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在学前教育阶段运用之利弊分析

2018-04-02 20:20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弟子规长辈阶段

李 令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 410205)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国学热潮的兴起,各幼儿园纷纷开设国学课程,《弟子规》等一批蒙学经典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迅速提升,《弟子规》在幼儿园阶段使用成为一种广泛流行的文化现象。虽然“《弟子规》自清朝初以来一直好评如潮,被后人视为我们中华民族古圣先贤的经典”,但是面对这种教育潮流,我们却应慎重对待,检视这类学习教材对儿童的正负面影响,并从扬弃的态度上加以使用。

据考证,《弟子规》成书于清朝初年,始于清初秀才李毓秀。李毓秀根据当时社会需要从教育的角度对学生应该如何做人做事提出要求,并联系教书实践经验撰写了《训蒙文》,之后贾存仁对其进行修订,将其名为《弟子规》[1]。《弟子规》中蕴含的教育道理已为蒙学之经典,其文字内容讲究韵律,朗朗上口, “弟子”从中学习求学、为人处世、接人待物等方面应有的态度和礼仪,其中很多价值观流传至今。

一、《弟子规》被赋予的教育价值

《弟子规》用通俗易懂、易于实践、韵律唯美的方式表达出儒家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教育精神,符合对学前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需求,因此,《弟子规》在学前教育阶段使用被赋予了诸多期望。之所以《弟子规》中的部分内容至今仍可作为学前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与其内容中的教育价值息息相关的。

(一)形塑儿童的仁爱之心:入则孝,出则悌,仁者爱人

《弟子规》开篇即说道:“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其中强调“弟子”应该具备“孝悌”之情,对长辈应该尊敬、孝敬,然后做到谨言慎行对人诚信。《弟子规》中提出,要孝顺父母的身体,要做到“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它以正面的方式积极引导儿童行孝行,“当父母生病时应该为其煎好药并先尝一尝,并日夜照料在父母床前不离开半步”,其内容具体,使幼儿感恩教育落到实处。其中,它不忘教育儿童对父母说话态度一定要温和,即使父母有过错,在规劝其改正时也应该做到和颜悦色、说话温和:“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观其现代家庭,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中宝,孩子与父母沟通交流中总是目无长辈,甚至有一点不满意就对父母、长辈大呼小叫,父母还为其辩解称其年龄幼小。《弟子规》从日常行为规范中提出要求,其教育思想强化了对幼儿尊重父母行为的培养。 除了敬爱父母,《弟子规》中还提出:“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这赋予了“弟子”圣爱和博爱的责任,提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爱护和关心,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地中,它代表着儒学精华中的“泛爱众”理念。这些训条沿用至今都说明了我们这个时代太需要孝顺父母、心中有爱之人了。儿童从学前教育阶段就学习这种“泛爱众”的思想,培养幼儿心中有爱,长大后才更容易形成关爱社会、关心他人的优良品质。

(二)倡导诚信作为人际交往的准绳:凡出言,信为先

人际交往中遵循一定的标准,是保障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基本方法,人际交往准绳是对交往行为是否道德进行判断的一般标准。《弟子规》从主、客观两方面阐明了“弟子”应当遵循人际交往的行为准则,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自省意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客观方面则表现为诚信原则,以诚待人,以信为先[2]。

《弟子规》中以“信”为核心内容提出“凡出言 信为先”,要求儿童在交往中做到言出必行,不投机取巧,不欺瞒诈骗,并向“弟子”说明:“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强调“承诺”“守信”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告诫“弟子”如果对于不妥当的事情随便答应别人,那么自己也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弟子规》中提到:“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教育儿童在与别人交往中要时刻审视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要及时改正错误,做好了也要提高警惕努力做到更好避免犯错,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与宜多 取宜少”,指导儿童要善于付出、礼让,只有懂得分享、乐于给予才能拥有更多的好朋友。这些对学前教育阶段的儿童,特别是幼小衔接阶段的大班儿童都是适用的,也是值得我们后代学习和传承发扬的。

(三)培育良好的学习习惯:亲仁,余力学文

《弟子规》关注儿童在学问、才能和道德方面的发展,希望通过“规”来引导儿童完善自身品格,在幼儿园日常活动中,我们在对幼儿的用心学习和勤奋上进方面培养很笼统。而《弟子规》在“谨”训中,从“朝起早 夜眠迟”到 “冠必正 纽必结”等等对“弟子”的日常行为规范提出要求。在学习态度上,《弟子规》中从“弟子”应该怎样做读书笔记、怎样向先生请教问题、怎样布置读书环境,到书籍归置、修补等内容都做了详细解说[3]。《弟子规》中的教育思想体现了社会对幼儿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视,这对于现在学前教育中倡导的培养幼儿积极学习的态度和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教育目标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弟子规》里面所倡导的“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这些至理名言对儿童积极学习态度的形成,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与鞭策作用,对告诫与教育儿童是不可多得的金玉良言。《弟子规》中详尽的入门教育,十分有利于提升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对升入小学阶段后的学习适应能力。

二、《弟子规》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

任何文本都反映着当时时代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弟子规》也同样如此。因为《弟子规》成书于清初,必然有深深的时代烙印,那种让学生全文背诵、默写、模仿的做法显然与当今时代的要求背道而驰,具体来看,它与当今时代的背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

从《弟子规》中我们能明显看出其教育观点强调树立长者的权威形象。对长辈,《弟子规》中提出“对尊长 勿现能”“长无言 退恭立”“过犹待 百步余”。对长辈尊敬、礼让,懂得长幼有序这些都是应该的,但如果要求做到在长辈面前丝毫不流露自己的才能,以收敛锋芒为由过分谦卑,甚至是长者不言后辈不能语、长者离去后自己还要在原地停留至其走到百步之外,那这种要求就是对人际关系的扭曲了。这种过分强调尊卑有别的教育思想在当今教育中是非主流的,依照这种方式培养的儿童,对长辈只会谨言慎行,不敢有丝毫违背,长大后顺其自然的也将成为一个“顺民”、“良民”,这正好符合清朝封建统治者对百姓的要求,却完全与当下提倡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理念相悖。孩子失去了大胆思考、开拓创新的自由,无法释放个人价值。另外,在谈话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弟子规》中要求“话说多 不如少”,这种观点在学前教育中是被摒弃的,因为限制儿童的发语权十分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既阻碍了儿童语言发展,又影响了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从儿童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话说多 不如少”对学前教育阶段的儿童来说是很难做到的,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好奇心强,爱问爱探索,脑子里有着十万个为什么,当遇到令自己惊奇的事情时,他们无法做到“话说多 不如少”。《弟子规》中的这些“尊卑贵贱”等级观念,扼杀了孩子活泼、天真、率直的天性,这与当下我们的学前教育理念是不符合的。

(二)“封建奴性”的糟粕思想

《弟子规》中很多思想堪称为经典源远流长,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但其中也不乏有一些封建制度下的糟粕思想,其落后文化及思想的出现是符合当时封建社会背景的,与那个时代的经济、政治、社会、教育需要相吻合。《弟子规》中流露出愚善愚孝的封建守旧传统,如“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这是奴化人格的教育,试图教育出一代代尊父母、尊长辈、尊统治阶级的奴隶。当父母有过失儿女正确相劝也无法说通时,子女要挑选父母心情好的时候再反复进行劝谏,如果还是不听子女应该哭泣相劝,甚至要甘愿忍受其鞭打也绝无怨言,只因为他们是父母,是长辈。《弟子规》要求儿童接受“愚奴”的角色,把“服从”与“顺承”定为“子女”的天职,如果把这种 “尊卑分明的等级制度”用在当今社会中则是扭曲人与人之间关系。《弟子规》中的这些糟粕,是束缚思想自由,鼓吹封建礼教,教唆迷信权威的垃圾,它是为君主专治制度服务的,是基于农业文明的过时思想。这种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巨大的,幼儿还不懂得明辨是非,如果《弟子规》一书里的糟粕被全盘吸收的话,将会导致我们当今社会文明道德的落后。

(三)“因循守旧”的生活态度

《弟子规》是以“长者本位”论为其核心价值观的,它有悖于现代学前教育中所提倡的师幼“双主体”地位的教育观,片面强调“长者”这一方的地位。《弟子规》中说到:“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要求儿童只能做父母喜好的事情,凡是父母不喜欢的事情儿童一定不能为之。从表面上看,似乎这些训条有一定的道理,但从学前教育角度来看,我们更应该尊重幼儿的情感和兴趣喜好,不能片面的接受《弟子规》中的这一观点,如果孩子的一切行为和选择都以父母的喜恶为准,那么孩子将变得缺乏思考、懒于思考,终将成为家长手中的提线木偶。《弟子规》中还提到:“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其告诫“弟子”不要因为事情很小就擅自做主,如果不及时禀告父母就自作主张去行动,就有失做子女的本分和礼节。从表面上看,多询问长者的意见既礼貌又能听取多方意见,是正确之举,特别是对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而言,他们尚为年幼,生活上缺乏经验,身心发育还未健全,很多事无法独立完成,需要得到成人的指点和帮助,多询问长者可以避免犯错误和走弯路。但事无巨细的都先去问父母应该如何去做,这样剥夺了幼儿自我探索的机会,没有给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缺乏丰富多彩实践机会,久而久之儿童变得不会独立面对问题和分析问题,一遇到问题就依赖于“长者”能够帮助思考和解决问题。

三、扬弃:《弟子规》作为蒙学经典的应有之意

《弟子规》中蕴含着许多经典的教育观点,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当今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其认知发展水平也有不同,有些内容并不适合低龄儿童学习,幼儿无法分辨是非,往往容易把好的和坏的内容都一起接受,长此以往,容易产生错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幼师需要以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为依据,在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时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对幼儿进行教育。在学前教育阶段,特别对幼小衔接阶段的大班儿童可以选择内容浅显、便于理解和实践的内容,侧重对儿童进行日常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弟子规》中过分强调以成人为中心和本位的价值观,完全不符合当今社会培养人的发展需要,成人应该尊重儿童的思想情感、兴趣爱好,而《弟子规》中要求儿童必须无条件服从长辈、成人,这终将会导致儿童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这种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应该果断摒弃。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需要以身作则,给孩子们树立好榜样,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我国,长辈与晚辈之间有着根深蒂固的等级尊卑观,这深深影响着我们。孩子做错了事,一些父母会教训甚至打骂孩子,这样导致很多孩子对父母有一定的畏惧感,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弟子规》在学前教育阶段使用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做表面上的言传,家长应该摒弃《弟子规》里“尊卑贵贱”的思想,与孩子平等的交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根据孩子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家规”,并与孩子一同遵守规定,孩子能够自己完成的事应该放手让孩子独立去完成,这样既能提高孩子各方面能力,又能树立儿童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可以有效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家长只有剔除《弟子规》中不合时宜的糟粕,做到言传身教,才能真正发挥《弟子规》在学前教育阶段使用的益处。

有学者早就提出“国学教育中传统观念的现代转化十分重要,既要实现文化的传承,又要避免让陈旧、不合时宜的内容误人子弟。”《弟子规》中有些教育思想及道德观已经完全不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了,所以我们在运用《弟子规》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时候,要持扬弃的态度,做到与时俱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幼儿在学习了这些道理之后多去实践,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融入全社会成员的日常行为之中。

猜你喜欢
弟子规长辈阶段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长辈篇
《弟子规》小绘本
弟子规
弟子规
弟子规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长辈对晚辈可否说“请”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