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个体本质与类本质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再思考

2018-04-02 15:54万坤利张晓红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规定性区别本质

万坤利,张晓红

(中国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人的本质是人的个体本质与类本质的有机统一。三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个体本质从人与人相区别的角度出发,主要研究个体的行为、心理等特性,是对个体发展的现实考量,是类本质和人的本质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增强公民意识,激发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类本质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角度出发,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对人类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重要判断,是个体本质的升华,是人的本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一、人的个体本质与类本质的科学内涵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个体本质角度,基于现实性的人,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将具体的现实的个体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加以分析和考察。而人的个体本质的根本规定性则在于它的主体性。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人的类本质角度,基于人与动物的区别对照,将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由自觉”的活动,而这种活动主要是指人的社会劳动,并强调社会劳动的重要性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人的个体本质的科学内涵

人的个体本质是相对于不同的人类个体而言的,是人与人之间相区别的属性。人的个体本质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从人与人相区别层次上看,个体本质的出发点是个体的社会关系,个体的本质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进行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6而此处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并不是单纯地指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关系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各种社会关系综合作用下的交错纵横的社会关系网的集合,而每个个体则是社会关系网上集合的交汇点。其二,不同的个体因主体的差异性而具备不同的主体性地位。个体的主体性地位即个体的主体性,是个体本质的根本规定性。个体主体性地位的获得是个体真正获得自身本质的重要标志。主体性地位获得的前提是个体是否具备自主意识、自觉意识与自为意识,因为它们影响着个体是否能够主动认识到自身作为主体的存在,是否能够作为主体自觉地行使自身的权利,履行自身的义务,是否愿意作为主体积极主动地作为。

(二)人的类本质的科学内涵

人是类的存在物,具有类本质。马克思曾指出:“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他的精神的类的能力——变成与人异类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生存的手段。”人对世界的改造过程实际上是确证人本身是类的存在物的过程。“人的类本质的规定性,描绘了人的本质的完整图景。”[2]50人的本质即人的本质属性,是人区别于他物的内在规定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自由自觉的活动。即人的本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人的活动发展、创造而逐步形成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生命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它的类特性,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3]50而人的实践活动是类活动,具有自由自在的有意识的特性。“与动物相比,自由自在和有目的追求既是类意识和类特性,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独有的特征。”[4]6其二,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看,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人通过劳动开发大脑机能,促使人脑意识的生成,由此不断地改造自然,推动个体价值的实现,这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属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5]24-25

二、人的个体本质与类本质的基本特点

马克思提出的个体本质是人与人相区别的特性,具有差异性、对立性、统一性和社会性等特点。费尔巴哈提出的类本质是人与动物根本区别的特性,是根本规定性和多重规定性的统一。且由于人的类本质不是人先天具有的,而是人通过后天活动逐步形成的,因而人的类本质具有流动性。同时,人的类本质超越了民族的狭隘观念,因而具有世界性。

(一)人的个体本质的基本特点

人的个体本质具有多重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差异性。差异性是个体间相互区别的属性,有根本差异性和基本差异性之分。所谓根本差异性是指个体间相互区别的根本属性,不同个体因主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而主体性是个体本质的根本规定性,具有确定性。基本差异性则是指处于不同社会关系背景下的个体在生活方式、文化水平、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性,它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个体受教育程度与个体努力程度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具有不确定性和流动性。其二,对立性。个体间因差异性而显示对立性,差异性是对立性的基本前提,对立性是差异性的必然结果。对立性主要体现在个体需求的对立,即个体在物质、精神等层面的对立。个体间的对立性既可以促进不同个体为追求某种需求而实现不同个体间的共同进步,也可以导致不同个体因需求对立而产生某种矛盾和冲突,甚至会激化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其三,统一性。统一性即个体间为实现某种共同需求而达成的共识,这种共识在某种程度上将会上升到类的高度,达到类的高度的不同个体也将成为类的共同体。其四,社会性。个体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并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表现出来,而这种社会关系并非特指某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而是指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体现了人的个体本质具有社会属性。

不同个体间因自身特点与追求等因素的影响而显示出个体间的差异性、对立性、统一性和社会性。差异性是对立性的前提,对立性是差异性的结果。差异性、对立性、统一性与社会性四者统一于个体本质之中,共同构成了个体本质的基本特点。

(二)人的类本质的基本特点

人的类本质具有多重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多重规定性。多重规定性是人区别于他物的基本属性。相对于动物而言,人之为人的多重规定性是哲学、意识、宗教等人类所特有的哲学概念。其二,根本规定性。在人的类本质的多重规定性之中,必然存在着一种根本规定性。根本规定性是人的类本质的核心和精髓,它贯穿于多重规定性发展的始终,并将多重规定性统一起来。其三,流动性。人的类本质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属性,而是通过人类后天的实践活动不断创造和生成的。人在世界上是以类的方式存在的,即人可以超越自身的天然本性,无限地扩展自身的发展空间。其四,世界性。人的类本质具有超越民族狭隘的世界性。人的类本质的世界性表现为“全世界无产者的广泛联合”。“这种联合是以各国无产阶级的超越民族、超越国界的共同利益为基础的。”[6]49

人的类本质具有多重规定性、根本规定性、流动性和世界性。其中,多重规定性与根本规定性是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流动性是世界性的前提和基础,世界性是流动性的目标和归宿。多重规定性、根本规定性、流动性和世界性四者统一于人的类本质之中,共同构成了人的类本质的基本特点。

三、人的个体本质与类本质的相互关系

人的个体本质与类本质是抽象与具体的统一,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二者互相联结,密不可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的区别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一)人的个体本质与类本质的联系

人的个体本质与类本质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其一,人的类本质蕴于个体本质之中,不能离开个体本质而存在,并通过个体本质表现出来。同样,人的个体本质也离不开类本质,总是和类本质相联系而存在的。其二,人的个体本质与类本质的区别是相对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个体本质转化为类本质即表现为个体本质的统一性。即个体间为实现某种共同需求而达成的共识,这种共识在某种程度上将会上升到类的高度,此时的不同个体也将成为类的共同体。统一性因不同个体对共同追求事物、理念等的性质的不同而被划分为益的统一性和恶的统一性。其中,益的统一性是个体间友好相处的前提,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主要是指不同个体对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等事物的共同追求而产生的积极的思想或实践。如不同个体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共同追求并经过实践的积极探索而生成美丽中国思想。使不同个体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共同追求的统一性上升到国家层面,即形成了整个国家的价值观。与此相反,恶的统一性则是指不同个体对违背社会发展潮流、有损人民利益等事物的趋之若鹜而生成的邪念或违背社会发展方向的理念与实践,实质上是对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实际上违背了类本质的实质,但却是人的类本质发展的必经阶段。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黑心商家出于对金钱、财富等的急功近利的追求,而不顾一切地生产染色馒头、地沟油等有损人民身心健康的食品。使这种个体间的统一性上升到类的层次,对社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要坚决摒弃和杜绝恶的统一性,鼓励和发扬善的统一性;同样,人的类本质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个体本质。

(二)人的个体本质与类本质的区别

人的个体本质与类本质是相互区别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研究对象的角度看,人的个体本质主要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出发,认为个体本质的根本规定性在于其主体性。人的类本质主要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出发,认为相对于动物而言,自由自在的活动、劳动、意识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属性。其二,从研究内容上看,个体本质主要从个体的角度出发,研究个体的特点和属性,具有特殊性和具体性。而类本质主要从类的角度出发,研究人的共性,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

四、人的个体本质与类本质的当代启示

人的个体本质与类本质既相互联系、相互区别,又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我们既要从个体本质出发,把握个体本质,增强公民意识,又要将个体本质上升到国家层面和国际高度,为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基。

(一)个人层面:有利于增强公民意识

在当今社会,人的自主意识、自觉意识与自为意识集中表现为公民意识,主要是指个体作为公民应该具备的权利意识与义务意识。权利意识需要个体对自身权利有正确的认知和理解,并在合法范围内行使自身权利。义务意识则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应该履行什么样的责任与义务。当今时代,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历史方位、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更需要我们增强公民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坚持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作用。同时要坚决维护我国的根本利益,在个体生命与恢宏时代的联结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作用。

(二)国家层面: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7]18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国家的每个国民的共同追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融为一体,即从个体公民的层次逐步上升到国家的“类”的高度,充分彰显了中国价值、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准确把握人的个体本质与类本质及其辩证统一关系,有利于更好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增强对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三)国际层面: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个体本质具有对立统一的特点。不同国家的个体有不同的个人需求,但不同国家的个体也存在着统一的追求和目标。就现阶段而言,这个统一的追求和目标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众多国家的无数个体对世界总体发展趋向的共同追求和向往,它使无数个个体的意志和追求统一起来上升到世界层面的类的高度,即形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人的个体本质和类本质在个人和世界两个层面相统一的生动体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国际观的生动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之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为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提供了方向指南,体现了我们党心系世界人民的宽广胸襟,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广泛认可。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只要我们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就一定能够让世界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8]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党,是为民族谋复兴的党,始终坚持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始终把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与责任。我国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竭力推动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建立,不断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打造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我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始终坚持让世界人民共享中国改革发展成果;我国坚持“平等、合作、互惠、共赢”的国际发展理念,扩大各国利益的交汇点,推动构建全球伙伴关系,坚决摒弃“单边利益最大化”的贪念,旗帜鲜明地反对保护主义,“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9]523我国始终坚持将中国梦与世界梦紧密相连,为全球治理体系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着力把我国打造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国际和平发展的负责任大国。

猜你喜欢
规定性区别本质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幼儿教育本质的规定性及其意义
幼儿教育本质的规定性及其价值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位置的区别
看与观察的区别
区别
我的最美学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