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研究的新成果
——评《〈诗经〉郑、卫诗歌研究》

2018-04-01 01:44张华清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国风诗经诗歌

张华清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也是儒学的重要部分、中国传统的五经之一。古代学者对《诗经》的研究,主要着重于经学义理的考辨与诠释,文以载道的教化功能的发挥,以及对《诗经》典籍的注疏与整理。近代以来,人们开始从文化、社会、地域等角度,用现代的研究方法对《诗经》进行研究。最近潍坊学院杨洁博士的新著《〈诗经〉郑、卫诗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就是地域文化与《诗经》研究结合的又一部力著。

该著作从历史地理学的视角综合研究《诗经》郑、卫诗歌,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诗经》中的郑、卫诗歌指国风当中的《邶风》《鄘风》《卫风》和《郑风》,即郑地和卫地的诗歌,包括了商代王畿之地的地域诗歌。在相对闭塞的先秦时代,国风承载了丰富的地域文化思想,具有丰富的地域性特征,是研究我国先秦地域思想和文化的重要史料。《〈诗经〉郑、卫诗歌研究》就紧紧抓住风诗的地域性特征展开深入的研究。通篇来看,该著作视野广阔,资料丰富,结构严谨,论证深入,对某些文史问题的阐释有个人独到的见解。该书还结合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时有新意。使初学者开卷有益,对于研究者亦有所启迪。

《〈诗经〉郑、卫诗歌研究》的出版,与之前诸种著作相较,有以下几方面的优长之处:

首先,在《诗经》研究方面,传统的主旨大意、意象手法等的探讨仍然是研究的中心,而将《诗经》研究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则是宕开笔墨、另辟新径。关于《诗经》的研究,可谓源远流长。古代学者的研究,主要着重于发挥《诗经》文以载道的教化功能、经学义理的考辨与诠释、《诗经》典籍的注疏与整理。从汉代经学的今古文之争、唐代《五经正义》的梳理,到宋明理学的新发展、清代经学上承汉学集大成,《诗经》研究作为主体意识形态一直为主流学术型态。然而,迄晚清,著名如《诗经》学大师方玉润、王先谦先生,在言及经学的发展时,也只言“篇章之主旨”,而未言“风貌之成因”。这是经学史研究的一般传统。古代与《诗经》相关的地域文化研究多存在于地理学著作中,且多为片章只语,是《诗经》博物学的组成部分。如《史记》《汉书》略述一地山川地理特征与风俗文化的关系,唐代李泰的《括地志》、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宋代王应麟的《诗地理考》等著作介绍了《诗经》的地理方位、历史沿革,属地理考据研究。到了现当代,《诗经》学研究在继承经学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开始从文化、文学、学术、社会、地域等多个角度与《诗经》相联系,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先驱者有郭沫若、闻一多,后出现了孙作云的《诗经与周代社会》、王巍的《诗经民俗文化阐释》等。这些著作将《诗经》与诗歌产生的时代社会和文化风俗联系起来,思路新颖,别开一端,为《诗经》开拓了地域文化研究的新路径。但由于着重于地域社会和文化的探讨,与诗歌的结合点的探讨相对较少;加之《诗经》诗歌众多,难以具体针对某地域的诗歌进行系统深入、较为全面的地域文化研究。鉴于此,《〈诗经〉郑、卫诗歌研究》以《诗经》郑、卫诗歌为研究对象,将邶风、鄘风、卫风、郑风诗歌与郑、卫地域丰富的地域文化内容相联系,进行了专门的探讨。该书对《诗经》国风的学术研究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拓性,有一定的资料价值,同时也能增强普通读者对先秦时期历史文化的认知和了解。

该书通过探讨《诗经》郑、卫诗歌中体现出来的意象风物的地域性、思想表现的地域性、文化风俗的地域性等,回归了风诗作为地域民歌的本质特征。使读者可以从繁复的考证中解脱出来,体会《诗经》郑、卫诗歌作为地域民歌体现出来的地域气候特征、风俗文化特征和诗歌艺术风貌。比如关于地域民歌体现出来的风俗文化特征,书中探讨了“郑、卫诗歌的审美文化”、“郑、卫诗歌与宴饮文化”、“郑、卫诗歌与商、周文化”等,既照顾到文化探讨的全面性,同时又具有一定深度和可读性。而《〈诗经〉郑、卫诗歌研究》从历史、地理和文化的角度来研究郑、卫风诗,实际是将国风的研究与诗歌产生时代的环境和历史时期、文化状况相结合,这样便能更形象生动地揭示风诗的本质特征及其产生的自然地理、时代社会因素。这一点颇具创新性,也是该书区别于其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次,在研究方法和角度上,该书将所重点研究的《诗经》郑、卫诗歌放在整个春秋战国时代中,放在整个国风当中进行比较地分析研究。通过齐、郑风诗产生时期地理特征和气候环境的比较分析,探寻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因素。在研究方法和角度上,不同于就文学而文学,也即该书不仅限于使用文史学的研究方法,而是综合运用了地理调查、文化诠释等研究方法,在学科的交叉当中寻求深入研究《诗经》的角度。该书研究的对象是《诗经》郑、卫诗歌,即十五国风中的“郑风”、“邶风”、“鄘风”、“卫风”四个部分,这些诗歌产生的地域毗连,同属中原地区;诗歌文化风貌既有相类似的方面,又有各自的特点。因此该书将郑、卫诗歌放在整个国风视野下对比地来进行分析,不但深入地揭示了地域文化与地域诗歌的关系,也从宏观角度对郑、卫风诗及整个中原文化进行了更加客观的剖析,显得视野开阔、持论公允。

论著虽然主要探讨的是《诗经》郑、卫诗歌,但并没有单单局限于对郑、卫风诗的探讨,而是和其他国风进行了横向对比。如在讨论自然地理环境对风诗的影响作用时,将卫诗和秦诗进行了比较,分别探讨了卫、秦风诗在“地理环境影响下文学景观的差异”、“地理气候影响下地域物产和生活方式的差别”、“自然地理影响下文化风习的不同”,结合文学地理学的方法进行了扎实严谨的研究探讨。论著在讨论郑、卫风诗的审美风俗时,与齐诗进行了比较,对比了《齐风》中的《齐风·还》《齐风·猗嗟》等诗歌,比较地辨析了以高大健硕为美的审美风俗在齐、郑、卫三风中的存在情况,又深入探究了齐、郑、卫三地都以硕大为美的审美观的根源所在。本书将郑、卫诗歌放在整个国风的大范围内进行比较地分析,这样不仅使研究更加深入,而且更好地凸显了所讨论的郑、卫地域诗歌的特点,同时使研究更加科学、客观。在研究方法上,该书采用了归纳法、演绎法、调查法等,将文学求美、史学求真、地理求实、文化传播等观念综合运用、加以融会,以中观的立场,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地域与整体相联系,探究历史与文化的传道真实与现代回音,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通经”而“致用”。

再次,该书对《诗经》诗歌的解释和阐发上立论通达,斟酌用词,用语简明。《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时代久远,内涵丰富,为现代人所难以琢磨和理解。著作对《诗经》郑、卫诗歌相关问题的阐释力求简洁明了,力避堆砌注释及以古释古地堆砌资料,而是综合运用了现代多学科的研究成果,用准确而富有概括力的语言进行综合的阐发。这样不会给读者造成太大的阅读困难,也方便初学者和一般读者阅读。比如该书对《诗经》郑、卫诗歌每首诗的主题进行了通达简略的阐释。由于距离今天年代久远,关于《诗经》诗歌的主题一直有“诗无达诂”的说法,历代学者在不同的时代思想背景下进行过各具特点的阐释,体现了不同时代经学阐释的特征。该书则避免了繁杂的掉书袋式的阐释方式,而是在尊重前代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对各家代表性学说进行了辨析,然后剥离汉学、宋学等旧学说附着在诗歌上的时代藩篱,直接寻求诗歌的本义,得出符合现代人观念的新的解释。像《鄘风·君子偕老》主题的分析,作者首先介绍了传统毛《序》、郑《笺》、孔《疏》、朱熹《诗集传》等学说看法,在此基础上从诗歌的文本出发,对诗歌词句的意思进行了细致的辨析,对诗句“子之不淑,云如之何”给出了合理的阐释解读:作者认为此句表达了对贵族女子的内在品质和外貌仪容的赞美。像《鄘风·君子偕老》一样,该书对《诗经》郑、卫诗歌的全部60首每篇都进行了主题辨析,许多篇目都提出了作者独到性的见解。这样既能够使读者概览每首诗的阐释历程,又能自由立论,打破一些谬误的成说,解读出诗篇的原意,得出一些符合当今时代认知的见解。同时做到观点明确,阐释清晰,用语简明,方便一般读者阅读,在读者了解诗意的同时又可作为研究资料使用。

该书还在《诗经》地域文化研究方面进行了一些有趣的探索和创新。比如将《诗经》郑、卫诗歌的艺术风貌和当时诗歌产生的地理气候因素结合起来进行讨论。《诗经》郑、卫诗歌产生的地域同属中原地区,但在相近地域、相似地貌中产生的二地诗歌,诗风却差异巨大,由此产生了疑问。在对这个疑问的探究上,该书考察、论证了《诗经》郑、卫诗歌产生的历史气候时期,发现郑、卫诗歌中的绝大部分产生于差异较大的两个不同历史气候时期:郑地诗歌主要产生于温暖气候期,卫地风诗主要产生于寒冷气候期。论著又进一步深入考察了由气候造成的两地诗歌中反映出的植被、物产的差异,及气候对人的思想情绪的不同影响,从而找出《诗经》郑、卫诗歌诗风差异较大的地理气候原因。可以说,这一观点的论证探索过程并不是纯粹文史考证的过程,而是结合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所进行的创新性探讨。此外,引述丰富、持论有据也是该书的一个特点。该书引用了《左传》《史记》《汉书》《诗集传》等文献,与《诗经》原文相互印证和阐发,又广泛引用毛序、郑注、孔疏等前人研究成果进行论证、解说,强化了阐释力度,使该书呈现出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扎实的学术基本功,学术内涵丰厚。

当然,像任何一部学术著作都难以完美无瑕一样,本书也不能说尽善尽美。有的论点的论证还不够严密和充分,还需要更多的论据加以更加严密的论证。如在第五章邶、鄘、卫三风的排序原则上,作者认为三风是根据受周礼影响程度的差别而排序的。该书从内容出发论述了周礼对三风的影响差别,用邶、鄘、卫三风诗歌对统治者讽刺内容的多寡和其中饮酒有关叙述的多少来判断周礼影响的差别,论证比较单薄,不够充分,还应该从周代史书及礼乐制度中寻求更多的论据加以辨析考证。另外,在本书的最后一章的“研究史述评”中 ,仅举例两首诗的研究发展历程作为整部书的结尾,实不够充实有力,如能结合前代更多研究成果,将视野再放大,进行整个《诗经》郑、卫诗歌的研究史述评,则能更好地对郑、卫诗歌进行充分彻底、通透有力地研究。诚然,《诗经》为抒情诗并经过了史官编订,地域性文化因素有限,地域文化寻根的脉络隐幽,在相对有限的几十首先秦郑、卫诗歌材料中挖掘地域特色,提炼地域文化精神特质、勾勒地域文化传播路径,找寻这些证据所在并予以明确分析确实存在难度。希望作者可以在廓清风诗的地域风俗特点,考镜源流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地域文化影响接受的过程和流变轨迹,分析郑、卫地域文化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及其内涵演变,构建地域文化的发展演变体系。不过我们相信,这些缺陷并非不可克服,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作者能够进行更加充分的论证、更为明确的阐释和更加深入广阔的研究。

总之,《〈诗经〉郑、卫诗歌研究》对当前《诗经》地域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贡献,它廓清郑、卫风诗的地域风俗特点,考镜源流,在《诗经》国风研究方面具有较大的开拓意义。该书观点通达,论证扎实,材料详赡,既可作为《诗经》研究的学术资料,为后续的研究提供资料和借鉴,也可作为文学史教材的补充,并为一般读者学习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之用。总体来看,该书既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学术含量丰厚,又具有很高的应用性和可读性,是当代《诗经》地域文化研究的又一部力作,值得仔细品读。

猜你喜欢
国风诗经诗歌
诗歌不除外
焕活青花瓷国风之美
国风时尚关键词
寻找“国风少年”
诗经
现代诗经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现代诗经
诗歌岛·八面来风
国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