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本科教育改革 坚持内涵发展全力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四川文理学院实践

2018-04-03 03:15刁永锋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应用型专业学校

刁永锋

(四川文理学院 校办公室,四川 达州 635000)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正处在国家全面深入实施与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双一流大学”建设等战略举措的关键期。[1]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秉承“博文大理,厚德笃行”校训,发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办学精神,坚持“四圆同心”办学思路,构建新思路,寻求新发展,切实结合学校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始终把教学工作作为中心工作,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推动“四化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学校“三心四能五复合”人才培养和整体转型发展,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全心全力做好教学工作,应用型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

1. 建章立制,健全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学校根据发展需要对现有教学管理文件进行全面梳理和修订,为深化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制度保障。按照学校发展规划和教学工作实际需要,主要制定和完善了学校《教学工作奖励办法(试行)》《“一科多考”实施办法》《考试费用收支管理办法》《学分制实施办法》《学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等多个教学管理文件,为加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和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依据。

2. 学校坚持“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提升水平、错位发展”的原则,对不同学科实行分类指导、分层建设、整体推进,努力形成“重点突出、逐级支撑、上下贯通、特色鲜明”的学科发展体系。新申报应用统计学、健康服务与管理两个专业,撤销语文教育等7个专科专业,积极培育和申报卓越人才培育项目、应用型示范项目,努力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鼓励编撰优秀自编教材。经过科学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更加优化,专业分布更趋合理,学科专业特色进一步凝练,专业建设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

3. 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主攻方向,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环境育人、社会合作”的“四圆同心”办学思路,积极创新构建“知识结构模块化、理论实践融合化、教学服务信息化、考核评价常态化”的“四化一体”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制定《四川文理学院2016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一科多考”实施办法(试行)》,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课程模块,以及多元的人才培养评价考核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筑更为完善、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实现培养“三心四能五复合”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追逐中国梦的良好态势

高等教育事业既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拥有更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同于以往的形势与挑战。[2]无论认识、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还是在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大变动中更好地发展自己,都需要把握大局、审时度势、科学谋划,精准把握当前新时代社会对地方本科院校人才的质量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理清办学思路,坚定办学理念,建立与完善现代大学章程与治理机制,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主动适应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全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结构与效益、层次与水平、需求与供给等关系,主动走内涵与特色发展之路。

(二)2019年学校迎接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审核评估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新形势下,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实现状况进行综合评价,重在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全面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审核评估是一次免费的‘体检’,是教学的民主生活。” 2019年学校将接受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它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是机遇,更是挑战。学校将审核评估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审核评估作为落实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中心工作和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重要基础工作,摆在首要位置。通过全面梳理,建立问题清单;精准把握评估重点,强化软件建设,积极做好审核评估的各项工作。

(三)学校整体转型发展战略全面实施

地方本科院校同传统的老牌本科院校以及职业技术学院相比失去了差异性的优势和特色,缺乏“错位性”的竞争力。如何克服趋同现象和解决处在“夹生板”的现实困境,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的现实问题。2016年,学校被列为“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院校。为全面深化学校整体转型发展,培养“三心四能五复合”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学校制定了《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召开了整体转型发展启动会与推进会。学校整体转型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是培育我校的核心竞争力、形成错位性发展的优势和特色,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质量需求,争取生存发展的主动权和壮大生存发展空间、实现自我更新与超越的一次战略性机遇与时代的必然选择。

三、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一)加强教学管理、教学研究与改革

教学管理是学校最重要的管理之一,是正常教学秩序的保证,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3]科学合理而富有特色的教学管理制度会有效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教学管理与改革要凸显服务意识和管理效率,使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实现教学服务信息化、教学评价常态化,形成一支相对稳定、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学管理队伍,形成科学严密、系统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在现有教学管理制度基础上,改掉不适应发展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实现教学管理体系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管理模式由刚性向弹性转变,管理手段由单一化向多样化、信息化转变,管理重心由学校向二级学院、教研室转变。2018年教学改革与管理重点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在教育教学中全面落实学校“三二二”大思政方案,继续推进思政理论课“2+1”教学改革。不断强化思政理论课的引领作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为培养“三心四能五复合”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与政治保障。

2. 规范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质量,形成标志性成果。进一步规范与加强“质量工程”项目管理,提高项目建设的质量与效益,充分发挥项目在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3. 加强考试改革,推进、完善“一科多考”与“在线考试”改革。不断完善和推广在线考试系统,在优质试题库上搭建“一科多考”平台。逐步实现试点课程在线考试,进而在学校推行在线考试、教考分离。进一步加强试卷档案建设,规范管理试卷档案材料。

4. 打造高质量教学成果,凸显办学特色。教学成果是教学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的展现,是体现我校综合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按照“四圆同心”的办学思路,遵循“四化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以教学研究与改革为抓手,积极培育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展开省级及以上专项项目的申报、立项和建设,促进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设优质教学成果。

5. 开展网络课程修读学分互认工作。探索与建立对幕课、在线课程等互联网学习平台的学分互认机制,制定《网络课程修读学分互认管理办法》。同时探索校外选课,鼓励区域内高校联合开课,推进师资、课程的共享与学分互认机制建设。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办好教育的基础与前提,是高等学校办学中的核心要素之一,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师资队伍要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适应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适应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通过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使我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教师数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1.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抓好师德师风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应从“三个统一”着力,即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2. 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一是营造尊师重教的文化氛围,重新修订并实施《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规范》,引导教师教学能力与专业水平的提高;二是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三是建立健全教学工作奖励机制,科学实施《教学工作奖励办法》,激励教师教学能力与专业水平的提高;四是加大教学工作能力与水平在教师考核、评价与职称晋升中的权重,保障教师教学能力与专业水平的提高。

3. 加强教学团队与教学名师工程建设。教学名师、教学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三级教学梯队具有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是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的核心力量。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未来5年内,以教学梯队为基础,造就教学名师,建设优秀教学团队,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启动评选教学名师计划,发挥教学名师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模范引领作用。

(三)加强专业课程建设

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学校发展实际,积极申报社会需求旺、发展潜力大的应用型专业,不断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健全行业和用人单位专家参与的校内专业设置评议制度,形成根据社会与行业需求、学校发展指导依法设置新专业的机制。为体现我校人才培养特色,在校级精品课程基础上,大力建设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在线课程,逐步提高优秀自编教材的使用比例。

1. 优化专业结构,建立专业优化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发展实际,不断优化专业结构,积极培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专业和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优势专业、品牌专业,建立专业优化动态调整机制,保持专业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动态平衡。

2. 深入实施优势、应用型示范专业建设工程,凝练专业特色。启动校级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积极创建、扶持、突出特色专业,使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和一般专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重点建设应用型示范专业、特色专业和新兴战略性产业需求的专业,加大建设投入,凝练专业特色。进一步建设和打造广播电视编导、机械工程、健康服务与管理、土木工程、特殊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等品牌专业。

3. 推动与建设专业集群,支持、鼓励学生辅修第二专业与课程。以学科为基础、以“三心四能五复合”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导向,逐步推动和建设康养旅游产业专业群、文化创意产业专业群、化学化工产业专业群、智能制造产业专业群、教师教育事业专业群、经管政法行业专业群、生态建筑行业专业群等七大学科专业集群。制定《学生辅修管理办法》,支持、鼓励学生辅修第二专业与课程,改善学生知识结构、开拓视野与提升思维品质、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4. 加强课程建设。进一步加强优质课程和网络课程建设与管理,打造省级示范性在线课程,建成较为成熟的“互联网+课程”管理平台。管理平台包含: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开课信息、学生选课、学生学习、在线考试等内容,提高课程管理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并逐步建设由教授、副教授领衔的精品课程群和各专业核心课程,各课程教学文件规范、齐全。

(四)加强实践教学建设

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以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实践能力需求为依据,系统梳理全学程实践教学内容,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内核,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更加科学、合理、系统的专业实践教学机制。

1. 加强示范性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在建设文科实验实训中心基础上, 2018年,建成绿色化工实验中心、智能制造实验中心、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实验中心等。

2. 加强校企合作,建设企业课程、推动企业教育与引进企业入驻。学校将出台相关文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鼓励、支持二级学院主动走出去谋求校企合作,整合校企资源、建设企业课程、推动企业教育,引进优质企业入驻学校,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成果转化机制,实现校企合作互利共赢。

3. 推动第二课堂建设。第二课堂,作为拓展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创新的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将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4]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增强实践育人效果,以专项计划支撑实践育人目标,制定第二课堂“综合能力提升计划”,大力推进第二课堂建设。

4. 推动学生竞赛,建立“一专业一竞赛”机制。以抓学科专业竞赛,推动实践教学改革为指导,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中心,制定与完善《大学生参加竞赛活动的管理办法》,实施“一专业一竞赛”机制,学校在政策与资金上鼓励与支持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竞赛活动,鼓励全校教师积极指导学生进行学科专业竞赛。

5. 加强见习、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设计指导与服务工作,推行“一课一展”,增加来源企业、行业实际课题的毕业论文比例。按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要求,重点建设本科生毕业论文,继续实施毕业论文检测制度,保证毕业论文质量,把住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道关口。针对学科专业特点,推行“一课一展”,即在课程的教学中设计一个成果展示环节,将学生最高水平的论文、作品、表演等展示出来,让众人看、让大家评,从而激励学生在实践中展示自己的所学和特长。

(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是国家发展之根,是民族振兴之魂。找准我校教育改革发展定位,切实增强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责任感紧迫感,深化和弘扬育人为本、知行并举、协同育人的理念,以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带动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根据四年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1. 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学校将创新创业和就业指导等课程的建设与大学生成长服务体系建立相结合,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通过大学生愿景计划,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和挖掘自身潜能,设定创业就业目标,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开设包括网络在线课程在内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重点培养培训创业就业政策和创业求职技巧,提升学生走入社会创业求职的能力。

2. 引导、鼓励与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加强创新创业培训,引进社会资源,积极开发适合我校学生的创业培训项目,提高创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有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学生都能参加创业培训,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推行校内创业模块学习、创业案例教学,强化创业实训,采取沙盘演练、公司仿真等方式,提升创业能力。搭建大学生对外创业交流平台和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为自主创业大学生及时了解政策和行业信息、学习积累创业经验、寻找合作伙伴和投资创造条件。努力推介学生优秀创业项目,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和投资机构进行项目投资。鼓励与指导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创新创业沙龙,创建创新创业团队,举办创新创业宣讲会、讲座、论坛、竞赛等,开展创新创业的各项实践交流活动。

3. 加强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与建设。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建设和成果转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目标,聚焦校内外创新创业资源,打造学生创新创业通道和平台,大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5]

猜你喜欢
应用型专业学校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学校推介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