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精神指导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2018-03-30 03:26尤灵敏
文教资料 2018年23期
关键词:大学生思政教育十九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尤灵敏

摘 要: 本文就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进行分析,针对高校学生,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看法,从践行“三全育人”理念、培养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强化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善用网络宣传形式、结合大学生实践活动等方面,探究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关键词: 十九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思政教育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體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这一重要论断从战略高度回答了怎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问题,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做了全面的论述。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人是决定性因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实际上说到底是人的思想建设,只有思想上的转变,才能有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的转变。

高校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前沿阵地,是引导和培育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主要阵地[2]。高校学生作为青年代表,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担当人。当代青年大学生以“95后”一代为主,最年轻的“95后”也已成年,他们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他们大学毕业的时候,正赶上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奋斗十年后,待他们成家立业之时,乘势而上全身心地投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搭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列车,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是他们工作的黄金年龄,也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可以说,当代青年大学生肩负着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针对高校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二、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大学生和以往任何时代的年轻人相比,都更轻易地了解、接近这个世界。他们处于网络化、大数据时代,承受着网络爆炸式的信息冲击,思想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善变”。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在“2+2+1”家庭模式的呵护宠爱下成长,物质基础优渥,有着强烈的时代特点。

1.部分学生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个性鲜明,自信张扬。因为接触西方音乐、游戏、影视作品等,思想或多或少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影响,追求自由开放,标榜个性随性。平时的生活习惯较难受到管控,不善于循规蹈矩,不喜欢被条条框框约束。部分学生追求时尚,紧跟时尚潮流,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充分。普遍自信,却难免坐井观天,经常在网上了解片面信息后,便以为自己无所不知,盲目发表言论,辩证思维和全局意识不足。部分学生对他人防范意识强烈,在与人相处中往往给人以高冷的感觉,不善于对朋友敞开心扉,也不容易接受朋友的劝告,固执己见,不善于变通。

2.思想开放,价值观多元,善于接受新事物,对网络有很强的依赖性。他们思维活跃,平时长时间接触网络,对于网上的新事物具有极强的捕捉力与敏感性,也是网络上各类新事物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对新事物具有较强的包容性。部分学生因长期接触网络世界,语言网络化明显,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则相对薄弱。通过网络,他们积极接触社会,热衷于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兼职、创业,抓住各种机会参加社会实践,他们敢闯敢拼,敢于面对风险,思想相比以往任何时代的同龄人都更加早熟。他们提倡公平、民主、公正,在网上积极发声,具有较强的正义感,但因缺乏阅历,心性单纯,鉴别能力不够成熟,一些人较容易被他人误导。

3.一些人推崇个人奋斗,有较强的竞争意识,但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这些学生做事功利性明显,多着眼眼前利益,缺少长远规划,理想信念模糊。部分人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想法多变,积极进取。因从小被告知社会竞争激烈,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但缺乏团队意识,擅长单打独斗,团队协作能力不足。这些人勇于挑战权威,但做事缺乏毅力,不善坚持,对一件事的持续关注度不高,钻研精神不足。

4.一些学生人际沟通和心理承受能力低,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相比与人面对面交流,现在大学生更喜欢宅在电脑前使用网络工具沟通,现实人际沟通能力较弱,语言表达缺乏逻辑性,抽象、零乱而难以理解。他们成长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物质条件丰沃,善于享受生活,从小有家长在身边一路保护,少有直接面对挫折的机会,一些学生抗压能力较弱。在家集父母、长辈宠爱于一身,以自我为中心,敏感易受刺激,情绪不稳定,遇到问题反复纠结,沉迷其中难以自拔,容易酝酿出心理疾病。

三、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大学生在成长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缺点、问题,加之当前高校面临战略转型和就业的压力,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时常侵蚀校园这片纯净之地。大学生思想多变、善变,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引导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显得尤为重要。

1.以人为本,把握学生成长规律,践行“三全育人”理念。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出发点。在课堂上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和谐氛围,充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讨论。

大学生教育是全方位立体式的教育,是老师、家长、学生多方参与、同心合力的过程,不是任何某一方的“自作多情”。辅导员、班主任、专任教师作为学生的直接接触人员,需要统一战线、协同作战。辅导员除了坚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外,也要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形势与政策课等课堂上,做好“教书”工作,课程内容要紧跟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避免课堂知识与社会现状相脱节。班主任要在平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处处体现“育人”理念。专任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带领学生开展科研工作中,同时关注学生思想动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增强“课程思政”意识,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在专业课中积极挖掘思政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静悄悄”地植入学生的潜意识中。

猜你喜欢
大学生思政教育十九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十九大召开 做好三个准备
“十九大”火爆朋友圈的深意(焦点话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