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农相关概念的提出历程及原因

2018-04-02 10:10
福建质量管理 2018年1期
关键词:三农问题三农现代化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 昆明 650201)

浅谈三农相关概念的提出历程及原因

樊婷瑞徐成成刘明炯

(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昆明650201)

三农,指农业、农村和农民,而三农问题,则是其存在的问题。三农及三农问题的提法,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党和我国学术界重要且独特的理论创造。三农概念及三农问题的提出,对我国缓解三农问题,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三农问题的道路指明新视角与新框架,其意义重大。

三农;三农问题;农业现状

一、三农相关概念的提出历程

这个历程分为四个阶段:思想萌芽、提出内涵、概念凝练、国家正式公开使用。这是我党和我国学术界重要理论创造,具有独特性。

第一阶段:思想萌芽阶段(1985年~1991年)

我国国家农村政策研究部门及部分学者开始从宏观角度提出农村和农业问题,并深入调查及讨论。这些调查和讨论反映出:我国农村政策研究部门和决策层已开始越出以往狭隘的视野来看待和认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他们把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这三个问题加以区别,而在重视农业农村问题的同时提出对农民问题的重视,并将国家体制的宏观背景加入思考中。这是三农问题的思想萌芽时期。

第二阶段:提出内涵阶段(1991年~1994年)

在这一阶段国家农村政策研究部门和决策层沿着新思路,进行有组织的多方位调查与深入思考。在新的意义和层次上重新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将农业、农村、农民并提,提出三农概念的基本内涵。

1、政府明确指出三农问题的重要地位

1991年11月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的召开对三农问题进行讨论,并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其明确强调:“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2、政府围绕三农问题展开深入调查,并提出三农概念的基本内涵

通过对这一阶段的梳理可发现,农业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及单位对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政策,已不单纯在农业领域,而是在整个国家的宏观政策背景下,将农业、农民、农村三方面联系起来,再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

3、中央接受三农理论框架,将农业、农村、农民并提

1993年10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题为《要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讲话,明确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一个特定提法在中央全会上正式使用,同时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民主革命时期是这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也是这样。”这说明,三农这个新的分析框架已被中央完全接受与使用。

第三阶段:概念凝练阶段(1994年~2002年)

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并提,已从中央到地方达成共识。在这个基础上,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一些学者将农业、农村、农民三者融为一体,提出三农概念,并将其三方面问题集中起来,三农问题的提法开始使用。

第四阶段:国家正式公开使用阶段((2003年后)

随着三农问题的日益严重及学术界对此的高度关注,再次引起中央重视。2002年11月十六大召开后,党中央史将解决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的新位置。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通过的《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公开使用三农概念和三农问题的提法。《意见》指出:十六大后“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强调“对‘三农’问题,不仅分管领导要直接抓,而且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地、县两级领导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上”。

二、三农相关概念提出的深层原因

三农概念及三农问题的提出,除了上述直接原因,还有许多深层因素。

1、毛泽东农民问题理论为三农概念及三农问题的提出奠定理论基础

毛泽东的农民问题理论,结合了我国基本国情即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他对农民及其不同阶层的经济地位与政治态度进行科学且具体的分析,并得出结论: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根本问题、农民是中国革命主力军,还提出关于农民的正确政策。

2、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殊性为三农概念及三农问题的提出提供客观条件与现实基础

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城镇化。工业化是社会经济结构由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转变的过程。城镇化是人口空间结构由散漫的农村向城市集中和转移的过程。由于历史与现实条件,中国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过程中存在不同于西方的一些特殊性:首先,现代化的类型、资本积累渠道不同。与西方国家先发型且富有侵略性的现代化不同,中国的现代化是后发型的,且不以发动对外掠夺来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3、中国共产党与专家学者心系三农为三农概念及三农问题的提出提供主观条件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党在我国发展的各个时期,心系农民、农业、农村,并且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当三农之间以及三农与工业化、城镇化之间的矛盾暴露时,党认识到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必须统一解决,城乡之间必须协调发展,不断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道路。

在学术界,专家学者面对农民所遭受的灾难和各种问题,为改变农民命运弹心竭虑,奔走呼号;为解决农民问题不断调查研究、谏言献策、探索新路。从近代至新中国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大批致力于三农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关注三农、不断探索,将三农与现代化进程紧密结合,不断取得反映三农实际状况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三农概念及三农问题的提出正是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

三、结语

三农概念及三农问题的提出,使得三农成为一个充满希望的话题,因为它反映了三农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规律,对认识和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实现现代化具有深远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唤起全国上下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使解决三农问题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重要奋斗目标。

第二,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农新道路的开辟,为认识和解决三农问题找出新视角、拟定新框架,转变原先三农问题的局部性,使其成为全局性问题。这是三农及其相关问题在认识深度和广度上的历史性飞跃。

第三,促进三农工作的理论、制度、机制创新,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和缓解了三农问题。

[1]贾俊民,葛文光.关于三农概念与三农问题提法的考察[J].中国农村观察,2013,(05):86-94.

[2]赵忠升.“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的权益与能力[J].农业经济问题,2012,33(11):59-66+111.

[3]叶凤刚.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领导核心对三农问题的探索[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13(04):54-57.

徐成成

樊婷瑞(1993-),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通讯作者:徐成成(1991-),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作者简介:刘明炯(1992-),男,汉族,硕士研究生,云南农业大学,教育管理与区域发展专业。

猜你喜欢
三农问题三农现代化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三农问题专家陈家泽:农村改革突破重点在宅基地的三权分置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报纸类媒体三农问题新闻报道视角的选择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陇原渔夫
戴上红领巾的“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