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闲暇生活的矛盾及其化解

2018-04-01 01:44王兴兴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闲暇自主性情境

王兴兴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9)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阐明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闲暇生活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品质的闲暇生活能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全面提升。当今,大学生闲暇生活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阻碍了大学生基本心理需求的实现,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严峻挑战。从满足个体成长和幸福的基本心理需求出发,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大学生闲暇生活发展中的矛盾,对提升大学生闲暇生活质量,培养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的高素质人才,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意义深远。

一、大学生闲暇生活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全面实施,大学生的闲暇时间日益增多,在闲暇时间里可选择的活动也越来越多。尤其是随着网络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相应地拓展了大学生闲暇活动的范围,打破了大学生闲暇生活的时空界限,虚拟休闲也成为当代大学生最普遍的休闲方式。调查显示,近十年来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方式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闲暇时间延展化、闲暇活动丰富化、闲暇活动消遣娱乐化及闲暇空间的扩散化。[1]笔者对武汉某师范类高校的300名大学生的闲暇生活进行实证调查发现:大学生的闲暇活动形式多样,如网上消遣娱乐、阅读课外书籍、睡懒觉、逛街、运动健身、培养业余爱好、旅游及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等等。

闲暇生活能展现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北京大学生闲暇生活状况调查显示:74.67%的大学生闲暇时间主要用来上网,70.3%的大学生平均每天用来上网的时间超过两个小时。[2]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对来自全国的1937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55.06%的大学生表示暑假基本“宅”在家刷手机度过,67.19%的大学生承认自己有手机依赖症,9.4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重度依赖症;72.87%的大学生对暑假做过规划,其中,45.15%的认为规划“执行较差”,12.56%的受访者表示基本荒废;36.22%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暑假生活表示“满意”,52.73%的大学生认为满意程度与金钱无关,主要原因是“自制力差、有惰性、计划落空、没有明确规划”。[3]2016年底,最让人震惊的消息莫过于30.4%的北大新生厌恶学习,40.4%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4]在物质充裕的条件下,很多大学生却出现身体素质欠佳、心理问题突出、精神生活相当贫瘠的状况,越来越多地受到意义感迷茫与价值感缺失的困扰。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闲暇生活不容乐观,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闲暇活动种类繁多,但闲暇层次偏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网络虚拟休闲活动五花八门,但大学生实际参与的闲暇活动多停留在感官化的娱乐消遣等较低层次,发展和提升自我、创造性活动等高层次闲暇活动参与较少。二是虚拟休闲方式主导,现实活动参与不足。网络提供了信息共享的平台,拓展了大学生的活动范围。但大学生网瘾、手机依赖症严重,多数学生将闲暇时间用于网络游戏、追剧及网购等,对参与现实集体活动的热情不高,限制了大学生的闲暇交往空间。三是具有闲暇规划意识,但践行力弱。大学生希望自主支配闲暇时间,能较好地进行闲暇时间的规划,但多数学生由于入学前习惯了家长与老师的呵护和监管,面对高校大量的闲暇时间,缺乏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往往不能很好地落实规划,自主性的发挥难以取得良好效果。

基本心理需求理论指出,个体的成长和幸福离不开能力需求、归属需求和自主性需求的实现。[5]闲暇生活为满足人的基本心理需求提供了广阔空间,对占有人的本质、实现人的目的、促进人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大学生闲暇生活存在的闲暇层次偏低、虚拟休闲过度化及践行力较弱的问题,影响大学生能力、归属、自主性需求的满足。很多大学生在闲暇时间里非但没有得到放松、体验愉悦和发展自我,反而在闲暇中身心俱疲、迷失自我甚至沾染恶习,陷入闲暇生活发展的矛盾之中。

二、大学生闲暇生活的矛盾

休闲制约理论将制约因素分为三种类型:个人内在制约,人际间之约,结构性制约。依据休闲制约理论分析大学生闲暇生活质量的制约因素,大学生闲暇素养的缺乏,现实人际交往的缺失,高校闲暇情境的缺位,导致了大学生闲暇生活发展的矛盾:能力需求与大学生闲暇素养缺乏的矛盾、归属需求与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缺失的矛盾、自主性需求与高校闲暇情境缺位的矛盾。

(一)能力需求与大学生闲暇素养缺乏的矛盾

休闲的内在制约即源自个人的特殊心理状态,并与社交、休闲、身体或功能性技能、对娱乐机会了解的局限性等有关。内在制约反映在大学生身上,主要表现为大学生闲暇素养的缺乏。闲暇素养是个体在闲暇时间里所表现出的综合素养,既包括对闲暇价值的认识、闲暇道德观念,还包括各种闲暇能力如审美能力和自我规划、控制、管理、发展的能力等。能力需求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需求,能力需求的满足是幸福感和满意度的重要来源。闲暇素养缺乏意味着大学生的潜能未得到全面开发,能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指出,人的需要是人的内在本质,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现实本质。“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6]在这里,以“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是指要按照人的方式、非异化的方式来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直观、思维、情感、爱等所有器官与外界相互关系的总和。只有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实现,人才能从根本上占有自己的本质,才能成为真正的和完整的人。

马克思将人的需要分为生存、享受和发展需要,闲暇生活为满足人的享受和发展的需要提供了可能性。他曾经说过:“如果音乐很好,听者也懂音乐,那么消费音乐就比消费香槟酒高尚。”[7]这说明,人的闲暇生活水平的高低不仅有赖于外在条件,更与主体的内在素养,即个体享受闲暇的能力息息相关。潜能的发挥和实现是人的最高层次的发展需要的内容,人的发展需要得到的满足越多,个人的幸福层次就越高。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内在目标(即友好关系、人格成长、创造力量的发挥)与幸福感指数呈正相关,外在目标(金钱、地位、名声)与幸福感不相关,甚至影响内在目标的实现,导致心理病态。这也说明人的潜能等发展需要的实现,将直接影响个体的成长和生活质量。人的本质不能脱离社会关系而存在,人的发展需要必须建立在较低层次生存需要满足的基础之上。外在目标的追求是必要的,但内在目标更能促进个体愉悦感和满足感的获得,彰显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因此,要更加重视内在目标的实现,而内在目标对大学生的闲暇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归属需求与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缺失的矛盾

人际制约主要指个人的社会交往,是那些源自与朋友、家庭或其他人交往的障碍,包括没有同伴或缺乏共同爱好等。在高校,人际制约主要表现为大学生与同学、朋友现实人际交往的缺失。按照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期,他们渴望自我与他人的统一,对亲密感充满向往。这一时期,大学生如果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会缺乏认同感、归属感和社会整合感,产生一种社会性寂寞,处于不安的状态,慢慢成为群体或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虚拟休闲方式的流行是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缺失的重要原因。一方面,虚拟休闲造成的成瘾行为剥夺了大学生用于现实人际交往的时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坐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失补偿”假说对网络成瘾的基本解释为:上网行为是青少年心理发育过程中受阻时的补偿表现。[8]青少年心理发展受到阻碍时的补偿行为即上网,当个体在现实中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便将网络作为需求补偿的工具。“需求—满足”理论进一步说明,人从网络中得到需求的满足后,便会依赖网络从而进一步满足需求。这就直接减少了个体参与现实活动的时间,使个体失去了很多现实人际交往的机会。

另一方面,网络虚拟交往影响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的水平。调查表明,网络依赖程度越高,越容易导致个体从集体生活中游离出来,表现为‘回避参与’的行为模式,面对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交往对象时,往往难以适应。[9]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人际交往不同,现实人际交往以情感为纽带,有身份、地位、年龄和性别的复杂性,而虚拟人际交往以人与人之间共同的爱好、兴趣、话题为基础,呈现出更加平等、随意和单一性的特点。按照戈夫曼的理论,个人为了给他人留下特定的形象,便会做出符合特定情境和角色的印象管理行为。在虚拟空间中,个体的身份被符号化、编码化、图像化,每一主体所面对的只是交往双方的“符号”,而不是直接的交往对象,虚拟交往受到更少的现实约束,本我的部分得到更多的呈现,包括在现实生活中永远都不可能暴露的另一面。但是,当个体回归现实生活情境,面对“符号”下复杂的现实生活和人际关系,难免会出现失衡和分裂的状况,遭遇现实人际交往的障碍,导致现实自我认同危机的发生。

(三)自主性需求与高校闲暇情境缺位的矛盾

休闲结构性制约即外部因素制约,主要指缺乏资源、设施、时间、金钱等。大学生闲暇时间较为充裕,时间并不是重要的制约因素,而资源、设施及金钱等对经济尚未独立的大学生而言才是制约因素。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高校度过,所以这些制约因素集中表现为高校闲暇情境的缺位。自主性是主体对自己的言行有选择感和自由感的体验,分为状态性和特质性,状态自主性反映情境差异,而特质自主性反映个体差异,情境状态差异制约个体自主性的发挥。所有的活动和行为都发生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中,情境包括周遭的所有因素,并且可以在一个特定的背景下影响行为。[10]高校闲暇情境缺位是阻碍大学生自主性需求实现的外部条件,影响大学生自主选择行为的实施。当人们有更大的选择范围,得到更高的自主性支持,感受更少的外在控制感时,就会促成兴趣培育、自我动力、身份形成、内在激励等。内在激励能满足人的自主性需求、能力需求和关联性需求,因而能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和幸福感的实现,并且这一特征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95后的当代大学生,具有追求自主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多样化的闲暇情境更能满足他们的自主性需求。

环境行为学认为,人类具有领域性,领域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1]领域性有助于个体状态自主性的获得,即个人在自己的领域内能得到更高的自由感和支配感。首先,领域性具有排他性和私密性,是个人对特定空间范围的占有。在这一私密空间,个人把注意力投向自身,有助于个体的自我对话和自我反省。其次,领域性具有特殊性。性格有别、专业不同、兴趣各异等使得大学生的领域性也千差万别。大学生只有在自己最感兴趣和最擅长的领域,才能如鱼得水,做出成绩,并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最后,领域性具有发展性,人是不断发展着的,人的领域性会随着时间的增长或注意力的转移等因素,呈现纵向的发展或横向的变动。所以,领域性对闲暇情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闲暇情境的设置既要给个人留以独处的空间,又要注意创设不同的情境以满足不同大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还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多样化的闲暇爱好,挖掘和激发大学生的潜能。

三、化解大学生闲暇生活发展矛盾的基本路径

大学生闲暇生活发展的矛盾阻碍了大学生基本心理需求的实现,使大学生的闲暇生活面临发展的困境,影响到大学生闲暇生活品质提高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化解大学生闲暇生活发展矛盾,可以通过将闲暇素养纳入高校德育体系、加强非正式群体建设、优化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多样化的团体辅导等基本路径来实现。

(一)将闲暇素养教育纳入高校德育体系

将闲暇素养教育纳入高校德育体系,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闲暇素养,有助于满足大学生的能力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要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纽曼说:“大学的理想在于把每个学生的精神和品行升华到博雅的高度。”即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大学生实现精神成人。[12]将闲暇素养教育纳入高校德育体系,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精神成人教育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良好的闲暇素养有助于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整合统一、人文底蕴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增强、审美能力和自主能力的共同提升,促使大学生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以发展、人格得到完善。高校可以构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体系实现闲暇素养的培育:首先,课程育人。要将闲暇素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除专门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的音乐、绘画、电影赏析等选修课外,还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公共必修课及通识课程的闲暇德育功能,于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闲暇素养;其二,管理育人。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加强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重视,以各种形式如班会、晚点名、个别谈话等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闲暇引导;其三,服务育人。建立高校闲暇服务平台,将大数据应用于闲暇服务领域,全面了解学生的闲暇偏好和需求,为学生提供闲暇爱好的培训机会,搭建展示闲暇成果的平台,有效评估和调控大学生闲暇生活的质量;最后,实践育人。实践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根本途径,要引导青年将个人成才的“青春梦”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实践于热心公益的“奉献行”之中。利用寒暑期、小长假及双休日广泛开展公益志愿活动,在社会实践中促进大学生正确闲暇道德观的培养,以及劳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增强。

(二)加强非正式群体建设

加强非正式群体建设,弥补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缺失,有利于大学生归属需求的实现。基于业缘、地缘、趣缘而结成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可以通过语言交流、群体活动、思想碰撞等实现资源共享,丰富社会关系,平衡心理需求。但非正式群体具有离散性和隐蔽性,缺乏指导和管理,容易自行解散,需要高校规范管理和大力支持。一要促进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交流互动。发挥高校党团组织及学生会的优势,为非正式群体提供管理经验、经费场地支持,非正式群体积极配合党团组织及学生会的相关工作,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携手共进。二要发挥非正式群体领导核心的作用。如果非正式群体的领导核心思想觉悟高、能力突出、人格魅力大、号召力强,就会增强整个非正式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三要确立非正式群体的适当目标。引导非正式群体制定适当高于群体能力的外在目标,能最大程度激发群体成员的内部动机,促成群体目标的实现,增强群体归属感。

此外,重视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的管理。网络自组织具有的超越时空界限、虚拟性特点,得到大学生的青睐。基于正常的兴趣爱好、交流分享需要等原因成立的网络自组织,如贴吧、论坛、知乎等虚拟社区,为大学生提供了沟通、分享、互助、成长的平台,拓宽了大学生的交际范围,帮助大学生以匿名的方式向其他成员倾诉现实生活中不愿表达的心声,得到同一性的心理支持,或者通过了解别人的故事进行自我投射,实现自我认同。但不良网络自组织如自杀团体、传销组织等,误导和恶化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易引起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一方面,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建立集思想教育性、娱乐服务性、交互共享性的信息化多维网络虚拟社群,另一方面,还要警惕不良网络自组织的存在,做好防控预警机制,增强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三)优化校园文化建设

优化校园文化建设,填补高校闲暇情境的缺位,有利于实现大学生的自主性需求。首先,优化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其一、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高校校园环境既要讲究实用性和审美性,还要彰显大学的人文底蕴。自然与人文相映成趣的校园环境有助于舒缓压力、调适身心,促进情感愉悦和创造性的发挥。其二、完善图书馆设施建设。不仅要保证图书馆书籍的数量和质量,满足大学生的阅读需求,还要优化图书馆环境,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其三,开发丰富的闲暇场所。大学生有休憩、娱乐、交往、求知、审美等多种闲暇需求,要开发满足多种闲暇需求的场所,扩大可供学生选择的范围,同时人的领域性要求闲暇场所要更具个性和私密性。最后,优化校园网络空间。高校要从根源出发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加强校园网络环境的服务供给功能。营造和谐的网络氛围,引入先进的网络资源,开发特色化的网络平台,打造主流性与多样化共存,思想性与趣味性兼具的网络空间,用更优秀的网络文化影响人、塑造人。

其次,优化校园文化活动。席勒认为,审美是人性的完满与实现的需要,人被审美所规定,只有处于审美状态,人的感性与理性才能真正得到统一。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一要侧重文艺欣赏类活动的举办,二要注重活动审美氛围的营造。使校园文化活动在审美体验的感性关照之下、情感愉悦之中不知不觉地进行,没有任何外界强制作用,审美自主性得到发挥,审美体验更能深入人心,更能转化为自身的内在追求。此外,亲社会理论认为在低需要情况下对被试强加帮助行为,会降低被试的积极情绪和自我价值感。所以,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要给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的空间,在高帮助需要的情况下给予支持,才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和成就感。

(四)开展多样化的团体辅导

开展多样化的团体辅导,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的能力、归属、自主性需求。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利用团体的力量及心理辅导技术,通过团体内人际互动,使成员进行体验、感受、分享,从而促进团体成员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发展。在此,利用团体辅导丰富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提升大学生闲暇生活质量,旨在利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和方法,发挥团体辅导的教育引导作用,而非心理治疗功能,倾向于大学生素质的拓展和潜能的开发,其面对的是大多数具有共同的和一般性闲暇问题的学生。通过营造宽松自由的团体氛围、开展多样化的团体活动,加强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团体成员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满足大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主题上,可以结合当代大学生闲暇生活的实际,如共同面临的人际交往、时间管理、手机依赖、网瘾克服、自我控制、闲暇素养等问题;方法上,辅导老师要善于利用影视、图片、文字等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表现;场所上,要选用适合自由活动的室内外场所,营造温馨、自主、平等、融洽的氛围;团体辅导教师要具备卓越的辅导能力,敏锐的观察力、较高的社会性、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高水平的闲暇素养及爱人的能力等。

[1]刘青秀.从时间分配看工作日制改革以来大学生闲暇生活方式的变迁趋势[J].理论博览,2011,(11).

[2]80万北京大学生:追求个性也在意集体[EB/OL].http://zqb.cyol.com/html/2015-04/29/nw.D110000zgqnb_20150429_1-04.htm,2015-04-29.

[3]一半受访大学生暑期基本在家刷手机[EB/OL].http://zqb.cyol.com/html/2016-08/24/nw.D110000zgqnb_20160824_1-05.htm,2016-08-24.

[4]30%北大新生竟然厌学,只因得了空心病? [EB/OL].http://www.sohu.com/a/119391913_227820.2016-11-19.

[5] 【美】克雷伯,【加】沃克,【加】曼内尔,著.休闲社会心理学[M]. 陈美爱,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98.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0.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12.

[8]高文斌,陈祉妍.网络成瘾病理心理机制及综合心理干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

[9]牟生爱.大学生网络依赖与人际关系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0,(04).

[10] 【美】彼得·威特,著.娱乐与青少年发展[M]. 刘慧梅,孙喆,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32.

[11]余国良,王青兰,杨治良.环境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31-149.

[12]黄培清.论当代大学生精神成人的德育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4).

猜你喜欢
闲暇自主性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人在何时最清醒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国家自主性与文在寅政府的对朝政策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闲暇拾笔寄娱情
护患情境会话
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及其教学应用
实用英语教材与艺术生自主性培养
闲暇时间干点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