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的综艺性回归

2018-03-30 03:26钟贝纯刘高飞
文教资料 2018年23期
关键词:美育意义

钟贝纯 刘高飞

摘 要: 随着电视节目商业化的发展趋势,综艺节目在内容消费、模式探求方面遇到了瓶颈期,《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综艺节目的出现,电视综艺似乎又找到了一个新的“春天”。本文以近几年大热的几档电视综艺节目为例,旨在从美育角度探求电视综艺节目对大众的导向作用和教育意义,以期让美育成为综艺节目出生成长的“土壤”,促进综艺节目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电视综艺 美育 意义

电视综艺节目通过灵活地运用文字、图像、声音等表现手法,以独特的综合性涵盖历史、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民对于综艺节目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纯粹性娱乐化享受,电视节目所传达出来的“美育”功能成为人民精神生活新的追求。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对于“美育”提出了“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美育遍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美育不但是电视节目自身改革中的迫切要求,而且是提高人民精神生活的内在要求。综艺节目只有将美育的导向作用和教育意义融入行业变革整个过程,进一步深化其内涵,才能焕发生机。

一、综艺节目“美”的体现

(一)内容美

电视节目内容决定着电视的发展定位,内容的剪裁和选取影响着电视节目的最终走向,同时内容的丰富性和价值观念的传达将直接影响电视的品质。因此,对于综艺节目内容的选取必须符合当前人民的审美心理,对于内容的选材不能局限于狭小的商业意识,而是要更多地体现人民群众对于美的追求。无论是央视推出的《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以下简称为《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以下简称为《成语大会》)等文化情感类原创节目,《国家宝藏》等记录式综艺节目,还是《经典咏流传》这类新颖的诗词歌唱类节目,这些节目在内容的取材上都追求美的享受,力求把生活中最具美感要求的一面展示给电视受众。《朗读者》中董卿和嘉宾的对话,嘉宾的朗读内容,给人以如沐春风般的享受;《国家寶藏》对于文物的前世今生的介绍,以及国宝守护人的誓词让我们为之动容;《经典咏流传》中一篇篇经典作品以歌曲的形式展示在我们面前,加上嘉宾对于作品的解读,更是给人以熏陶与启迪。

(二)形式美

电视节目形式决定了节目发展的潜能和独特优势,节目形式自由变化加上电视节目声光舞美自由组合能使节目视觉传达效果更加强烈。纵观近几年电视综艺节目,节目形式精心设置成为各大综艺节目的主要创作倾向。《诗词大会》的“飞花令”环节博人眼球,《朗读者》先交谈后朗读的形式给人温馨的感觉,《国家宝藏》演员对于宝藏前世今生的演绎新颖动人,《信中国》名人读信的形式,带我们回到那些逝去的年代……

(三)情感美

情感美是一种健康高尚的肯定性情感。情感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能否满足主观需要所产生的一种肯定性或否定性情绪体验,是人的心理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普遍的社会属性。情感美是在快感与实用感的基础上升华而形成的,并摆脱了各种狭隘的生理需要和实用需要的一种人类高级的情感形态。《朗读者》中许渊冲先生对于翻译事业的热爱和坚持,《诗词大会》中各行各业平凡的人们因为热爱诗词而展示出来的不平凡,《国家宝藏》中不同年代的人们对于国宝共同的守护,《经典咏流传》通过歌曲的形式传达出来的作品的情感力量等都给予了我们情感上的力量,带来的是情感美的体验。

二、综艺节目“美”的导向作用

(一)综艺节目的社会价值与文化导向

当前我国电视综艺节目良莠不齐,有以恶搞吐槽博笑点的低俗节目,也有以颜值人气博看点的选秀节目,当然不乏良心制作的人文教育类节目。但整体来看,综艺节目的内容出现越来越多的雷同、趋向低俗、缺乏内涵和意义等情况。例如当年大热的《快乐男声》,《超级女声》,如今再也没有了当年万人空巷的气势,缺乏价值内涵与文化导向作用的很难继续保持当年的势头。细心的我们不难发现,近年来博得我们眼球的节目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重视社会价值和文化导向的节目在综艺竞争中占得了一席地位。央视推出的《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文化情感类原创节目犹如综艺节目界的一股清流。

2017年12月3日,《国家宝藏》首播,一经播出后就迅速成为网红节目,人气居高不下,九大博物馆更是在春节期间成为全家老小出游的好去处。这档记录类综艺节目共展示了27件国宝,演绎了他们背后的故事和历史,这是一次全新的融合探索。湖南省博物馆的皿方罍、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图》、上海博物馆的商鞅方升等国宝无不让人惊讶感叹,人们都想去博物馆一睹芳容。国家宝藏们以独特的魅力跨越千年来到我们眼前,为我们所认知,不仅激发了我们探索历史的热忱之心,而且激发了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强化了我们对文物的重视和保护意识。笔者认为在《国家宝藏》这档文博探索节目的背后,是深层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文化底蕴的支撑,才得以让它在大众眼前一亮,迅速蹿红,它让古典文化“活”了起来,“潮”了起来,“燃”了起来。

2018年年初的热播节目《经典咏流传》再成热议话题。一篇篇经典配以流行乐,星素搭配吸引观众感受诗词之美,人们形象地称其为“古诗词与流行乐走心相遇”。我相信看完节目的大多数人都能够在脑中回想其旋律,传统诗词也以这种流行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被人们熟知和背诵。明星的演唱和观众熟知的古诗词相融合,使得观众和中华传统文化近距离接触。如袁枚的《苔》,小诗却有无穷的力量;谭维维将《墨梅》的精神传达得淋漓尽致;王力宏一把吉他弹唱的《三字经》,简单朴素却让人们感受到了经典的力量;当红小鲜肉王俊凯的《明日歌》只唱一遍就能让大家都会吟唱,朗朗上口……中华经典以歌曲形式走进了我们的内心。

纵观近年来走红、大热的综艺节目,不难看出,它们都坚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文化导向的作用,这也是它们能够在激烈竞争的荧屏占得生存之地并得到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综艺节目的人格导向

2018年3月23日,《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王者归来。《中国诗词大会》已经陪伴我们走过了两季时光,但是这并未消减人们对它的关注和热爱,第三季热度不减,主创团队带给我们别样的惊喜。这与节目诗词文化本身优秀的内涵分不开,同时其对人们人格导向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看过节目的人应该知道白茹云,第二季的一个选手。6年前,不幸的她得了淋巴癌,化疗带给她巨大的痛苦和身体上的摧残,但是坚强的她一边化疗一边读诗词,厚厚的诗词鉴赏词典被她读烂,诗词带给她的巨大的精神力量让她自信地站在了《诗词大会》的现场并且诠释了癌症真正的诗意。郦波老师说,白茹云那一种跨过所有障碍之后的淡定和胸襟,与毛主席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和气魄十分相似。这些诗词塑造着白茹云的人格,带给她甚至观众以强大的力量,《中国诗词大会》就这样在不经意间对人格导向起着良好的作用。

三、综艺节目“美”的教育意义

综艺节目追求娛乐本是无可厚非的。“娱乐传媒使中国人性情化心智更加健全、多样,社会更加稳定……娱乐的刺激性、参与性、休闲性……使人们性情尽显”[1]。然而,娱乐并非是传媒的唯一功用。作为一种大众媒体,电视的功能包括信息传播、教育、服务、娱乐等多种功能,媒体工作者更应注重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当然,强调导向作用和教育功能并非完全否定综艺节目的娱乐性,而是旨在反对在追求娱乐的名号下进行低俗甚至恶俗表演,强调电视媒体全面发展各类功能,秉承传媒的社会责任[2]。综艺节目的教育意义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对于综艺节目的生存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深究《中国诗词大会》成功的背后因素,离不开其深远的教育意义。特邀嘉宾如蒙曼老师、康震老师等对于诗词的解读分析,使人于无形中受到中华传统诗词的教育,比如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心境;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情怀;一首首诗,一阕阕词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深厚内涵。

《经典咏流传》中很多佶屈聱牙的诗歌,经过音乐这种方式,被大家普遍接受,对学生学习诗歌也起到了促进作用,老师们可以广泛利用音乐教育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开展诗歌学习。《诗词大会》“飞花令”的形式,既好玩又锻炼人的知识记忆能力,这种方式也可以应用于语文课堂的诗词教学。

《信中国》这档节目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教育意义也是巨大的。如果在过去的课堂,老师向学生讲述黄继光的事迹,同学们的感受不是那么直观强烈,但是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将《信中国》中杨洋和张少华老师共同演绎的黄继光致母亲的一封家书,以及得知他牺牲后母亲邓芳芝写给毛主席的信这段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通过读信演绎这种形式,我们可以间接了解黄继光浓浓的那份爱国情感,直观感受到这位伟大的革命先烈的事迹及他背后那位了不起的母亲。这种形式的教育是“春风化雨”的,不是老师简单的话语所能替代的。这也是《信中国》能够获得人民日报评论点赞的原因,它坚持了综艺节目“美”的教育意义,这也是综艺节目制作应该学习借鉴的地方。

四、美育与综艺节目融合的时代启示

近年来,我们看到了一些粗制滥造,为博热点而毫无文化价值和底蕴的许多综艺节目,甚至三观不正,做出了错误的示范与引导。但《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见字如面》《朗读者》等文化类节目向我们做出了正确的示范。的确,书信、诗词、成语等,他们当中蕴藏着中国文化与历史的密码,值得我们花心思开掘。如何开掘他们,美育与综艺节目的融合带给我们启示。

(一)突出美育的实践性

所谓美育的实践性,就是因地制宜,多元发展。综艺节目如何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呢?各大地方电视台可以发挥区域特色,因地制宜,挖掘当地的优秀文化,组织精英团队,创新发展,开辟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综艺节目类型。比如湖南,湘方言种类繁多,可以就这一特色,本着保护湖湘方言的宗旨,创造方言文化类节目。同时,也可以就湖湘文化的特色,以岳麓书院为场所,开辟湖湘讲堂类节目。

(二)加强美育的综合型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当代我国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如何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实际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可以相互融通的。在综艺节目的发展上,人们完全可以不仅停留在美育的层面上面,可以多方位探求发展。比如说,在实现美育教育的同时,在节目当中加入体育和智育的思想。《最强大脑》这类智育型节目和美育结合,将《奔跑吧兄弟》这类偏体育类的节目中加入美育的元素,以寻求节目发展的新思路。

(三)加强美育的乐教思维

乐教思维要求让人们在自然而然的表达中学会修饰,学会审美,在感悟本民族艺术的过程中,接受本民族的传统价值观[3]。综艺节目如何自然而然地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自觉接受本民族的传统价值观,从“声”到“音”再到“乐”,三维一体的模式是综艺节目制作的“指南针”。

近年来电视综艺的收视率下跌,让大众对于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充满了担忧。综艺节目好像就只有借鉴外国的经验,难以创新,人们感叹着出现一个原创火爆综艺节目怎么越来越难?其实并不难。如果媒体坚持美育的原则,发挥美育的价值,制作内容新、情感真、制作精、能量正的作品,将文化自觉化为血脉中的基因,就能打造出一个比一个精彩的爆款综艺,就能让综艺节目长久不衰。

参考文献:

[1]佘蕊.解密电视娱乐化[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2):116.

[2]姚鹏举.综艺节目的娱乐性与教育性[J].文艺生活,2013(07).

[3]王登峰.新学期加强与改进学校艺术教育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6(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基金资助项目“近年兴起文化情感类电视节目现象研究”阶段成果。(课题编号:cx201723)

指导老师:曾娟

猜你喜欢
美育意义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有意义和无意义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