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式 完善制度力推晋中教科文事业全面发展

2018-04-01 03:02
山西财税 2018年3期
关键词:晋中市保障机制普通高中

近两年来,晋中市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各项决策部署,不断创新投入机制,完善管理体系,整合财政资源,提升使用效率,为全市教科文事业的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以加大投入总量为根本,推动教科文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教科文事业要发展,离不开财政支持和财力保障。2016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教育、科技、文化等项目投入为54.07亿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1.46%,较2011年(“十二五”初期),投入总量增加47.11%,年均增长8.03个百分点。

教育投入45.93亿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8.58%,在晋中市各类公共预算支出中排名第一,较2011年增加43.03%,年均增长7.42个百分点。生均教育经费达8183元/生,较2011年增加2733元/生,增幅达50.12%。通过不断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初步构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科技投入1.51亿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0.61%,较2011年增加26.89%,年均增长4.88个百分点。晋中市科技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仅低于太原和长治,在全省位列第三。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对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领域,起到了积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了财政支持。

公共文化投入5.61亿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26%,较2011年增加103.265%,年均增长15.24个百分点。晋中市公共文化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与全省平均水平比较,高出约0.51个百分点,处于较高水平。通过加强对公共文化事业的经费保障力度,有力推动了公共文化事业的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随着财政教科文投入的快速增长,晋中市教科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教科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足感明显提高,推动全市教科文事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以创新投入机制为手段,推动教科文事业取得新成效

(一)初步构建了以生均拨款制度为主要方式的财政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明确提出要“制定各级学校学生人均经费基本标准和学生人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对财政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行改革。按照这一改革思路,对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经费保障机制进行了调整:

一是建立了市级高等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2015年,根据财政部、财政厅《关于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建设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建立了市属高校的生均拨款制度,2015年市属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生均拨款标准为9500元/生/年,2016年达到10500元/生/年,2017年预计将达到12000元/生/年。

二是建立完善了普通高中生均拨款制度。2016年,普通高中取消“择校费”后,各学校学费收入大幅下降。为保障市属普通高中学校的正常运转,与市教育部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请市政府出台了《晋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经费保障机制促进普通高中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市级普通高中学校的综合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确定为3000元/生/年,并要求各县(区、市)要参照市直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照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各自的普通高中综合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初步构建了晋中市普通高中的生均公用经费制度。2017年,根据省财政厅《关于建立普通高中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制度的通知》,对全市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制定进行了完善。预计到2018年春季学期,新的普通高中生均拨款制度,将覆盖全市11县(区、市)的普通高中学校。

三是对义务教育学校保障机制进行了充实和完善。在2016年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标准之前,全市城市义务教育学校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存在“双轨”运行的情况。随着近几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的不断提高,城市与农村学校的经费补助标准的差距越拉越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对部分经费紧张的城市义务教育学校也参照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经费标准给予保障,有效缓解了城区义务教育学校经费紧张的问题。2016年,中央和省出台了关于完善城乡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有关政策,按照这一部署,晋中市从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统一了城乡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建立了覆盖城乡全部义务教育学校的经费保障机制。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结合从2011年起实施的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补助制度,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以生均拨款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通过构建这一制度体系,一方面有效破除了全市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经费不足、债务水平过高、发展后劲不足等瓶颈。及时解决了普通高中学校免除“择校”费,导致的办学资金不足问题,全面统一了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的经费补助标准,完善了城乡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财政教育经费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规范化水平,为推动教育事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体制和机制保障。

(二)着力探索多渠道的教科文事业投入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

当前,伴随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向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晋中市的财政收入增速趋缓,财政收支矛盾凸显。但随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对教育、科技、文化方面公共服务的需求却日趋增加。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在建立健全多渠道的教科文事业投入机制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1.支持引导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合作,完善教科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体系。完善教科文公共基础设施体系,是提升教科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基础和保障。为了解决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量大,而财政财力相对有限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探索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金投入教科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

一是市文化部门通过协议方式与太原七彩空间文化有限公司进行了合作。由企业投资2548万元,对市晋中大剧院进行全面的维修改造,市财政按维修改造总投入的40%,对企业进行补助。改造后的晋中大剧院由投资企业负责运营,市财政在一定年限内适当补助运营经费。投资企业必须按照与文化部门签订的合作协议,提供物有所值的公共文化服务。下一步,我们将按此模式建设晋中市体育综合体,进一步完善全市的全民健身设施,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科文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

二是为了做好晋华纺织厂旧址保护利用,我们按照“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与天津意库创投公司签订了《晋华纺织厂旧址出资保护管理使用合作协议书》,由其对该工业遗址进行保护性开发,市财政将在今后几年中给予适当运行补助。目前,该项目进展顺利,即将与社会公众见面。

三是按照市政府的统一规划,2015年晋中市启动了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市科技馆和市档案馆等场馆建设,项目总投入达8.02亿元。为保障项目建设资金需求,积极采取措施,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项目建设,有效的减轻了财政的资金压力,保证了项目的顺利进行。目前,“四馆”建设已接近完工,预计将于年内投入使用。

2.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按照市委、市政府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思路,晋中市、县两级财政部门都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市级每年3000万元,县级500-1000万元)。除直接给予项目补助之外,更多采取了贷款贴息、贷款担保、贷款补贴以及政策性奖补等形式,引导金融资金、民间资金和传统企业转型资金等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作用。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通过政府专项资金贴息、担保等措施,引进外地企业和本地资源型企业转型投资文化产业的共有30多家,落实银行贷款近40亿元,带动民营资本投资70多亿元。有效缓解了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资金不足问题,推动晋中市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日趋强劲。2017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了7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7%,总量和占比仅次于省会城市太原,在全省位居第二。全市共有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1278家,涉及新闻传媒、出版物流、演艺娱乐、文化旅游、民俗工艺、创意设计等120个行业小类,晋中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主体壮大、投入多元、产业集聚的发展态势,已逐步成为晋中市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3.政府购买服务,引导社会力量为公众提供教科文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2014年出台《晋中市市级购买公共演出服务实施方案(试行)》及其实施细则。该政策出台以来,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政府购买公共演出服务专项资金4468万元,其中市本级投入2410万元,财政投入的年均增长率达33%,为全市开展群众公共文化活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通过创新性的采取竞争性磋商和定向购买相结合的方式,集中采购“十台大戏闹新春”30余场,引导各级各类文艺演出团体到农村基层演出4092场,受益群众近80万人次。参演剧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歌舞、戏剧、戏曲、晚会等多种形式。通过实施政府购买公共演出服务,极大提升了晋中市各级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档次和水平,广大人民群众享受了一道道美味的精神文化大餐,社会评价极高。

政府购买公共演出服务的资金主要用于各级国有院团深入基层特别是贫困县开展公益演出或惠民演出。通过向其购买公共演出服务,为改制院团打造了平台、疏通了渠道、增加了活力,帮助院团度过改革阵痛期。又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去政府组织公益演出管理粗放、演出费用大、资金使用效果差等问题;还能有效的解决贫困地区匮乏的文化需求,实现了国有院团和基层人民群众的“双赢”。

通过不断尝试新的财政投入方式,在构建多渠道的教科文事业投入机制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但这些模式都还不够完善,也还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需要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予以规范和完善。

三、以提高财政资金效率为抓手,推动财政教科文资金管理实现新突破

(一)修订完善了教科文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2015、2016年,先后制定出台了《晋中市市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晋中市专利资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晋中市深化市级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管理改革方案》和《晋中市科技专项计划管理办法》等教科文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财政教科文专项资金的设立、调整、预算编制与执行、管理职责、绩效评价和监督管理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财政、主管部门以及项目承担单位的职责,提高了财政资金分配的科学性,提升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逐步扩大财政教科文资金的绩效评价范围

从2015年开始,按照局机关的统一部署,开始全面推行财政教科文资金的绩效评价工作。到目前为止,基本实现了对财政教科文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全覆盖,初步构建了一套单位自评和财政重点评价相结合的绩效评价制度,基本做到了预算编制与绩效目标设定同步,预算执行与绩效监控同步。绩效评价的结果已经成为我们编制预算、拨付资金、开展监督、改进管理的重要依据。

(三)加大预算资金统筹力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为提高财政教科文资金年初预算的到位率,加快支出进度,盘活存量资金,我们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结余结转管理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在预算编制方面,对市级现有财政教科文专项进行了优化整合,严格控制新设专项,对不具备实施条件的项目坚决不编入当年预算。同时,还努力压缩待分配事项,要求各项目主管部门,尽量在编制年初预算时落实到具体项目和实施单位,对确需纳入待分配事项,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分配完毕。二是在预算执行方面,建立了财政教科文资金支出进度监控制度,每月都要对局国库科提供的监控数据进行分析。对支出进度不达要求的部门单位,及时与其沟通协调,查找原因,制定措施,确保各项支出能达到序时要求。三是在结余结转资金管理方面,加大了对结余结转资金的统筹力度。2016年,市级统筹各类教科文结转结余资金约6000万元,结余结转资金规模较2015年减少约1.7亿元,极大提升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大力发展教科文事业,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的,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重要支撑。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财政支持,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更好促进财政教科文事业的科学发展。今后,晋中财政将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大对财政资金的统筹整合力度,继续加大对教科文事业的资金投入力度,保障各项教科文事业的资金需求。同时,继续在创新投入机制方面进行探索,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制定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保障财政教科文资金使用的安全和效率。另外,还将进一步加强财政教科文资金管理的基础工作,完善财政教科文资金的绩效评价制度,优化教科文公共资源的配置,保障财政教科文资金管理实现法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猜你喜欢
晋中市保障机制普通高中
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晋中市祁县:倾力打造中国茶文化旅游第一城
2019—2020年晋中市食品药品投诉举报分析及建议
挑好“金扁担” 阔步奔小康——晋中市第二届现代农业博览会开幕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困境与思考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完善事业单位财政保障机制的探讨
普通高中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管理与实施
河南普通高中今年停招择校生
禁止令适用保障机制和程序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