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行为与创新绩效关系的文献综述

2018-04-02 10:10
福建质量管理 2018年1期
关键词:源源个体创新能力

(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 400067)

创新行为与创新绩效关系的文献综述

王雪莹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400067)

1912年,创新理论的创立者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对创新的概念和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论述和研究。并首次提出技术创新的概念:把发明或其他科技成果引入到生产经营体系之中,利用其原理、方法或手段等制造出市场需要的商品,这种科技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过程为技术创新。创新理论提出以后,技术创新战略更是受到了各行各业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对创新行为对创新绩效关系的有关文献进行梳理。

员工认同;创新行为;创新绩效

一、创新行为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Amabile等人(1996)、George(2003)、Shalley和Gilson(2004)一般的创新行为和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正向关系。结合国内外的文献,企业内的创新性行为又可以分成个人的创新性行为和集体或组织的创新性行为,两者对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都会产生影响。

(一)个人创新行为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Yang.b等人(2001)创新过程中,人是创新的主体,科研人员所受到的激励对创新成果的质量和数量都起着关键作用。Jenssen(2003)企业中,个体总是被期望参与创意产生、推进和实现等组合的整个创新过程。企业中的成员,不论是员工还是企业家,其创新行为都会对创新绩效产生影响。总所周知,个体行为是人格特质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Amabile(1983)在其创造力模型中就指出个人创新能力与人格特质有密切联系,创新能力受到人格特质的影响。Burke(1991)和Amabile等(1996)把员工角色认同为单因子,验证了员工创新角色认同与创新行为的正向联系。Mumford(2000)结合企业研发人员创新投入产出评价的反馈分析,认为对研发人员创新绩效的评价不应只是针对刚性产出指标的结果评价,还应是为创新目标实现的动态创新行为评价,并把创新绩效评价扩展成了涵盖创新输入、运行和输出的全过程评价。Thomke(1998)把个体技术学习行为视为不断探索和多向交流的试验过程,认为研发人员自有经验和技能的组织性转化,能够有效减弱创新的不确定性和管理的复杂性。张根明(2009)企业家商业模式创新行为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宝贡敏和钱源源(2009)个体建言行为在团队内的最大值与团队创新绩效呈正相关。郑小勇和楼轶(2009)研究发现团队成员个体要素如知识、技能和责任心对科研团队的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刘枭(2011)团队成员的个体行为以共享型和形态型构成方式聚合成团队行为并对研发团队的团队创新绩效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1。徐小峰(2011)研发人员创新绩效实际上是由创新能力、创新行为和创新业绩等多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因此,对个体创新绩效进行评价的不同方面必然与这些要素之间存在联系。

(二)团体创新行为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企业团队之间的交流、合作或者是知识共享等创新行为都会对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影响。陈劲,童亮(2004)实现复杂产品创新,必须依赖于合作组织间知识和信息的交流和转换,提高和更新组织的知识库,因此,知识共享行为是实现创新的关键。Jansen等(2006)的研究也表明,组织成员之间的连通性(即组织成员的沟通与交流程度)与探索型创新、利用型创新呈正相关关系。刘惠琴(2007)以团队创新能力和团队创新行为来表示团队创新绩效,发现团队创新行为是影响团队创新能力的前因要素2。宝贡敏和钱源源(2009)研发团队成员的帮助行为在团队内的最小值与团队创新绩效。钱源源(2010)发现不同类型的团队层次共享型角色外行为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创新效率和创新有效性有不一样的直接和交互作用,并且角色外行为在团队层次的不同构造方式均值、最小值、最大值和方差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创新效率和创新有效性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3。王娟茹,罗岭(2015)关键干系人是复杂产品研发的重要参与者,其有效的知识共享行为是推进复杂产品研发创新成功,提高创新绩效的关键环节4。

二、现有研究述评

在如今发展越来越快的经济时代,创新收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企业家们纷纷把握机会,通过创新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确保其可以长期发展下去。企业的技术创新更是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从1912年,约瑟夫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以来,创新理论的体系得到日益完善。学者们对于企业创新战略、创新行为以及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和关系已做了很多的研究。但通过对现有文献的阅读,发现创新行为可以分成个人的创新行为和团体的创新行为,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也可以分为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不论是个人还是集体的创新行为都会给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产生不一样的影响,却少有学者分门别类的将对员工和组织区别开来,完整的叙述出不同行为主体产生的影响,因而可以将两者直接的关系进行最更为细致的研究和阐述。

[1]王艳子,罗瑾琏.组织认同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知识共享的中介效应分析[J].管理现代化,2010,(06):47-49.

[2]杨晶照,杨东涛,赵顺娣,姜林娣,秦伟平.“我是”、“我能”、“我愿”——员工创新心理因素与员工创新的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04):165-172.

[3]鲍泓.知识员工组织认同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理论模型[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27-30.

[4]郑小勇,楼鞅.科研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09):1428-1438.

[5]刘惠琴,张德.高校学科团队中魅力型领导对团队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7,(04):185-191.

[6]钱源源.员工忠诚、角色外行为与团队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0.

[7]王娟茹,罗岭.知识共享行为、创新和复杂产品研发绩效[J].科研管理,2015,(06):37-45.

王雪莹(1994.03-),女,汉,四川泸州,硕士在读,重庆工商大学,研究方向城镇化。

猜你喜欢
源源个体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登楼
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开展唤醒护理的效果评估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见证(2)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