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体标记“了”的研究综述

2018-03-30 03:26张雪辰
文教资料 2018年23期
关键词:综述

张雪辰

摘 要: 汉语中体标记“了”由于其语法意义复杂、句法结构丰富和使用规则的灵活一向被视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与重点。本文选取二十余篇关于汉语体标记“了”的研究著作,评述汉语体标记“了”已经取得的本体研究成果,探讨本体研究成果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影响;考察对外汉语教学中体标记“了”的汉外对比和偏误分析成果,提出目前体标记“了”在教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最后,归纳出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有关体标记“了”行之有效的教学建议及方法,以期为今后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体标记教学提供借鉴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体标记 “了” 综述

一、引言

由于现代汉语中缺乏印欧语系屈折形态的变化,因此汉语时体意义的表达多依靠于灵活、丰富、复杂的虚词和语义等手段,给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造成了学习上和理解上的困难。体标记“了”是使用频率最高,用法最复杂的时体表达手段,它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不可回避的教学难点和重点,不管是对“了”的本体研究还是在具体汉语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探讨,学界内一直对此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入研究。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收录的《语言教学与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海外华文教育》等期刊,北京语言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硕博学位论文,共选取了21篇文献。并对这21篇文献进行了分析与整合,从体标记“了”的本体研究成果、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体标记“了”的汉外对比和偏误分析成果、教学法研究等三个方面,对目前的体标记“了”的研究进行梳理,并尝试提出目前体标记“了”研究中的不足和今后发展的方向,以期对未来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体标记“了”研究提供借鉴平台。

二、体标记“了”本体研究成果

关于体标记“了”的分化及语法意义的本体研究成果最丰富,尤其是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了”的本体研究已经取得相当不错的成就:

王美娟(2015)对“了”的分类问题进行了探讨。王文通过梳理吕叔湘、沈家煊等学者关于“了”多分、不分、分“了1、了2”的分类问题的研究,提出不同分类方法可以从不同角度认识“了”的本质,不同的分类标准适用于不同的研究目的的看法,同时王文认可动词后“了1”和句末“了2”的分类。

邓芸芸(2013)对“了”的语法化演变过程进行了清晰的梳理,提炼出了从汉代完成动词“了”演变到宋代动态助词“了”,最后在宋末形成语气词“了”的清晰路线。同时,该文也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学界内关于“了1”、“了2”的探讨,得出了“界内普遍形成的共识”,即“了”可以分为动态助词“了”和语气词“了”,“了1”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状态的变化、实现;“了2”陈述语气,表示情况发生变化。

陈晨(2016)通过梳理目前学界内关于“了”的本体研究的争议焦点和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了1、了2”的语法意义,“了1”表示完成或实现,“了2”表示起始与变化。

综上所述,目前学界内已经普遍接受把“了”划分为“了1”、“了2”的提法,并详细地分别探讨了“了1、了2”的语法意义和语法、语用规则,认可“了1”用于动词后表示完成与实现;“了2”用于句末,表事态的变化和确定的语气。

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体标记“了”的研究

1.体标记“了”的习得研究

丁崇明(2012)通过向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下发“了”句测试卷,对“了”的习得顺序进行了探讨,发现“动+了1+宾”中,“了1”是出错率最高,习得难度最大的;表示动作已经完成,又表示事态有了新变化的“了”,即“动+了1+宾+了2”中的“了”最容易习得。

孙德坤(1993)以个案跟踪调查的方式,考察了两名母语为英语的外国学生的“了”字习得过程。发现学生L受课堂教学的误导把“了2”与其母语中的“过去时(past time)”等同起來;学生W对“了”的态度走向了极端,“一端是避而不用,一端是大量使用以致出现过度泛化现象”。孙文认为“了”的习得受习得顺序、习得过程;语言迁移;学习者个体因素等方面的影响。

以上通过对丁崇明、孙德坤等人关于“了”的习得顺序文献的整理归纳,得出体标记“了”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习得顺序和“了1、了2”的使用情况。

2.汉外对比成果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通过学生母语与汉语的对比,能准确找到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母语迁移的影响,进行更高效的汉语教学活动。关于体标记“了”与学生母语的对比研究,以汉英对比最多;韩在均(2003)进行了汉韩对比;刘汉武、丁崇明(2015)进行了汉语了和越南语的研究对比;玄美兰(2004)进行了汉日对比,以下分别归纳这些研究取得的成果:

韩在均(2003)通过汉语“了”与韩国语过去时助词进行了对比,发现二者在表达过去的时间上有相似性,但汉语的“了”主要表示动作或事件的实现与否,不表示动作与说话时间的关系;韩国语的过去时助词主要表示动作与说话时刻之间的关系。

刘汉武、丁崇明(2015)将越南语与汉语“了”进行了对比。认为“了1”在越南语中有四种对应形式;“了2”在越南语中有五种对应形式,这对于越南初级汉语学习者“了”的习得有很大影响。

玄美兰(2004)提出,日语和汉语时体观念和表达方式不同是造成偏误的主要原因。作者对比了汉语“了”和日语过去时标记进行了对比,针对“了”涉及的语法范畴进行探讨,她认为“了”能表示体,不能表示“时”,通过对中日两国语言时体意的对比分析研究,指出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应该过度强调汉语的特色,而应该找出汉语体标记“了”和日语助词语法规则的相同和差异。

3.偏误分析成果

在汉语体标记“了”的研究中,通过总结出外国学生使用“了”的偏误类型,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可以更好地指导对外汉语教学。

猜你喜欢
综述
认知需要研究综述
氢能有轨电车应用综述
综述的写作格式
5G应用及发展综述
机器学习综述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深度学习认知计算综述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Progress of DNA-based Methods for Species Identif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