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部唐诗交响乐
——音乐巨匠马勒与《大地之歌》

2018-04-01 14:31刘旭大庆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黑龙江大庆163453
丝路艺术 2018年8期
关键词:马勒原诗唐诗

刘旭(大庆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453)

引言

纵观研究马勒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出中外学者们在这方面所做出的辛勤的努力和劳动,他们严谨的学术态度、孜孜以求的研究精神,以历史为依据、以事实为出发点,使得对《大地之歌》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统一的认识,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大地之歌》的创作

史料记载,马勒在一个朋友那里得到了德译本的中国唐诗,名为《中国之笛》,他从中挑选7 首诗谱写了《大地之歌》,其中第二、第三乐章在经过几次翻译和转手后基本已面目全非了,因此在内容上与原文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误差。但尽管这样,马勒在创作时还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又进行了适当修改。所以,作品最后与几首唐诗对照起来虽然已有很大出入了,但音乐中那种时有的悲怜情绪以及潜在的向上情怀与诗意还是比较相符的。

二、马勒的人生不幸

1906-1908 年是马勒最不幸的两年,大女儿玛丽亚因病不幸夭折,使他精神几近崩溃;与此同时,他对艺术完美的追求却受到了无端的指责,最后被迫辞去了院长和剧院指挥的职务,他的心情跌进低谷;而后又被医院确诊为心脏病——这些突如其来的打击,使马勒的心灵遭受了严重的创伤。他下意识地认为自己的生命即将完结,恐惧、悲凉笼罩着他的整个身心。

除此之外,他的犹太人出身也经常使他受到无端排挤。作为犹太人,他没有祖国、没有故乡,无论在何处,都有一种漂泊的感觉。怎样使心灵得到抚慰?作为作曲家最好的办法就是用音乐来抒发。之前马勒已从尼采的哲学著作中认知了一些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恰在这时,他偶然得到了唐诗译本《中国之笛》,马勒的情绪很快与诗意融为一体,在思想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开始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大地之歌》的创作之中。

三、《大地之歌》创作情绪分析

(一)第一乐章“愁世的饮酒歌”

奏鸣曲式。歌词为李白《悲歌行》的一部分:“悲来乎,悲来乎!主人有酒且莫斟,听我一曲悲来吟。”诗词大意是:人生不过是转眼瞬间,只能以借酒浇愁的办法来麻痹自己。马勒在这一乐章中用男高音独唱主题部分呈示,表达了他对人世的一种愤懑情怀,抒发了一种对有限生命的绝望情绪,男高音每唱一次“生是黑暗的,死也是黑暗的”时,音调都移高一个,乐曲在高昂和单薄的旋律中结束,预示着生命的黯淡无光。可见,马勒是想要抒发一种对生命的感叹,他把这种情绪化成音乐来呈示,让听众置身于他对人生苦短的悲切述说中。

(二)第二乐章“寒秋孤影”

也是奏鸣曲式,双重呈示部。原诗为钱起的《效古秋夜长》,歌词只采用了诗的前四句,即:“秋汉飞玉霜,北风扫荷香,含清纺织孤灯尽,拭泪相思寒漏长。”写一个妻子在夜间思念远离家乡的丈夫。马勒选用了女低音独唱,气氛更加贴切了。在这段音乐里阐述了秋风落叶、孤独凄凉的情感,从始至终,小提琴和双簧管都奏出了忧郁暗淡、孤单凄凉的情绪,当音乐与歌声交织在一起时,更加重了痛苦的情绪而催人泪下。

(三)第三乐章“青春”

有专家考证,歌词原诗是李白的《宴陶家亭子》。这是一首比较轻松活泼的乐曲,乐曲表达了马勒在孩子们身上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孩子是他生命的延续。他回忆起与家人出去踏青、旅游和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时光。当男高音唱出了欢快祥和的主题时,使人的心情更加舒畅,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并对未来寄予了无限的希望。然而这种情绪很快一扫而光,特别是后面的歌声,给希望蒙上了一层阴影,此时可能想起了大女儿玛丽亚的不幸夭折,又使马勒的思绪降落在了低点。

(四)第四乐章“咏美女”

女中音独唱。原诗是李白的《采莲曲》:“若耶溪旁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马勒细腻地刻画了在明媚动人、花香鸟语的春光里,少男、少女在绿树丛中嬉戏欢笑的场景。他用女中音独唱细腻地描绘出少女的内心世界。继而在五声音阶的旋律中呈示出少男少女春光乍露的美好。但这一切仿佛是在梦境中,少年离去了,采莲女欲言又止、若有所失,用痴情而惆怅的目光望着渐行渐远的少年。音乐通过几个转调以及多种配器的运用,强烈地描绘了少女“空断肠”的情绪。仿佛在借这样一个故事诉说、发泄着他心底里的惆怅,预示着一切美好都过去了,他愿意留住过去美好的时光,可春光转眼即逝,他心底的“断肠”情绪在音乐中呈现得一览无遗。

(五)第五乐章“春天的醉者”

复三部曲式,原诗为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马勒用男高音唱出了“人生如梦”的主题,用音乐揭示了他对人生的如梦如幻的认知,世事的不顺、突如其来的打击,只有借酒浇愁逃避现实,殊不知借酒浇愁愁更愁,但他认为用酒来麻痹自己是唯一的好办法,这一想法与诗人李白如出一辙。

(六)第六乐章“永别”

奏鸣曲式,歌词前半段来自孟浩然的诗《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前四句:“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后半段来自王维的诗《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闻,白云无尽时。”为表现音乐,马勒在器乐上采用大锣低音声部的长音和弦,乐曲呈示出恐怖阴森的场面,双簧管吹奏出极度悲伤的音调,浑厚的女中音抒发出了对人生的感慨,突出了痛苦忧郁的主题,不时加入的木管更增添了悲愁的气氛。第二部分开始时还有描绘人间的温暖和爱的气氛,但很快就反转了,由高而低的音响和阴森恐怖的锣声毁灭了一切美好,预示人也走向了毁灭,虽然对生命有过眷恋,但悲凉坎坷的人生却使人不得不抛弃生命。在作品的后部分似乎预示马勒在告别尘世,王维的“送别”是写朋友间的依依不舍,然而在这里却成了马勒的一首告别尘世的断肠哀歌,整个音乐节奏是葬礼进行曲的节奏,音调悲凉凄切,情绪低落。

四、面向未来

通过上面对马勒《大地之歌》情绪的分析,感觉马勒真的要离开人世进入天国了。其实不然,这是马勒在抒怀,在向死神宣战。马勒通过《大地之歌》的创作,用音乐和歌声释放了自己悲观厌世的情绪,排解了心中对人世不公的积愤;抒发了对人生的热爱,感悟出了生命是有限的,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自然界美丽的山川却始终如一在注视着人间的悲欢离合。马勒是自然的崇尚者,他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中去。至此,马勒悟出了人生的哲理,他知道自己早晚有一天终究会离开这个世界,他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和命运的安排,正像德国海涅的诗所写:“吭啊,我的心你莫要悲哀,/请你相信命运的安排,/严冬掠夺的一切,/春天会给你带来。”压抑的释放,使马勒安全度过了遭受沉重打击的1907-1908年,开始以达观的态度来面对死亡,他超越了自己,已经做到放开一切,面向未来了。

五、结束语

马勒用音乐呈示出了自己最真实的思想,抒发了最真实的情感。他把他的音乐与中国的唐诗关联在了一起,说明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他架起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只这一点,就足够令我们赏析和敬佩了。

猜你喜欢
马勒原诗唐诗
唐诗写柳之妙
峨眉山月歌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马勒与后现代——探寻马勒交响曲中的“文本化”起源
马勒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马勒推出新型模块化混动系统
改诗为文三步走
唐诗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