥,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作为其一贯的使命和追求,几千年而从未放弃。汉代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天人合一”的理论,其中强调的就是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与孔子提倡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相通之处,这种以德治国的实践是以教化为用,两者合二为一的。

第三,提倡德治。汉代以降,德治就是中国古代君王治国理政、安邦济世的基本方略,比如汉武帝的“天人合一”、李世民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主张。这种德治思想多是源于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的具化。在儒家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其关于“德治”的思想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主张:“正其身”“君子德风”“修身为本”……,追求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

第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文化制约和影响。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受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把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意识形态的价值管体系转化个体的情感、信念、态度和认知,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受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通过一种内在的、生活化的、不知觉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教化功能,从而塑造大学生个体的行为与价值观体系;最后,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载体和途径。文化是社会群体结合的纽带和基础,无论是优秀传统文化还是当下的生活经验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都应该成为大学生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载体。以文化为载体一方面可以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行知有物,更为生动和具体,另一方面可以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主流文化、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更为深刻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功能。[3]

第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功能。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促进功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使得大学生群体充分认识到自己不仅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从而提升大学生群体参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进而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维护者和践行者;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引领功能。这种引领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会根据一定的意识形态要求、政治原则对其教育的内容、目标、方法等进行设计,从而促使大学生群体的知、情、意、信、行等诸要素的生成和演进统一到社会的主导思想下,二是大学生个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后,会形成群体性的价值取向,也会对文化形成共同的理解和心理认同,进而对文化的发展起影响和制约作用;最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整合功能。当前是多元文化共存的世界,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群体可以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去审视自身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历史性和相对性,从而会在自愿自主的基础上对自身文化进行革新,在文化整合功能下,个体也不会因为外来强势文化的扩张和渗透,丧失对自身文化的坚守,而是会在保持自身文化价值体系的前提下对他者文化进行批判性的吸收。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性”特质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为纽带,二者形成了一种“融合”基础,其实质体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上,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视角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性”内容,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视角来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德性”特质应该体现在大学生人格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方面。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者在教化功能、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原则有着共同的共通、相似、结合和互补的地方,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提供了契合点,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期下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需要、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文化背景下增强大学生社会认同和民族认同的需要。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契合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化功能相识、教育目标相近、教育内容互补、教育原则相通,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所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等内容,对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创新具有很大借鉴作用。

教化功能相似。所谓“教化”是指教育、环境、习俗等有形或无形的手段来改变改变人的思想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都是以提高人的道德素质、道德水平为根本目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德育,强调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水平、文化素养、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两者具有相通的教化功能。

教育目标相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重“义”轻“利”,强调人与人之间“和合”关系,发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可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人、塑造人的实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工作的价值追求和目标要义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塑造学生高尚的灵魂。两者在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具有相似的逻辑性。

教育内容互补。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意义深远,其家国情怀、义利思想、人格精神、和合理念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的重要源泉,另一方面,在新时期下,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也需要吸收融合当代先进思想理念,要体现时代的需求,要体现大学生成长需求。

教育原则相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的德育过程中,自发的总结和凝练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原则体系,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一定借鉴和启发意义。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自省”,强调通过个人的自省来“修身”,来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反求诸己的自省是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强调的。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教育效果的实践性,比如,出自《中庸·第二十章》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思想就是强调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比如王守仁先生的“知行合一”思想就是强调提高个人道德修养首要是注重道德实践,于实处用力,于行上下功夫,这与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外化于行”原则是不谋而合的。[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契合点其内涵表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性表述上,表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良性互动上,表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适性创新上。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求

首先,增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是新时期下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和宝贵精神财富,需要一代代人的弘扬和传承。大学生是社会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生力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主阵地作用,让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多了解和认知,从而充分调动大学生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进而推动大学生去传播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增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新时期下,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实效性不强、教学方法滞后、教育过程生硬等;另一方面,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扩张与渗透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对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所以,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思想、优秀方法与精神价值对对抗外来文化的负面影响,帮助大学生知荣辱、明是非、辨美丑、树三观,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最后,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文化背景下增强大学生社会认同和民族认同的需要。中国30年的改革发展所创造巨大的经济成就令世界瞩目,同时当今世界也是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一方面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思想发展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比如享乐主义、精致利己主义等,另一方面大学生容易受外来思想的影响,比如对西方文化不加批判的盲目崇拜等,这些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文化建设来增强社会认知、民族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社会认同的有力武器,要善于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公德、社会认同和责任意识教育,增强大学生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也是民族文化自信。[5]

猜你喜欢
中华政治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