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建设与高校德育教育的共融与互动

2018-03-30 03:26白志栋
文教资料 2018年23期
关键词:共融互动

摘 要: 本文分析大学文化建设与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共融性,讨论两者的相互关系,探讨两者良性互动的对策,以期产生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大学文化建设 高校德育教育 共融 互动

大学文化建设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建设积极、健康、富有特色的大学文化对大学生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并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与校风。高校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二者具有共融性且在多方面相互渗透。

一、大学文化建设与高校德育教育的共融性

(一)高校德育教育的实现过程中体现校园文化的内容

高校德育教育对受教育者起到思想灌输、个性塑造、品行矫正、自我教育的指导作用,而其具体过程则是指教育者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影响,也可以理解为通过教师高尚的品德、严谨的教学及学校优美的环境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因此,高校德育教育的核心目标是“育人”。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教育,使之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充实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大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塑造大学生美丽的心灵,最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长期坚持德育教育必然对大学文化建设产生积极影响。五彩缤纷的校园文化是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途径,大学文化由于要服务于高校德育教育的要求而获得蓬勃发展。大学文化可以增强大学师生对学校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激励师生见贤思齐,使广大师生在行动上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围绕环境育人这一中心,结合学校的培养目标、整体规划设计安排。大学精神文化更多地体现在学校的传统、教风、校风、学风、集体舆论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它是一个学校凝聚力的体现,对大学生品德的形成具有直接、深刻、持久的影响。这些都融合着大学德育教育的要求,都是在德育教育实施过程中反映出来的。

(二)大学文化建设能够反映德育教育工作的目標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人的熏陶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指导、意志磨炼和人格塑造,并起到观念认同和精神升华的作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充满蓬勃的创造活力、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对大学生的智力开发起着催化作用,有力促进大学生的能力发展,如:组织工作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校园文艺活动能调节紧张的学习节奏、活跃大学师生的生活、增添校园生活的情趣。同时,也能提高师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提高师生的文化修养,陶冶道德情操。德育教育的目标是使大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素养等方面达到相应的水平及标准,最终达到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要求。德育教育目标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在积极、健康的大学文化中都有所体现。正是这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影响着大学生,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二、大学文化建设对德育教育工作的作用

(一)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并塑造人格

目前,部分高校学风存在问题,从校园文化角度来说是处在“非良性循环”状态。这就需要师生进行积极的思想、情感交流,营造进取、合作的氛围。对教师来说,应有效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对学生来说,教师外在的气质、修养往往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产生示范效应,教师应该关心处于成长过程的大学生,除了晓之以理外,更应该动之以情。20岁左右的大学生正处于情绪波动大的心理成熟期,一方面寻求认同环境,另一方面不满足所处的受教育的地位。在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让大学生从自觉实践到完成社会化而走向成熟。因此,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对学校教育活动的完善和调节。

(二)增强德育教育工作的实践性

以往的德育教育工作往往以高校思政德育教育课的形式展开,其内容偏于理论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距离。甚至部分学生主观认为思政课、德育课主要是用来考试和完成学分。积极、健康的校园活动能深入学生的生活领域,在活动过程中倾听学生心声、把握学生需求。从学生角度出发,通过具体的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德育教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从而增强德育教育工作的实践性。

(三)能够增强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自主意识强,但往往缺乏科学的人生规划。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高校必须担负起大学生精神层面引导的责任、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并且激励大学生培养广博的胸怀和百舸争流的勇气。通过积极参加校园活动而明白,理想的实现离不开脚踏实地的艰苦努力,明白“立志需躬行”的道理,增强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三、高校德育教育对大学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高校德育教育对大学文化建设的道德净化作用

大学文化建设要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体现新时代社会主义的特点和特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地位。高校德育教育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良好的学术环境促进师生在智力与创新能力上的发展。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师生通过思想的交流、观念的认同、行为方式的养成,逐步形成在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上的共同趋向,产生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这些都对大学文化建设起到了道德净化的作用。

(二)高校德育教育是大学文化传承的有力工具

高校德育教育对大学文化的传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校园内的传承,二是向校外辐射。在学校内,德育教育不仅对知识层面上的道德知识产生影响,而且对道德观念、情感态度等发挥作用并通过大学文化的途径传承,如:举办各种文体活动、学术报告、知识讲座等。另一方面,德育教育对大学文化的传承,通过社会实践向整个社会辐射,这促进了大学文化建设与社会的渗透和融合,并形成了良性循环。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效应,能强化大学生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克服简单、急躁,有益于他们看清社会要求而努力成才。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作为大学文化的载体将各种大学文化知识运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间接地向社会展示了学校的精神与风尚。

(三)高校德育教育是大学文化创新的主要渠道

社会上各种思潮都会影响大学文化的建设。为了使大学文化在发展中进行优质选择,必然要求德育教育的正确引导。德育教育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择其精华,将前代人所创造的大学文化遗产传递下去。德育教育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理论上的创新必然会给大学文化建设赋予崭新的内容。德育教育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可以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并创新大学文化。民族的进步、国家的强大都离不开创新。在这一过程中,高校作为创新的前沿阵地,不但要激励大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高校德育教育内容的更新会重构大学文化的结构,并且使其不断更新与发展。大学文化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创新中发展,紧密结合国家方针、政策,引导师生树立新观念,并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

四、大学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的互动关系

(一)发挥德育教育导向作用推进大学文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把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灯塔。大学生全面发展离不开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点,应积极发挥德育教育的导向作用,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大学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和保障,而精神文化又對物质文化起着导向作用,要把德育教育的总目标一点一滴地融入大学物质环境中,充分考虑到育人的因素,着眼于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大学制度文化则应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制度并使之内化,建设新时代的大学制度文化应重视师生人际关系的改善、人际交往中民主关系的意识、增强群体创造意识,并相互感染、激励、完善自己。大学精神文化建设要以高校德育教育为导向,不断创新,有选择地继承并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实现自身成长与进步。大学行为文化主要强调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学校的校风等。因此,优秀教师、学习标兵、道德楷模都发挥着榜样的作用,并形成大学优良的行为文化。

(二)以大学文化建设为依托提高德育教育工作水平

大学文化建设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要推动德育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挖掘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德育教育资源,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如:大学班级文化、社团文化、公寓文化等。大学班级文化具有德育教育功能,建设氛围良好的班集体,德育教育就有了畅通的渠道。班级工作作为基本的德育教育途径能起到的作用有: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进行思想交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大学公寓文化作为新兴大学文化的一部分,在高校育人工作中越来越凸显优势,构建积极的公寓文化可以及时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陶冶学生的情操并增强公寓组织的向心力,发挥整体优势。大学社团文化对学生增进身心健康、提高思想文化修养有重要的德育教育作用。同样,各种社团组织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一方面,通过社团可以把教师的要求传递给学生,并配合德育教育工作的展开。另一方面,社团负责人会将工作中的问题及时汇报给教师,这样有利于将学生的日常德育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充分利用大学文化中的隐形课程,可以绕开意识的障碍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正确的影响。比如结合专业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通过历史课的教学可以融入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自然科学的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等。信息时代,应充分利用大学文化中的网络资源,创新德育教育形式。网络丰富了德育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突破了传统德育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因此,要尽快构建和完善大学的网络德育教育平台,抢占思想舆论阵地的制高点。

综上所述,大学文化建设与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相互融合、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扬长避短、加强建设,会使大学文化建设与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健康发展,这样必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2]王茜.大学文化与高校德育的共融互动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4.

[3]乔树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的互动作用[J].前沿,2005(12):89-91.

[4]白志栋.浅析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与大学文化的互溶互动[J].文教资料,2018(3):75-76.

本文系2016年度甘肃省教育厅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为:2016B—129)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共融互动
共融共建共育,构建教育新生态
以“三联”促“三力”共建共融谋振兴
从共建到共融——论法院参与法学院人才培养机制之重构
手机报面临的发展困境及纾解之道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文言文教学——让“文”与“言”共融
奥巴马与劳尔本周“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