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联合加减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观察

2018-03-31 07:19安美花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7年36期
关键词:疗效观察艾灸中风

安美花

【摘要】目的 观察艾灸联合加减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效果。方法 共选择我院于2015年10月~2017年6月收治的患者9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46例及对照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予中医艾灸法及加减补阳还五汤口服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结果 经治疗4周后,研究组治愈10例(21.74%),显效14例(30.43%),有效18例(39.13%),无效4例(8.70%),总有效率为91.30%;对照组治愈5例(10.87%),显效8例(17.39%),有效20例(43.48%),无效13例(28.26%),总有效率为71.74%。两组比较,研究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性意义(P<0.05)。结论 艾灸联合加减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效果满意,故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风;痉挛性偏瘫;艾灸;加减补阳还五汤;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36..02

Observation of therapeutic effect of moxibustion combined with supplementing Yang and returning five soup in the

treatment of spastic hemiplegia after stroke

AN Mei-hua

中风是一种临床中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属急危重证之一,据有关报道显示,我国中风病的发病率位居世界的第2位,每年新发中风人数在1.3万~1.5万之间[1]。中风发病后虽经有效治疗后,部分患者仍会留有一些后遗症,痉挛性偏瘫即是中风的一种常见后遗症,其发生率高,如不能有效救治常可导致痉挛状态永久存在,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生存质量。近年来笔者采用中医艾久法及加减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6月吉林省龙井市中医医院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9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2组,每组46例,研究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44~64岁,平均年龄(51.6±3.4)岁,病程

27~40 d,平均(33.1±4.8)d;对照组男27例,女19例,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51.3±3.5)岁,病程26~42 d,平均(33.3±4.5)d。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病例标准

①年龄40~65周岁,男女不限。②符合“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诊断,均经CT、MRI等证实。③病程≥15 d。④瘫痪肢体肌张力在0~3级(参照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之间。⑤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给予降血压、控制血糖、降血脂、抑制血小板凝集等基础治疗,同时给予改善脑部血液微循环、营养脑神经等对症治疗,再配合康复训练、肢体功能锻炼等。共治疗4周。

研究组在对照组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再予中医药治疗:①艾灸治疗:取关元、气海、足三里、阴陵泉、腎俞及脾俞等穴位,点燃艾条后置于艾灸盒内,再放置于所选穴位处进行艾灸治疗,每次治疗20 min,每日治疗1次。②加减补阳还五汤,药物组成:黄芪40 g、当归20 g、赤芍15 g、川芎15 g、地龙10 g、牛膝15 g、红花5 g、木香9 g、炙甘草10 g。每日1剂,水煎取汁200 ml,分早晚2次口服。共治疗4周

1.4 疗效判定标准[2]

①痊愈:症状、体征均消失,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分级为0级。②显效:症状、体征显著好转,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分级为Ⅰ级或Ⅱ级。③有效:症状、体征有所好转,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分级为Ⅰ级或Ⅱ级。④无效:症状、体征无好转,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分级为Ⅲ级。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使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治疗4周后,研究组治愈10例(21.74%),显效14例(30.43%),有效18例(39.13%),无效4例(8.70%),总有效率为91.30%;对照组治愈5例(10.87%),显效8例(17.39%),有效20例(43.48%),无效13例(28.26%),总有效率为71.74%。两组比较,研究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可归属于中医学“中风”、“痉证”等范畴,病位在脑及肢体,其病机关键是正气不足、脉络闭阻。艾灸是中医特色外治疗法之一,具有温通经络、扩张局部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艾灸关元、气海、足三里、阴陵泉、肾俞及脾俞等穴位可有效改善肢体痉挛性偏瘫状态。补阳还五汤是清代名医王清任自创名方,笔者在该方基础上辨证加减,方中黄芪、炙甘草大补元气,当归、赤芍、川芎、地龙、牛膝、红花、木香等活血行气通络[3],全方补气活血、化瘀通络,标本兼顾,故而效果显著。综上所述,采用中医艾久法及加减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效果满意,故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齐江敏,张天生,郝重耀.艾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41例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7(12):120-121.

[2] 王 艳,秦文广.加味芍药甘草汤联合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临床效果分析[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5,31(1):338-339.

[3] 张 丽.针刺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偏瘫46例[J].中医研究,2015,28(12):54-56.

本文编辑:吴宏艳

猜你喜欢
疗效观察艾灸中风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一款多功能便巧艾灸辅助器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髋关节滑膜炎疗效观察
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艾灸配合按摩治疗尿潴留5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