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对中国古代美术人物形象的影响比较
——以文人画和陶瓷艺术作品为例

2018-04-01 22:05肖雅阁大连工业大学辽宁大连116000
丝路艺术 2018年7期
关键词:道法自然文人画匠人

肖雅阁(大连工业大学,辽宁 大连 116000)

中国古代人在艺术创作及其思想内容上,充分反映其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其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他们通过笔墨素材传情,通过形色达意,通过精神介入升华。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文人、艺人和匠人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有许多体现。

绘画或雕塑的重要价值是要把自然中的真实形态意象为艺术作品中的“真”。笔墨或素材从原来的物性材质通过精神介入得以高度的升华。画者、艺人通过笔墨、素材来传情,通过形色来达意。同样追求“真”,源于中国古代“道法自然”的思想,居于庙堂之高的文人画家和江湖之远的陶瓷艺人却有了不同的理解。

一、一个“道法自然”,两种不同理解

“道法自然”,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张岱年先生早年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解释为:“人以地为法,地以天为法,天以道为法,道则唯以自己为法,更别无所法。”

1、关于“道”的理解

老子认为道是不能用感官把握的。“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忽。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道是没有形状的,不是感官可以把握得住的,我们的感官只能把握一些表面的现象。但是可以用比较纯净的心灵去把握,用没有杂乱的思维去把握。

道不能用感官把握,但不是什么都没有。“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虽然没有形状,没有名字,但道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虚无状态。

2、关于“自然”的理解

“自然”一词本身的理解,也存在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认为自然就是天道。也可以类比成现在客观世界的“自然”。根据张岱年先生的考证,“阮籍以‘自然’表示天地万物的总体,可以说是赋予‘自然’以新的含义。近代汉语中所谓‘自然’表示广大的客观世界,‘自然’的此一意义可谓开始于阮籍。”

还有一种解释是“自”是“自己”,“然”是“如此”,“自然”就是“自己如此”。“自然”所描述的就是“道”的不加任何强制、不依靠任何外在原因、自己发生、自己存在、自己演化、自己消灭的一种性质和状态。

3、老子关于“道法自然”的思想阐释

一般认为,“道法自然”通俗的理解就是“道”在自然之中,人可以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体会“道”的存在与运行。按照老子的说法,是否得道是评估具体个人造诣高低的标准——悟。作为“悟”的主体,在中国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人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相参”。

老子认为道是本体层面的知识,而技法或者技术是有关事物的具体知识。老子虽然承认技术的提高有赖于经验的增加,但感性经验越多,越构成对抽象思维的阻碍,“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老子》)。

4、“庙堂”与“江湖”对“道法自然”的各自表述

老子思想导致了感性经验与理性直观之间在技法或者技术思想中的矛盾,将普遍知识的道与具体技法或者技术知识割裂开来。在技法或者技术“术化”状态下,用有关知识的境界代替对有关知识的具体分析与说明,也使中国古代对于道的理解和技艺的发展在庙堂之上和江湖之野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作为儒家学人,东汉仲长统关于“人道为本、天道为末”的论述,为后世文人所推崇。“道”成了理性和秩序的化身。因此,儒家的“道法自然”也就成了“从心所欲”。孔子说“君子不器”,以为高明的认识不把其注意力放在具体经验层面上,而致力于通过直观体悟而把握普遍性的知识。“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居于江湖之远的民间,匠人们从自然界或依靠经验获得技法或者技术知识。“……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系辞》因此,民间的“道法自然”以“观象制器”为代表。在技法上是一种形象思维的方法,主要是对象的模仿,采用制器尚象、立象尽意的致思方式和以意立象、取象构形的造型意识。

二、文人画“以道事艺”,手艺人“视技如道”

作为儒家的文化表征,中国文人强调以道事艺。文人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趣在法外”,即常说的“胸有成竹”。笔墨是在表达画家的个人情愫,可以舍弃非本质的、或与物象特征关联不大的部分,而对那些能体现出神情特征的部分,则可以采取夸张甚至变形的手法加以刻画。李公麟是北宋文人画的代表人物,他主张作画要“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自诩“吾为画,如骚人赋诗,吟咏性情而已”。文人笔墨下的“自然”,就是文人的内心。

民间“匠气”之道的创作方法就是视技如道。陶瓷艺术融合了绘画、雕塑、建筑、木刻、化工等诸多技艺,融合了宗教、美学、历史、传说等民族文化精髓。匠人创作时遵循生活本身的发展逻辑,真实地反映生活,强调对艺术原型——真实生活形象的取舍、提炼、再现和概括;在艺术手法上,偏重于现实,作精雕细刻的艺术描绘,强调细节的真实,明代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在论及制陶艺人徐有泉时说:“有泉朵其壶土出门去,适见树下眠牛将起,尚屈一足注视捏塑,曲尽厥状”。

三、文人写意求神似,匠人描摹求形似

文人画在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丰子恺说:“中国人画人物,目的只在表出人物的姿态的特点,却不讲人物各部的尺寸与比例。”

四、结论

由于对“道法自然”有各自的理解,文人和匠人对待艺术也就持两种不同的态度,描述的“自然”也呈现出别样风情。

猜你喜欢
道法自然文人画匠人
“文人画”里写春秋
禅画文人画中的简约与萧散
冯骥才:关于文人画史的思辨
廿一世纪的文人画——观白德松画展有感
青年匠人
旗袍匠人:坚守与传承
汽车匠人
场地设计与中国传统建筑理论
“道法自然”的城市水域驳岸景观设计探析
“神级”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