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学视域下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探讨

2018-03-29 04:07王泽德
昌吉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生态农村专业

王泽德

(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吉林 四平 136000)

习近平总书记说:“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保障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提高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2]根据生态学中的限定因子定律,教师群体也是一种生态系统,其中教师的质量就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因子。如果教师的质量不高,就会影响到整个国家教育的发展。因此,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就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教师的专业发展环境是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和生理心理环境交织而成的复合的生态环境。周围的各种生态环境构成了一个有机的与教师专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也就是教师的成长规律。

一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特点

(一)教育生态学视域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育生态学所提倡的全面关照、整体着眼、动态平衡、持续发展的观点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依据教育生态学理论,我们认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自由人是实现人的发展的终极目标。受传统的教师观的影响,我们常常忽视教师个体作为自然人的内在专业发展需求,仅仅将其作为传承人类文明、服务社会发展的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客体。按照教育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追求教师个体自由、全面、充分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理解教育生态学视野下教师专业发展理念,认真对待作为自然人的教师个性发展和需求。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是教师为达到成熟而进行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是教师主体价值的实现,是教师实现内在生命价值的需要。[3]

(二)教育生态系统中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

1.平衡性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教育生态系统的各构成要素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发展和相互适应之中。在教育生态系统中,为了保持知识、能力等多方面的平衡和稳定,教师时刻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与交换。

2.多样性

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的多样性注定了该系统的稳定性。教育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为教师专业发展系统的稳定性提供了保障和支撑。专业结构的复杂性和专业发展的多样性也注定了教师教学工作的复杂性。教师专业发展的多样性具体表现在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终身学习等方面。

3.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发展是从生态的完整性视角来寻找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教师专业发展本质就是实现教师个体有意识、全面的、动态的可持续发展与作为“自然人”的生命有机体协同发展的统一过程。

二、促进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生态制度保障体系

生态平衡是教育生态系统所追求的永恒主题。教育生态系统保持动态平衡的重要措施就是建立完善的运行保障机制。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而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是良好社会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良好的制度保障体系是构建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的前提。只有得到了社会各界充分的关注、理解和尊重,教师们才会真正地感受到所从事职业的光荣与伟大,从而获得去积极追求职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的动力。因此,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及时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化建设提供保障。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已走在了将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化的前列。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时刻影响和制约着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因此,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在《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的保障下确立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地位,建立一个适合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制度保障体系,促使教师职业在与社会大系统的互动中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进而形成一股合力,推动这个生态系统不断地前进。在这个生态制度体系保障下,教师个体既要完成与教育生态系统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又要为整个系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使得整个系统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

(二)树立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创建“教、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模式

生态学中,生态位原理认为,在某一资源维度上,一个竞争个体能够占有一定的生态链位置,叫做该竞争个体在这一资源维度上的生态位。[4]生态位分化的问题也同样存在于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专业自主发展意识是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生态位的稳定性的重要保障。而这种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就是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信念和主观动力。这种内在的信念和主观动力,一旦形成就会直接影响教师自我期望与行为。专业自主发展意识是激发教师潜能的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根据教育生态学理论,一个包含教师教学自主能力、学习自主能力和科研自主能力等因子在内的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就构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生态结构。“教、学、研”一体化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最有效的实践模式。教,是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来发现和解决问题,是向学生输出知识、经验的过程,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实践过程;学,是教师自主学习,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是对外界知识、经验的获取与再加工,不断丰富自身知识、经验的输入过程,为教和研做准备;研,是教师对自身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活动的反思,是新知识、新经验的生成过程,可以不断提升教和学的品质。其中,学镶嵌在教和研的结构之中,时刻为教与研提供物质、信息和能量,保障着知识、经验不断处于更新、发展的状态中。为了不断实现专业素质整体的协调、动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研三个生态因子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上的传递和融合。从运行方式上看,教引导研,研带动学,学促进教。没有教的引发,研难以开展下去;研一旦停止运转,学就随之停滞不前;学一旦停滞不前,教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整个生态系统缺少教学研任何一个要素,都会立即瘫痪,不存在了。教、学、研三个要素既形成了深度融合的统一整体,同时也构成了一个彼此相互制约的生态系统。要想实现自己的职业生命价值,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必须树立专业自主发展意识,激发内在的价值信念和动力,不断践行“教、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模式。

(三)搭建专业发展的网络平台,实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生态化发展

教育生态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与其外部生态环境都处在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之中。周围生态环境中的物质、信息、能量传递与交换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过去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信息闭塞,物质匮乏,能量流通渠道单一,使整个系统缺乏活力。进入信息时代,生态学视域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强调对各种有效资源的融合与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具有多主体、跨时空、便捷迅速的特点,为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创造了一个更加开放、自由、个性化的信息生态环境。首先,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平台是学校传统生态环境在信息维度上的有益拓展。[5]该平台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为教师们处于不同时空生态环境下的直接、自由的信息交流创造更便利的条件,从而实现整个系统原生态的和谐关系。其次,网络生态系统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网络生态系统时刻都与外部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和交换。网络平台所提供的丰富资源,既可以让农村中小学教师在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过程中,实现同步发展,也可以满足他们自身专业发展多样性的需求。

在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平台上,我们可以设置教育法律法规模块、师德师风建设模块、研修论坛模块、专家引领模块、教育资源模块等,方便教师们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跨层次、跨维度的互动和交流,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碰撞思维,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发展模式。农村中小学教师还可以利用自己的教学博客、威客或BBS等与同事们进行资源共享和交流互动。与此同时,生态网络平台也为一线教师与专家、学者间的交流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真正实现与专家、学者们的零距离接触。

这种跨地区、跨人群、跨角度的网络平台的搭建在排除限制因子的过程中利用生态链的传递效应,使能量在传递过程中实现整体效应,从而实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生态化发展。[6]

(四)加强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城乡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构建动态的城乡教师流动机制

目前,农村师资队伍结构的不均衡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专业构成不均衡、职称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不合理和地域分布不均衡等是农村师资队伍结构不均衡的主要表现。农村师资队伍结构的失衡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生态系统的畸形发展。因此,各级政府必须树立动态的教师管理理念,加强城乡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并形成制度化,统筹城乡教师的优化配置,逐步实现区域内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结构的动态平衡和发展。某个区域内城乡教师的稳定是相对的,而流动是绝对的。有流动才有活力,才能促进区域内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只有流动才能充分挖掘教师的内在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获得最大的人才效益,达到动态平衡。我们可以借鉴山西、重庆等地区的先进经验,打破学校和行政区域的界限,改变原来中小学教师隶属于学校的旧管理理念,把所有教师作为区域内的共享教育资源,尝试建立城乡教师轮岗交流的工作机制,引导和鼓励优秀城市教师到农村、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校任教,同时也选派一批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到城市优质学校顶岗交流学习,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区域内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结构失衡问题,实现区域内师资队伍动态平衡。

为了彻底解决农村中小学校师资队伍结构不均衡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还需出台相关配套措施,挽留住农村中小学校原有优秀的教师,同时吸引更多优秀高校毕业生投身到本地农村教育事业。我们还可以借助国家出台的“公费师范生计划”“农村硕师计划”等优惠政策为当地农村中小学定向培养高质量的师资,以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结构不均衡和地域分布不均衡问题,从而为我国的农村教育补充更多的新鲜血液。在加大师资培养力度的同时,我们也要为农村中小学的在岗教师提供职后专业发展培训,可以采用“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相关教育措施来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

三、结语

农村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村教育的状况如何与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有重要的关系,没有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师队伍的专业化,也不会有我国教育质量的大幅度提升。[7]完善与提高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素质是实现我国农村教育高质量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通过树立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完善保障制度体系建设,积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努力实现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才能推动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生态农村专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