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高等职业教育理路探讨
——兼论对职业院校精神的塑造

2018-04-02 23:29赵保全罗承选
山东高等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工匠职业院校技能

赵保全,罗承选

(中国矿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高等职业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汲取工匠精神。就工匠精神内涵演变的历史脉络而言,其指向是以“精益求精”为核心共识的职业精神,即工匠们对设计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改进、为制作不竭余力的理性追求。经过积淀和发展,不断具化为师道精神、创业精神、创造精神、实践精神,[1]或“尚巧”的创新精神、“求精”的工作态度、“道技合一”的人生理想。[2]泛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创造、创新、开放和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与完善的生活态度。[3]工匠精神内涵着文化育人功能,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有的学者甚至将其视其为“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标杆引导,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的象征”,[4]彰显了工匠精神立德树人的时代价值。笔者从精神视域入手,在探寻工匠精神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关联、审视工匠精神与教育精神的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剖析工匠精神在职业院校被遮蔽的内在原因,为推动工匠精神融入高等职业教育探寻一条可行的路径。

一、主体价值的彰显:工匠精神与职业院校精神的共性

工匠精神与大学精神均为共同体精神,分属于“劳动精神”和“教育精神”,分别依托工匠和大学学人两个群体存在。两者的内涵与外延存在显著差异,又因共同反映了人的有关精神特质而内在地存在着关联性。

学界把工匠精神视为“劳动精神”。“劳动精神”蕴含着对工作平等和劳动神圣的理性认知,承载着责任与担当、道德与良知、崇高与幸福等价值元素。就本质而言,工匠精神是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结晶,属于成熟的社会精神文化,体现了工匠的职业素养、价值观乃至精神信仰,即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和服务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反映着工匠群体的生命状态和超越性的精神文化境界,寓含着现代人共同追求的职业精神。

学界把大学精神视为“教育精神”。“教育精神”体现为高校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教育理念、价值观念,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追求的精神向度和高等教育的价值旨归。概括而言,涵盖了普通高校共有的“求真育人”、“追求真理”、“崇德至善”的精神文化。其中包括职业院校特有的“造物致利”、“工学结合”、“重视实践”等精神品格,这和工匠精神是高度相关的,也意味着工匠精神可转化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资源。

高等职业教育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基于此,本文用“职业院校精神”指代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大学精神”,突出职业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一方面在于职业院校作为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神必然具有普通高等教育“求真育人”、“崇尚理性”、“坚守真理”的共性,又兼具职业教育的“尊崇劳动”、“技术至上”的精神特质,这为理解工匠精神提供了新视阈。另一方面在于,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现代工匠的主体已由特指的“手工业者”转向了泛指的“产业劳动者”,工匠精神被更多的劳动者认同、传承和发展,成为衡量新时代的“工匠”——现代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指标,为职业教育汲取工匠精神培育人才提供了实践根基。为此,从职业教育领域考察,工匠精神与大学精神有部分交叉重合的价值指向,展示共有的精神状态,发挥共享的精神动力作用。

(一)共同的价值指向

这是指两者根本目标的一致性、精神追求的超越性以及人文关怀的终极性。高等教育要服务人全面自由的成长,包括自然成长和精神成长,由此形成了大学人“独特的生命信念、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思维方式”,[5]191规范着共同体的核心观念与具体行为,具有群体凝聚、价值引导、精神陶冶和辐射社会等功能。作为大学精神子体的职业院校精神,同样是基于办学实践积淀提升而成,既要引导教育对象完善和提升自我,发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又要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导向相一致。

工匠精神的本质是人文精神,体现了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融合。工匠精神具有专业性、职业性和人文性三个特征,分别对应着精神生成的行业基础、实践根基和精神品格,反映“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三者的统一”,[6]共同指向影响精神产生的物质与文化基础,即与生产力相对应的行业职业领域,与培育高技能人才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制度,与特殊职业者相匹配的精神文化。因此,工匠精神从文化层面规定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气质和内涵,是对教育目标的精神化表达和对工匠群体理想人格的褒扬。工匠精神和职业院校精神具有同质性,均从精神层面规定人,以文化方式浸润和塑造人。就作用于教育领域而言,工匠精神以劳动实践形成的规律法则、制度规范、精神文化引导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规定着他们具有何种能力、何种素养。所以,工匠精神既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指引,也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要素。故工匠精神是“源于职业教育,又高于职业教育;源于工业文明,又进入后工业文明;源于教育,又跳出教育去看待的一种教育的理想境界和形而上的追求。”[7]就服务于人的发展而言,工匠精神和大学精神共有的价值基础,为工匠精神融入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融通的路径。

(二)共有的精神状态

即两者在自然层次、道德层次、审美层次都拥有共同的内容。“德性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灵魂。就个人而言,德性表现为人格形式,体现的是人的存在的整体的稳定精神状态,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本。”[8]149而人格通常具化为“能力素质,道德品质,思想境界”[9]124三大要素,体现了人类求真、向善、唯美的精神向度,从三个层面指代人的实然、应然和必然三种状态。这与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论是相通的,即从伦理道德的层面标识人的精神状态。所以,工匠精神和大学精神作为人格化的精神,表征着共同体和个体共有的精神要素、精神结构与境界层次。

具体而言,工匠精神是劳动者成长的生命结晶。伴随工匠来源的变化,劳动方式的变革,工匠精神内涵相应发生了变化。工匠群体由分散的、低层次的个体化生存转向了现代化、集群性、职业化生存;由手工技能转向了现代化操作技能,更加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由作坊学徒制转向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培养相结合,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可能。据此,工匠精神内涵同样体现为三个层次、两个维度。自然层次或物质文化层面,以高质量的产品负载技术技能,具有高超的职业能力和示范引导作用;道德层次或制度文化层面,以工作规范和操作程序负载人文精神,具有感染力、吸引力;审美层次或精神文化层面,以个体人文素养负载行业价值观念和职业精神,具有统摄性和指导力。总之,工匠精神反映了人存在的两个纬度——物化能力、人化能力,前者以高超的技术技能展示人的能动性,后者以鲜明的职业文化塑造人的自我性。

职业院校精神指代学人的存在境界和精神状态。高等职业教育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知识、娴熟技能、高超技艺等综合素质能力,还要具备热爱职业、工作精益求精、自我发展调控等心智能力,从精神文化层面规范着人的发展。这与教育精神对人的终极关怀相一致,是教育对象正确认知和处理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力求在职业实践中达到“自由”状态的理想境界。类似于马克思主义认为的“审美层次”,即工匠超越被规约的“劳动异化”而根据“美的规律”自由自觉创造的高峰体验精神状态。[10]所以,无论是工匠精神还是大学精神,均从共同体和个体两个层面呈现人的精神状态:从自然层次而言是耐心和专注坚守精神,从道德层次而言是严谨和负责的敬业精神,从审美层次而言是追求极致和超越事功的体验精神。三个层次依次递进、兼容互动。所不同的是,大学精神侧重于人的应然精神状态,理想色彩多一些,寄寓着成长与发展的目标性;工匠精神侧重于人的实然精神状态,职业规范多一些,体现着契合社会和行业需求的时代性。

(三)共享的精神动力

即两者均以精神动力方式作用于学习和工作实践。工匠精神的能动性,一方面展示了劳动主体“作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力量”,即个体的自我价值、存在的社会意义、精神状态,指导主体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另一方面以极端敬业负责的精神支配职业行为,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精神动力与技术支持,努力提升工作技能、艺术水准,创新性推出高品质的作品,持续推动行业及职业发展水平的进步,体现主体创造性。而职业院校精神,既要传承传统的大学精神特性,激励学人养成“追求知识、探寻真理”及“自由发展、维护正义”的精神品格,又要兼备职业教育“重视生产”、“致利造福”的实践特性,通过教学和实践培育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精神品格。总之,工匠精神和职业院校精神,均以相对独立的精神文化形态存在,被学校、工厂等组织机构汲取,作用于成规制的教育和生产实践。

综上所述,通过对人的根本目标、精神状态和精神能动性的分析,工匠精神、职业院校精神要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工匠精神的强力作用极大地冲击着职业教育的文化结构,职业院校精神的强力作用联合工匠精神的文化结构,这两种精神运动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分化与演进,为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提供了可能。

二、工匠精神的遮蔽:职业院校精神的结构性缺失

工匠精神与大学精神的共性与差异,决定了工匠精神不能以整体迁移方式融入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通过两者的共性寻求融入路径。换言之,考察职业院校中工匠精神的缺失或遮蔽情况,并据此进行针对性建构,是推动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的重要切入点。

(一)工匠精神的遮蔽状况

“教育从来不只是知识和技能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人的精神格局,素质是知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统一。”[11]所谓工匠精神的遮蔽,即职业院校没有及时汲取工匠精神等时代精神,办学育人文化体系没有体现精益求精的价值导向,培养的人才缺乏支配技术技能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品格,造成了工匠精神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缺位现象。概括而言,是支撑工匠精神的“技”与“道”在教育中的分离与撕裂。

其一,“技”的异化。体现为高等职业教育以物化技能为导向,以标准化、机械化的技术技能作为学生成才的主要标准,依靠大量实习实训历练学生的专业技能。或沿袭普通高校教育模式,注重系统化、模块化的知识传授,力图构建知识化的技能,忽视了知识、技能、精神素养三者的联动,精神教育与技能培养相对脱节,忽视了学生在技术学习、技能提升中的主体精神培养,缺失了“技近乎道”的转变环节,与现代产业发展不相适。体现为职业毕业生数量呈结构性过剩,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人才规格与市场需求符合度不高。

其二,“道”的异化。主要指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冲突。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和精神教育失衡,忽视思想、价值、道德等人文素养的培养,造就了一批“精致的技术工匠”,学生难以应对“物质至上、经济利益第一”的价值危机,不能超越生存劳动对职业的束缚,缺乏工匠精神所推崇的人格品质,难以传递技术技能蕴含的人文关怀,失去了职业教育应有的立德塑魂功能。教育意义系统的迷失,及其对终极关怀的回避,使得校园庸俗价值观抬头,甚至有的教师和学生以自我贬损和玩世不恭来“嘲弄精神价值和生存意义,在精神上处于漂流状态”,[12]造成了求知求学和技术技能提升的退守姿态。

大学精神结构是有机整体,通常与学校历史和办学特色、行业或地域精神、时代要求等因素相关。工匠精神的缺失,折射出职业院校精神结构的不完善,体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校园精神文化来源较为单一,对行业时代精神、职业精神的吸收和传承不够,办学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缺乏高层次的对接,行业大师与学校师生的互动多流于形式,职业精神的开放与共享度不高。其二,对工匠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内涵认知不清,工匠精神在办学精神体系中的价值表达缺位,学校组织建构和教育教学凸显“技术理性”,造成了知识教育、实践教育与精神教育的脱节。其三,人才培养标准缺乏科学的精神衡量体系,不能对学生人格塑造进行有效引导,尤其是工匠精神内含的创新创造意识、职业幸福感等处于虚位,学生的职业兴趣不高,自我激励不够。总之,办学精神不完善,办学导向不鲜明,“职业人格”塑造不显著,是职业院校精神文化层面存在的重大问题。虽然高职院校进行了积极探索,注重在校训、校风和价值观念显示职业特征,逐步形成了以“职业情怀、经世济用和开放协作”[13]为核心的职业院校精神,但是工匠精神难以获得师生高度认同的事实令人担忧。

(二)工匠精神遮蔽的内在原因

经济利益至上和价值导向的失衡,以及职业教育对“技术”、“器物”蕴含的人文精神的遮蔽,尤其是生产领域的职业文化与学校教育的割裂,是工匠精神在职业院校价值不彰的主要诱因。

其一,教育主体的缺位。指教育主体的不完整性。职业教育主体是开放型的,理应包括高校、相关行业企业主管机构,以及教师和行业劳动者,他们共同推动了核心育人精神的形成。从精神文化角度审视,职业教育存在的“供给短板”,是高校不能满足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归根结底是由教育“主体缺位”带来的教育“内容缺位”、教育“精神不振”等问题,最终引发了职业教育的“精神文化危机”。

教育主体的缺位,系行业人员参与职业教育不足,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相对分离,造成对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价值和职业文化认知的缺位。教育内容的缺位,主要指割裂了人才培养中的技术技能和精神成长的联系,凸显技术教育,精神教育缺位,凸显岗位教育,终身教育缺位,不能对学生持续进行责任教育和职业素养培育。这与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责任伦理是不相符的。

其二,精神认同的缺位。职业院校应汲取工匠精神,促进理性精神和实践精神的融合,形成新的时代内涵。当下,职业院校精神结构的不完善,主要是精神认同缺位,表现为“校园精神的僵化”和“时代精神难以固化”两种状况。

校园精神的僵化,指职业教育精神的时代性、特殊性体现不足。理论上而言,结构合理的职业院校精神文化,既要秉承整体的大学精神精华,又要兼备职业教育的精神特征。与本科院校相比,职业院校精神培育成效不大,精神文化理论建构不足,职业高等教育蕴含的“以术载道”、“技精于艺”的人格精神发掘不够,多停留在“工学”结合文化层面。根源在于,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结合不够紧密,本应由知识与技能、素养与品格、能力与精神共同承载的共同体文化,因学校——社会共同育人系统的开放性不足,对技能和精神协同增长规律的探寻不力,从办学理念、办学文化和组织文化等多层面制约着师生对劳动精神及工匠精神的认同和汲取。

时代精神难以固化,指工匠精神与学校文化的融合存在“两张皮”现象。一方面,工匠精神以技术技能为载体,又要超越具体的技术技能,是技从道生、道由技载的理想境界,体现“技兼于道”的精神。对工匠精神意义的认知不清、对技术技能体系表征工匠精神的规律探索不到位,是工匠精神难以固化为办学精神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工匠精神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科技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结合,从知识、技术、技能、能力、情感、人格等多维度予以体现,而现有教育教学模式的僵化,把学科与职业、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科学与人文简单对立,[14]进一步加剧了职业院校汲取和固化工匠精神的困境。

三、阶段与载体: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的现实基础

工匠精神作为办好职业教育的目标引导,检验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标准,规定着职业院校精神的特定内容。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要充分发挥办学实践和生产实践对精神的塑造作用,依据人才成长的具体阶段有序实施。

(一)工匠精神融入教育的三个阶段

教育精神规范个体道德品格,必须把工匠精神作为参与教育教学的核心要素看待,置于学生的成长活动结构进行考察,根据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阶段进行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培养通常分为学校教育期、半社会期、社会化期三个阶段,与此相对应,把工匠精神融入教育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价值型塑期、实践强化期以及固化成型期。学校教育期,重在培育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掌握系统知识与基础技能。半社会化期,重在提升专业技术技能,增强职业素养,塑造专业人格。社会化期,是学生正式工作之后的成长阶段,持续发挥教育精神的影响,在生产实践中彰显个体精神,形成与工匠精神匹配的成熟型人格。通过上述三个阶段,将工匠精神切实融入办学育人活动,从逻辑上完成了工匠精神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认同、传承和发展的整体过程。经过对工匠精神的汲取和整合,促进了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和个体的社会化进程的有机结合,也催生了新的学校精神内涵,对改进教育教学、培育个体精神更好地发挥能动作用。随着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汲取工匠精神得到发展的教育精神逐渐由学校共同体转向社会共同体,进一步作用于生活实践,推动工匠精神的重塑。

(二)工匠精神融入教育要以文化为载体

文化负载精神和价值。工匠文化是传递工匠精神和工匠人格精神的重要载体。工匠精神以教育的人格化目标、支配办学的思想、规范职业行为等方式存在。汲取工匠精神培育人才,必须用工匠文化充实教育资源,把工匠精神融进学校精神体系。根据文化的类型,从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四个层面,推动工匠精神全方位融入人才的培养过程。其一,作为理念文化的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面向市场、面向行业企业需求办学,塑造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职业提升相适应的人才精神品格。主要指师生对工匠精神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的认同,作为指引办学的重要理念。其二,作为制度文化的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实施内部治理形成的规范性制度,规范师生道德品行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体制等,为汲取工匠精神建立制度保障。其三,作为行为文化的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自觉汲取工匠文化,通过具体的行为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与岗位的匹配度。其四,作为物质文化的工匠精神,通过校园建筑、文化雕像、文化长廊、实习实训场所等物质形态,直观而具象地呈现工匠精神,便于学习、体悟与传承。总之,要从办学理念、规章制度、校园文化等多个层次,把现代工匠坚定执着、踏实专注、追求极致的精神,热爱工作,热爱事业、热爱生活的价值追求融入学校精神文化。

四、建构与生成: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的实施路径

工匠精神融入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遵循建构和生成两个逻辑。建构的逻辑,是把工匠精神作为重要的精神资源移植进入学校精神文化体系,作为指导办学育人的重要思想来源;生成的逻辑,是发挥工匠精神的能动性,引导和推动学人的全面发展。建构和生成是密不可分的互动耦合过程,也是学校精神、工匠精神和个体精神协调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三个阶段入手,针对性地化解导致工匠精神遮蔽的教育主体和精神认同缺位两大问题,发挥共同的价值导向、共同的精神状态、共有的精神动力等功能,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运用工匠精神建构职业院校精神,推动工匠精神融入办学精神文化体系,发挥其价值导向

“职业教育通过启迪人自身对职业的觉解赋予职业更高的精神意义,由职业能力之径通达自由精神之境。”[15]工匠精神融入教育,必须树立“鼓励创新、追求创造、精益求精”的职业教育观,强化学校办学理想信念教育,为培育人才提供精神动力。一是破除教育主体缺位现状,完善职业教育实施主体,为工匠精神扎根教育、立足教学提供主体支持。工匠精神的生产和承载主体参与教育教学,是融入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适应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的要求,优化办学体制,充实调整学校董事会或理事会,吸收行业大型企事业单位参与办学,共同制定办学章程、发展战略、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产业、行业、企业等价值要求,为办学提供精神文化支撑。汲取工匠精神完善学校制度。发掘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寻求工匠精神与社会核心价值的“通约”要素,整合优化学校精神文化体系,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教育的制度价值奠定根基。在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管理、考核评价等制度体系注重体现工匠精神的价值导向、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要求,确立与“工匠精神”培育相适应的人才观、发展观和质量观,渗透到办学思想、教育理念、教风学风等价值体系。[16]比如,教师职称升迁制度,要增加教师技术技能示范能力和行业文化影响力的评价要素,注重进行知识和技能、理论和实践、文化与道德的多维考评。学生管理制度及学业评定政策,要体现尊重职业、崇尚创新、激励创造的导向,注重思想道德素质考核,结合学生践行工匠精神的具体表现给予恰当评价。

二是破除教育内容缺位现状,把工匠精神内涵理论化、具象化,转化成为教育教学内容。深入解读工匠精神,用工匠的职业观、道德观、技术观、产品观等内容对接职业人才精神结构。推动工匠精神进入教育教学体系。根据各个行业不同岗位的职业活动,结合“两弹一星”精神等新时期的工匠精神,深入分析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作为创新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把培养职业精神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定培养目标,在每个环节融入职业精神元素的培育。[17]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素质和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具化工匠精神,优化育人环境。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校园标志性建筑要凸显工匠文化元素,突出实训基地、实验场所、技能车间的行业职业特色。校内设置文化长廊,宣传工匠大师和毕业于本校的行业翘楚等优秀人才的成长历程,传递工匠大师的人文情怀和价值追求。在校园摆设行业大师代表作品,通过物质产品投射大国工匠品格,发挥环境承载职业文化的教育功能。

(二)发挥工匠精神的能动性,改革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促进大学生职业精神的生成

具体而言,推动学生发展专业技能、强化职业价值观、提升职业素养,实现职业精神的融入与精神成长的持续互动。一是破解工匠精神认同不力的问题,明晰工匠精神应然的精神境界和实然的精神状态之间的差异,促进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同。精神教育,不等同于生成完善的工匠精神,意在精神层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增强对职业的热爱,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职业成长提供有效支持,为传承工匠精神夯实基础。

打造教育实体,增进精神认同。推动职业院校传统的“学科制”组织向“能力制”体系转变,由知识教育向实践教学转变,构建学校、企业和行业教育大体系,把能工巧匠纳入教师群体,让学生感受体味工匠大师、技术能手的魅力,通过典型人物、典型事迹自觉认同和践行工匠精神。促进学习与实践、职业和个体发展的密切结合。

推进文化育人,服务精神成长。实施“课堂五分钟育人工程”、“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工匠精神塑造工程”,发挥思想教育功能。在学术追求与知识创造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企业意识与职业精神的培养,在学生创造意识与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强调现代企业共同愿景和团队协作的意识,在学习的艰苦历程中体验企业质量磨砺的意义,[18]促进其职业理想、职业纪律、职业荣誉、职业尊严和职业作风等综合素养的提升,[19]增强从事未来职业的信心、勇气和动力,真正做到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文化育人功能落到实处。

二是破解精神不振的问题,发挥工匠精神融入功效,推动职业院校精神生发时代内涵。提升学生技能,固化工匠精神。技能是精神的外显,心智技能要靠其外化为动作技能的操作来创造技术价值,动作技能要靠内化为心智技能来提升能力。[20]创设以“实景、实情、实操”为特征的教学场景,使学生真正参与整个技术过程,形成对工作的整体感知和体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默会知识与技能,[21]完成职业能力的迁移。重点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让学生在岗位体验和顶岗实习中领悟出职业精神在职业活动中的真谛。[22]

凝练职业院校时代精神。工匠精神融入教育,经过办学的汲取和整合呈现新内涵,通过师生精神状态予以呈现。要审视是否把国家和社会对新时代工匠的需求,所处行业领域职业的需求以及工匠大师的人格特质转化成人才培养的共性要求,即把新型技术劳动者所具有的劳动精神、新兴行业所需要的精益求精的精神转化成为个人精神。由此,在传承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的同时,日益彰显“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和“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职业院校精神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催生“知行合一”、“厚德尚能”、“精技乐业”、“经世济用”等时代内涵,形成以“仁、爱、精、勤”为核心导向的新时期职业院校精神的基本框架。

参考文献:

[1]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

[2]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

[3]齐善鸿.创新的时代呼唤“工匠精神”[J].道德与文明,2016,(5).

[4]李小鲁.“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灵魂,正确认识工匠精神[EB/OL].http://www.sohu.com/a/101940483_114775.

[5]王冀生.我的大学文化观[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4.

[6][7]徐桂庭.以工匠精神引领时代,以工匠制度创造未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6).

[8]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9]张健.论人的精神世界[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

[10]曹峰.理解工匠精神需要把握好三个层次[N].中山日报,2016-08-08.

[11]纪宝成.通过素质教育培养和谐发展的人[J].中国高教研究,2011,(1).

[12]魏传光.大学教师意义世界的遮蔽与解蔽[J].江苏高教,2016,(2).

[13]陈云涛.高职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精神重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9,(7).

[14]汪正贵.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反思和追问[J].职业论坛,2009,(7).

[15]薛栋.精神重建与中国职业教育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4,(8).

[16]黄君录.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8).

[17][22]董刚.将职业精神养成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N].中国教育报,2015-12-10.

[18]金雁.高职教育的文化支点:互动与融合的校企文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4).

[19]蒋福明.“行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

[20]姜大源.技术与技能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4).

[21]徐宏伟.论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9).

猜你喜欢
工匠职业院校技能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工匠神形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拼技能,享丰收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