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创新型实验室 培养创业型卓越工程师

2018-04-01 23:31邵垚然谢怡云浙江大学国际设计研究院杭州310058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8年5期
关键词:实验室人才课程

张 婷, 邵垚然, 谢怡云, 高 洁(浙江大学 国际设计研究院,杭州 310058)

0 引 言

实验室作为教学体系中重要的一环,是高校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孵化基地。高校重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既是当今社会对人才创新能力要求提升的反映,也是高校以人为本实行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内容。国际设计研究院在积累了实验室竞争激励机制与自主式课题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管理体系与教学模式的创新,尝试设计从激励、培养到保障与持续发展的新型实验室教学模式。本文基于研究院已有的实践与探索,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从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到构建多元体系的创新实验室模式,并介绍了通过实践该模式取得的相关成果,为高校培养创新性综合人才与开发创新创业环境提供启发与借鉴。

1 人才培养

1.1 培养目标

创新实验室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培养出有创意、能创新、会创业的人才。通过课程及对外交流,为浙江大学学生提供跨学科交叉学习、沟通与合作的平台,进而塑造创新与实践相结合、人文情怀与科技设计相结合的系统能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意才能和跨领域整合能力的新型复合式领军人才。当今时代,对于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复合型人才也有着越来越多的需求。所以实验室培养的不仅是有知识、会计算、能编程的同学,而且能把知识融入实践中并不断创新敢于挑战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1.2 培养创意型学科交叉人才

(1) 设置独立活动期。每年10~11月为创新实验室的独立活动期,由教师和实验室的负责人和学术团队共同策划、组织。这一个月对学生来说是最自由的一个月,没有传统思维局限及知识框架限制,学生放飞自己的思想,任何创意创新的点子都被鼓舞。敢想敢说敢做,是学生表现出的最大特质。学生创意经过合理提炼,可以转化为成功的创新型企业。例如,国内专注于语音技术的科技公司科大讯飞诞生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实验室,其创始人最初的想法是让电脑能听会说[1];北京大学的学生创办的ofo现象级共享单车模式,最初的想法只是想让人随时随地有车骑。我们实验室的红点奖和IF等国际大奖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产生最初的想法。从实验室走出来的云马自行车,最初也是为了解决公交车下车后最后1 km的难题。

(2) 引进“辨认罗德”游戏。创新实验室引进了MIT的“辨认罗德”游戏[2]。每天16:00~17:00聚集实验室的所有人坐在一起交流成果,在该时间段同学们设计出的机器人如果可以识别实验室负责人,则可以向负责人喷水。这个游戏大大吸引了同学们的兴趣,起初没有机器人能识别出目标,到后来逐渐能成功辨识。随着时间的推进,同学们也在不断完善机器人设计。2个星期后终于有一位同学设计的机器人成功识别出在人群中“隐藏”的实验室负责人。国际设计研究院创新实验室是一个充满创意的工厂,这些好的创意经常会带来无限的创业机会以及巨大的商机。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做一些workshop,头脑风暴等活动,创意也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

2 注重创新创业的课程设置和运行体系

2.1 创新创业的课程设置和运行体系

国际设计研究院创新实验室的基础是富有特色的创新课程。不同于普通全日制的大学中所涉及的科目,我们做了大量不同的尝试。例如实验室开设的一门“走进企业家”的课程,每次开课会邀请杭州各大企业高层分享创新创业的经历,并与学生进行互动。开设这些课的老师既是学者又是企业家,往往能带给同学们很多真实而值得学习的东西。

除了实验室课内所学知识外,还向同学提供了大量实操实练的机会与条件。实验室会整合所有的创业课程并提供相应的学生活动中心,为有创业志向的学生提供更具体更丰富的教育和帮助。去年,实验室成立了创新创业基地,致力于创业有关的教育和学术研究,在创业思维、创业规划、创业管理、创业政策等方面给予了学生很大的帮助[3]。

效仿世界顶尖商学院,采用“双轨制”运行,即招聘在创业领域有重要影响的教授、专家学者来中心任教,与学术性教授形成呼应,共同为有创业意向的同学提供各方面的教育和帮助[4]。这一制度深受实验室师生的喜爱,一方面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实习实践,通过创新实验、课题研究、设计大赛等训练,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参与项目实际开发,从前期的实地调研、设计方案撰写到后期设计成果的实现,鼓励创新性、发散性思维,助其成长为复合型设计创新人才。

2.2 创新项目实施举措

国际设计研究院创新实验室创新项目得以成功的主要举措。

(1) 面向全校所有实验室师生。实验室开设面向全体师生的特色创业课程,设立的创新创业基地虽然注重有突出创业意向的学生,但它提供的创业课程面对所有的实验室师生开放,为所有师生提供全方位的创业课程和指导。

(2) 整合创业理论和实践的双轨教育。实验室的课程既覆盖理论课程又包含实践课程,讲课教师安排遵循“双轨制”,既有校内学术性的专业指导老师,又有具备企业背景的企业家共同为学生提供帮助。

(3) 立足现实问题,鼓励学科交叉。实验室的课程立足点在于现实的需求,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鼓励学生观察思考现实问题并在此基点上创新创业。同时实验室尽可能创造条件使涉猎多个学科背景、不同学科背景同学一起合作创业,顺应时代的需求培养大量有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3 设置多模块创业课程

随着市场快速发展和实验室体系的完善使学生对创业课程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因此,定期组织学生会议,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喜欢的课程”并结合实际情况安排。从开始的“走进企业家”起,创业课程变得越来越丰富,逐渐形成了理论、实践、产品设计与开发、销售、市场营销、产业聚焦等多种模块的众多创业课程[5]。立足于学生的需要需求,丰富各种模块的创业课程,是实验室创业课程设计的准则。通过创业课程学习,学生创办的企业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思路越来越广。例如,学生为了解决城市最后1 km的难题创办的云造科技,是以创新设计为驱动来生产新型的智能代步车,从而为新一代个性化出行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6];由浙江大学毕业生创办的回车科技是通过“意念”即脑电波去控制外界物体的行为,给智能穿戴提供了新的思路等[7]。

2.4 设立创业俱乐部

除创新课程以外,创业俱乐部在传承创新创业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8]。学生、校友、企业家有了沟通交流的直接渠道,通过创业俱乐部学生获得前辈丰富的创业经验和创业历程,因此,创业俱乐部已经逐渐融入实验室创业教育课程活动。在俱乐部,学生可展示新奇的想法,发挥自己的天赋,开创大胆的方案,体验创造的过程。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均可以积极参与创业俱乐部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业热情。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在创业路上奋发上进[9]。

2.5 创业大赛助创新

形式多样的创业大赛推动着创新创业的发展。实验室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青年企业家”创业比赛,将学生、企业家和投资人组织在一起创办团队,聘请有经验的创业导师对学生进行创业比赛辅导[10]。同时,不定期举办的“微创业”训练营,把优秀的有想法的学生集中在一起,通过系统辅导,助力创业成功路[11]。创业比赛是一种激发学生创业热情,为具有创意的学生提供互相学习和实践的平台,可促进新一代创新企业诞生和发展。目前我校新型创业团队属于一批具有优秀创意的年轻人,就像当年的硅谷一样,用科技和设计催生创新,让创意想法落地实现。例如旧物品买卖平台云格子铺、专注于户外旅游业的易露营、专注于开发移动互联网产品达到改善组织生活的友谦网络等都是非常优秀的学生创业团队[12]。

3 构建生态系统释放特有创新能量

3.1 三螺旋联合创新模式

“三螺旋模式”是我院创新实验室开创的以实验室为主导的大学、政府、产业联合的创新模式[13],在这一模式中,实验室与产业、政府建立了新型而独特的交叉互补关系,三方互不干涉主业又互相联系,实验室联合产业界和政府将产、学、研活动视为“一而三三而一”的活动上同时进行时、空并列展开[14]。实验室这一模式实现了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教学、学术与实验室收益的最优组合。

3.2 建立孵化型体系

“孵化型体系”指的是我创新实验室先后建立的独立运行、各有侧重、有效互补的6大机构[15],其来源于创新到创业所需的7个阶段:创意、技术发展、商业化计划、企业计划、形成企业、早期成长、高速增长。根据这7个阶段,实验室总结归纳形成了富有特色的6大机构孵化型体系,有效地推动了高素质人才参与创新创业过程[16]。

4 结 语

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我校打通了科研创新与创业之间的通道,构建了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并使二者不断融合、助长,形成了良性循环。同时形成了“跨领域整合,自主设计,实践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形成了“产、学、研”合一的课程体系,也收获了不菲的成绩。实验室曾多次在国内外各项设计大赛,如“Bamboo Light”“Meal’s wall”“Anypose”等获2014年国际红点概念设计奖;“Double Warm”“Luggage Sitter”“Standing Carton”等项目获2013年红点至尊奖;“Air-Bar”获2013年iF特别奖等[17]。除此之外,实验室教学科研水平均得到提升,在每年产出大量科技创新成果的同时也为国家输出了大量科技创新人才。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提升理念,优化模式,完善体系建设及平台搭建,更好地发挥促进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白 璐,田晓柱,牛炳韬.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4):161-164.

[2] 蒋 群,何丽明,王莲芸.强化实验教学育人职能,培养科研型高素质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9):153-155.

[3] 李 坤,史永宏.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验室开放体系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258-261.

[4] 李秀坤,张宏莉,苏小红.强化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3):150-153.

[5] 刘 燕,李晓波.开放的教学实验平台建设与创新性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3):211-214..

[6] 马 强,朱爱红,韩海涛.军队院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机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138-141.

[7] 彭长宇,刘晓琴,代显华.校政企合作,共育应用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7):225-227.

[8] 石端银,张晓鹏,李文宇.MPE - CDIO理念的数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2):185-187.

[9] 魏伍川,潘进权,陈华絮.强化实验室开放管理,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3):259-261.

[10] 魏小锐,李阳苹,赵维佺.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2):231-234.

[11] 夏有为..培养实践能力造就创新人才——访美籍科学家交大密西根学院院长倪军教授[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2):1-4.

[12] 项 聪,周 艳.高校和企业对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认识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5(7):169-173.

[13] 肖 瑞,刘 敏.电子工艺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9):248-249.

[14] 余建潮,叶秉良.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内涵式发展策略[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4(6):182-186.

[15] 张 颖,王艳芳,梁 科.互动式网络实验教学综合平台建设——以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中心为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9):162-165.

[16] 赵 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协同创新机制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172-175.

[17] 邹 艳,王吉华,王红梅.学科交叉的大实践协同育人平台构建与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199-221.

猜你喜欢
实验室人才课程
人才云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